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肝脓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特点。方法:分析25例经临床确诊的细菌性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s,60s和120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①动脉期及门脉期灶周正常肝组织出现高灌注征象;②病灶周边和/或内部出现单个或多个完整或不完整强化环;③病灶内有宽窄不等的不规则分隔;④灶周低密度水肿带门脉期显示最清晰;⑤延迟期脓肿壁、分隔及水肿带均呈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肝脓肿亦有CT表现不典型者。肝癌可合并肝脓肿。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小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片中有14例呈多血供型,除1例门脉期仍呈高密度表现外,其余13例均呈典型"快进快出"表现;另有2例少血供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罗勇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2,(10):101-102,104,F0004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肝脓肿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机完成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结果 76例患者中,同时见分隔和分层26例,仅有分隔26例,仅有分层8例,仅显示低密度灶而无分隔或分层8例,病灶内含气体8例。一过性异常高灌注有38例。明确诊断或倾向性较强诊断68例(89.5%),所有含气体的、有环提征的、同时有分隔和(或)分层显示的以及有一过性异常灌注的病灶均正确诊断为肝脓肿;仅显示低密度灶而无分隔或分层8例未能提示诊断,且未见一过性异常灌注,病灶相对均较小,未超过5 cm。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异常灌注对肝脓肿与肝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9例肝脓肿和50例肝转移瘤的动态增强CT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9例脓肿灶中,69.5%(41/59)发现THPD;转移瘤组共50例,18.0%(9/50)出现THPD。THPD在两组中的发生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脏病灶的数目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THPD在肝脓肿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5%和82.0%。结论:肝脓肿病例发生THPD的概率显著高于肝转移瘤,此征象的出现有助于肝脓肿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肝结核球患者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并与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相对照,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肝结核球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肝结核球患者(15个病灶)和1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6个病灶)行常规超声检查后,对每个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每个病灶造影动态增强特点,同时定量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并记录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结果 15个肝结核球病灶常规超声均表现为低回声,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均呈高增强,其中11个病灶呈环状增强,4个病灶呈弥漫性增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12.3~16.8 s,平均(14.1±1.9)s;达峰时间为23.5~32.3 s,平均(27.7±2.7)s.16个细菌性肝脓肿病灶中,10个常规超声表现为低回声,6个表现为不均质高低混合回声,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均呈高增强,其中10个病灶为蜂窝状增强,4个病灶为周边环状增强,2个病灶为弥漫性增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13.3~21.3 s,平均(16.2±2.5)s;达峰时间为28.6~53.9 s,平均(35.6±8.6)s.所有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迅速增强至高峰后,增强逐渐消退持续至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现低回声或无回声.结论 肝结核球与肝脓肿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及病理改变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56例肝血管瘤患者(共63个病灶)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注射结束后20s行动脉期扫描,60s行静脉期扫描,3~10min行延迟扫描。结果平扫CT图像上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大部分病灶呈周边强化,门脉期造影剂逐渐像中心扩展,延迟期病灶被部分或全部充填。造影剂"快进慢出"或"慢进慢出"是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脓肿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30例肝脓肿的动态增强各期CT表现,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实质期肝脏3期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30例肝脓肿中,病灶位于肝左叶7例,肝右叶21例,左右叶均有2例。典型肝脓肿12例,表现为环靶征,中心均为低密度影并含气体;不典型肝脓肿18例,其中13例表现为蜂窝状,并有持续强化征、边缘锐利征等5例出现一过性肝段性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3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动态CT增强扫描时肝实质一过性强化(THAE)征象,探讨其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96例原发性肝癌的动态增强CT表现。全部病例先做上腹部常规螺旋CT平扫;注射造影剂后20~25s行动脉期扫描,60~65s行门静脉期扫描,部分病例行5~10min延迟扫描。结果21例(10.7%)共发现28处肝动脉期THAE,其中25处(89.3%)平扫时未显示密度异常,3处(10.7%)呈稍低密度灶。所有21例THAE在动脉期均呈均匀高密度影,门脉期均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其形状多为楔形或扇形。结论肝实质一过性灌注异常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它反映了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肝局灶性炎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炎性病变超声造影的增强表现。方法采用造影剂SonoVue和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对肝脓肿、炎性假瘤、胆管周围炎症、肝结核和真菌感染共58个肝局灶性炎性病灶施行了超声造影检查。观测病灶的增强水平、形态以及随时相变化的特点。结果32个肝脓肿病灶在动脉期呈现高增强、等增强和低增强分别为26个、5个和1个;30个病灶为周边环状增强伴中央无增强,其中22个见内部分隔状增强;20例显示动脉早期病灶所在区域肝组织楔形高增强;26个高增强病灶至门脉期14个、至延迟期共21个消退至低增强;5个等增强病灶至门脉期3个、至延迟期共4个消退至低增强。5例胆管周围炎症者动脉期表现为不均匀高增强(3例)或等增强(2例),门脉期及延迟期所有病灶减退至低增强。19个炎性假瘤病灶动脉期高增强、等增强和低增强分别为11个、3个和5个,其中12个具有周边环状增强的特点,门脉期及延迟期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低增强。1个肝结核病灶和1个真菌感染炎性病灶动脉期均呈不均匀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亦减退至低增强。结论肝脓肿病灶大多数在门脉期为低增强,与欧洲指南所描述的典型表现有所不同。胆管周围炎和局灶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则表现出在动脉期高增强或等增强后,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与恶性肿瘤的增强模式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CT表现及常见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27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15例伴胆系病变;肝脓肿单发14,多发13例,21例呈类圆形,11例病灶内见多发气泡簇状或散在分布,3例见宽大气液平面;6例见"蜘蛛征"或"簇形征";增强扫描所有病灶门脉期强化最明显,延迟期强化持续;2例见"门静脉周晕征",单环征、双环征各3例,3例花边样强化,3例呈"蜂窝状"强化。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多伴有胆系疾病,增强扫描门脉期强化最明显,且于延迟期强化持续,有气泡或气液平或"环征"典型征象时诊断不难,但若坏死不完全需与其它感染或肿瘤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MDCT)在胃癌T分期中CT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方法:37例胃癌患者术前MDCT平扫后双期增强扫描,并对胃及其周围组织进行重建分析,结合原始图片分析T分期强化特点,并与术后病理相对照。结果:静脉期的强化平均范围要大于动脉期,其中T1期病变表现为动静脉期均轻度强化,强化的范围相同。T2期以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为主,且静脉期强化的范围更大。T3期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较多,强化范围两者相同。T4期以动脉期显著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为主。结论:对MD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胃壁强化方式的探讨有助于术前T分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癌患者肝脏灌注异常动态增强CT表现及其可能的病因、发病机制,以期减少误诊可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肝癌合并肝脏灌注异常的CT检查资料,根据CT表现对其病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肝癌合并肝脏灌注异常56例患者共62处,形成原因分为:①肝癌的"盗血"和"虹吸"作用发生肝灌注异常现象26处;②肝动脉-门静脉瘘产生灌注异常30处;③门静脉癌栓形成灌注异常6处.表现为动脉期和/或门静脉期一过性高密度异常强化,平衡期恢复正常.结论 肝癌患者肝脏灌注异常的CT表现多样,发病原因和机制复杂,所以在诊断时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活体肝移植供体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活体肝移植术前对拟捐肝者257例行64层螺旋CT检查。扫描序列包括碘浓度监测扫描,自动触发技术进行的肝动脉期、门脉期以及肝静脉期等3期扫描。延迟扫描时间,动脉期22-25 s(中位数23 s),门脉期42-53 s(中位数47 s),肝静脉期65-75 s(中位数70 s)。对比剂注射模式为5 mL/s生理盐水20 mL+暂停+4-5 mL/s对比剂70-120 mL+5 mL/s生理盐水30 mL。图像后处理包括肝脏管道系统重组和肝体积测量。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方法,显示肝动脉、门脉和肝静脉。活体肝体积测量有全肝体积,包括肝中静脉的右半肝体积和不包括肝中静脉的右半肝体积。在同一扫描时相上,测量肝脏和脾脏的CT值,并计算肝脾CT值比值。结果:拟捐肝者257例中,184例行肝移植手术。其中,179例供体接受不包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移植。4例双供肝,1例合肝。全部捐肝供体术后恢复良好,无重大并发症和死亡发生。利用64层螺旋CT可对肝脏进行多时相扫描,以及二维、三维图像重组和肝体积测量。结论:64层螺旋CT多时相扫描,二维、三维图像重组和肝体积测量,可为临床活体肝移植术前的供体影像学评估,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及MRI在肝门部胆管癌(HHC)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HHC手术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HHC,分析术前MDCT及MRI改变,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26例HHC中,肿块型8例,浸润型16例,管内结节乳头型2例,增强后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表现为边缘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与手术病理对照,MDCT及MRI分型符合率分别为76.9%及84.6%;MDCT正确评价胆管侵犯范围20例,MRI正确评价胆管侵犯范围22例;MDCT正确评价血管侵犯8例,MRI正确评价血管侵犯7例;淋巴结转移及肝脏侵犯13例,MDCT正确评价10例,MRI正确评价11例。结论 MDCT及MRI对HHC的分型及手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透视触发 3D LAVA 技术在肝实质病变及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透视触发3DLAVA技术对肝实质病变及血管的显示情况。方法21例经手术病理或治疗后确诊的肝实质内病变的患者选入本次研究。应用1.5T扫描仪(GE Excite HD Twinspeed1.5T)。动脉期应用透视触发技术,以确保肝脏动脉早期的成功显示。对所有时相的主动脉、门脉、肝实质及病灶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同时对动脉相及门脉相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肝动脉及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21例病人均获得高质量6~8个时相的全肝图像。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显示所有病例的门脉及肝实质均在第三个时相达到峰值,而不同病灶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各有特点,对诊断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MIP结合原图能清楚显示肝固有动脉的3~4级分支,对门脉系统的显示率达到100%。结论透视触发3DLAVA技术能够清楚显示肝实质病变的动态增强特点,能够清楚显示肝动脉、门脉的分支及其与病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淋巴瘤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方法对18例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脏淋巴瘤患者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肝脏淋巴瘤患者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1)结节型病变6例,常规超声显示肝内单发或多发低回声病灶,边界清晰(2例病灶内出现纤维条索样高回声),2例病灶内可见条状血流信号,4例未见血流信号;3例(5个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快速增强,门脉期快速廓清,延迟期呈低回声;术前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5例;无定性诊断1例,病理均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弥漫型病变11例,常规超声显示肝脏弥漫性增大,其中8例回声均匀,3例回声欠均匀;8例肝内血流走行及分布未见异常,3例出现静脉变细或栓塞;术前超声诊断恶性或可疑恶性7例,无定性诊断4例;病理诊断霍奇金淋巴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3)混合型病变1例,常规超声显示肝脏增大,回声不均,其内见多个片状低回声区,边界模糊,肝内血流走行及分布未见异常,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病变,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4)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常规超声显示18例患者中11例肝脾肿大、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肝脏淋巴瘤超声声像图有一定特征,结合超声造影表现,可为肝脏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CT特征及诊断价值,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HAML的各期CT表现,其中8例动脉期、门脉期加做薄层CT扫描,5例加做MRP、MIP、VR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12例中女性10例,右肝7例,左肝5例,其中2例呈外生性.CT平扫12个病灶皆为低密...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最佳扫描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传统方法与自动团注追踪法在确定肝脏多期扫描动脉早期时间上的价值,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的最佳扫描时间.方法将66例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男50例,女16例,年龄15~73岁,中位年龄49.5岁)分为三组,均行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肝实质期三期扫描,动脉早期的扫描时间分别采用常规延迟方法(20 s)及两种不同阈值/间隔时间(100 Hu/3 s;75 Hu/6 s)的团注追踪延迟方法确定.利用动脉早期及晚期数据分别进行肝动脉及门静脉的CT血管成像(CTA),并评价三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两组团注追踪法及一组传统方法扫描获得的肝动脉及门静脉CTA三组间无显著差异.肝动脉及门静脉CTA质量最佳组延迟时间分别为(23.74±4.32) s及(41.78±3.68) s.结论团注追踪法确定扫描时间在获得血管成像方面与传统方法间尚无显著差异,传统延迟方法仍然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动脉早期及动脉晚期的扫描时间可分别定为注药后22~25 s及41~43 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站式”MRI在活体肝移植供肝术前影像评估中的价值。方法:61例行活体半肝移植的供体术前行“一站式”MRI检查,后处理重建肝血管及胆道系统,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61例活体供肝中,MichelⅠ型肝动脉48例,Ⅲ型7例,Ⅷ型2例,Ⅸ型1例,2例Ⅳ段肝动脉起自肝右动脉(RHA),1例RHA起自腹腔干(CT)。58例正常门静脉解剖,3例“三分叉”型门静脉。41例正常肝静脉解剖,18例肝左静脉(LHV)和肝中静脉(MHV)形成共干后汇入IVC;2例肝右下静脉(IRHV)汇入下腔静脉(IVC)。58例正常肝管解剖,2例“三分叉'型胆管,1例肝右后叶胆管(RPHD)起自左肝管(LHD)。术前MR对供体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7%,100%,95.1%。MRCP结合增强MR胆管造影联合显示胆道系统解剖的准确率为93.4%。结论:“一站式”MRI检查方案能够显示活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变异,可以作为活体肝移植的术前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