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9~2013年神经内科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滞缓、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脑血管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较高,对于该病治疗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抗凝、溶栓、抗聚等综合性治疗,且保守治疗效果明显[1]。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分析抗凝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今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确诊。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凝治疗为抗凝组与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溶栓加抗凝治疗为溶栓组,进行对比性回顾分析。结果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0.0%(54/60),溶栓加抗凝治疗有效率为91.7%(55/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跃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采用抗凝治疗亦是有安全的、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患肢输注尿激酶局部溶栓加曲克芦丁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将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对照组(20例)常规溶栓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局部溶栓组好转、治愈率95.24%,优于对照组(70%,P<0.05)。两组血液流变性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肢输注尿激酶局部溶栓加曲克芦丁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局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8例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25例,良性肿瘤患者3例,平均年龄51.6岁。经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结合D-二聚体监测,确诊后采用全身及局部抗凝、溶栓及活血化淤药物治疗;术前并发中央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术前或术后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均放置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28例患者均达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1.妇科肿瘤尤其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充分重视LDVT的诊断及治疗。2.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妇科肿瘤围手术期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25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顺行性深静脉造影进行检查,确诊后行介入导管溶栓,以及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性治疗,并分析治疗结果.结果全部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顺行性深静脉造影确诊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经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小腿周径由治疗前6.5±3.0cm缩小为治疗后1.0±0.5cm(p<0.01).结论介入导管溶栓、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性措施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44):7082-7086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及时治疗及疗效判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液改变情况,为早期预测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6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未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28例(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分别于置换后1,3,5 d检测患者的血流变指标改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通过检测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各种凝血标记物均异常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表明置换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度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密切相关的关系;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置换后3,5 d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说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与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呈正相关关系,提示对髋关节置换后应对患者进行动态的血液监测,如果各检测结果呈持续性增高,则应怀疑是否有血栓的发生,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肾移植患者存在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诸多危险因素,如何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做出及时诊断、正确处理,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移植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效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与结论:依据病史、超声确诊的两例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等),均在六七天内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完全康复,肾功能正常。提示,肾移植患者有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较多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最佳诊断措施,规范及时的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对肾移植术后高危患者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卫勇  李军  张勇  余浩  谢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27):4338-4342
文题释义:髋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常需要行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使采用了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预防,下肢仍然常形成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并且可引发静脉功能不全的一种疾病,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后流入肺动脉可导致肺栓塞以及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背景: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容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但目前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 目的:统计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2例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9例,女143例,平均年龄69.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3例。所有患者对治疗及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无抗凝禁忌,入院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常规双下肢行血管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下肢非深静脉血栓组(下肢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术前行下腔滤器置入)。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红蛋白)、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的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①242例髋部骨折患者中58例(24%)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②下肢深静脉血栓组与下肢非深静脉血栓组的性别、骨折类型、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2组患者的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 d是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④说明髋部骨折患者即使在预防性抗凝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仍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高龄患者以及术前等待的时间长是其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ORCID: 0000-0001-8379-9230(卫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突然发生的单侧肢体肿胀、疼痛,不能着地行走或行走时疼痛加剧.总结了20例我科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进行抗凝溶栓治疗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认真做好血栓肢体的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血栓肢体好转和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肢创伤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上肢创伤围手术期合并DVT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诊断方法有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上肢动脉造影以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治疗方法以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为主。结果 16例患者中血清D-二聚体水平增高14例,经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8例,经CTA检查发现3例,经上肢血管造影诊断5例。6例术前并发DVT患者经治疗后5例血栓消失,行骨折切开复位术,术后痊愈出院;10例术后并发DVT患者经治疗后8例血栓消失,2例在住院期间并发肺栓塞,1例经积极抢救成功,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上肢创伤骨折合并DVT的首选方法,一旦确诊应早期溶栓及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发于下肢.1988年11月~1992年10月,诊治231例,男性146例、女性85例,年龄15~78岁、平均42.3岁.出现症状距确诊时间为1天至30年,平均45.7月.病变累及下肢227例,上肢4例.79例急性者用尿激酶溶栓效果满意.其余病例给予抗凝或抑制血小板治疗,等待病变静脉再通后行抗返流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于2004年3月~2011年3月我普外科共行98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LDVT患者6例.结果 6例LDVT患者中5例经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后患肢静脉回流实现再通,1例患者行导管取栓术成功.结论 LDVT是直肠癌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前严格控制高危因素,术中正确操作,术后勤于病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预防、治疗并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25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顺行性深静脉造影进行检查,确诊后行介入导管溶栓,以及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性治疗,并分析治疗结果。结果全部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顺行性深静脉造影确诊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经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小腿周径由治疗前6.5±3.0cm缩小为治疗后1.0±0.5cm(p<0.01)。结论介入导管溶栓、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性措施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脑血管病瘫换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认为①脑血管病瘫痪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患者除脑血管疾患外,多有其他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②深静脉血栓形成以瘫痪下肢易发生,与局部解剖有关;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键在于预防;④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除有禁忌症外,尽快、积极地行抗凝、溶栓治疗,通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多可消失或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Aegisy式可回收滤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急性或亚急性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92例,Aegisy滤器经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第2天开始进行溶栓治疗,治疗后10~15 d观察患者患肢愈合情况,采用超声以及血管造影证实下肢静脉内无新鲜或游离血栓,采用抓捕器将Aegisy可回收滤器取出,下肢静脉造影术复查,并同时抗凝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置入成功,Aegisy滤器释放均无明显前跳和回缩现象,介入治疗及造影复查过程中,滤器无移位。置入滤器时间平均(16.8±1.3)d,89例患者回收滤器成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效果明显,疼痛减轻,无肺动脉栓塞症状。结论 Aegisy可回收滤器能够明显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具有置入定位准确、捕获血栓能力高、回收成功率高等优点,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在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1月.2008年9月明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6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2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4.26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左下肢45例,右下肢23例,双下肢8例。所有患者均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留置导管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放置滤器成功,除6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出现。76例患者治愈51例(67.11%),显效18例(23.68%),共69例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满意(90.79%)。随访1—18个月,无一例出现滤器移位或肺栓塞。有13例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复发,复发时间2~12个月,平均7.2个月。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置管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防肺栓塞(PE)的发生及使用问题.方法 对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病人实施经皮股或颈静脉穿刺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观察滤器的位置、形态及扩张情况,然后进行溶栓治疗.结果 12例均在下腔静脉距右肾静脉开口以下0.5~2cm处成功置入,然后进行溶栓治疗,随访时间3~23个月,所有病例在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安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能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溶栓组16例,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 cm周径差)、溶栓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导管溶栓组膝上15 cm周径差为(1.78±0.59) cm,较系统溶栓组的(2.69±0.83) cm明显缓解;导管溶栓组溶栓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溶栓组的(242.72±21.35) h缩短;导管溶栓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16,较系统溶栓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溶栓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溶栓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系统溶栓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尿激酶顺行静脉溶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方法经患肢足背静脉小剂量持续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250ml生理盐水,2次/d,20滴/min,溶栓治疗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病程在72h内溶栓显效100%(18/18),病程超过72h至10d以内溶栓显效49%(17/35),有效43%(15/35),病程10d以上溶栓有效80%(4/5),治疗过程无出血倾向。结论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经患肢足背静脉小剂量注射尿激酶既使药物持续作用又可避免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尚缺少严格遵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进行血栓预防的大宗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的报道。 目的:调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在进行规范预防性抗凝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方法:纳入2005-01/2010-07于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对置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预防措施、症状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7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其中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5例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诊断分布为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其合并症1~4个,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围手术期皆应用规范物理、药物疗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2例以肺栓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预后良好;1例死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的肺部感染,1例抗凝治疗后并发脑出血导致植物生存状态。提示进行规范预防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髋部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代谢性内科疾病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