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和CT诊断甲状腺乳头癌钙化的共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通过回顾分析发现经过手术甲状腺肿瘤并伴钙化84例,其中病理证实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资料。根据乳头状癌的钙化形态(沙粒样;弧形;蛋壳样),大小(微钙化2mm;粗钙化2mm),位置(肿块内部;周边),数目(孤立;2个;弥漫性)等进行详细对比。以50例合并钙化的良性结节的超声和CT图像为参考组。结果超声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沙粒样钙化(22例)弧形钙化(5例)蛋壳样钙化(2例);微钙化(22例)粗钙化(12例);肿块内部(25例)周边(3例);弥漫性钙化(25例)数目小于3个(7例)孤立性钙化(2例)。B超和CT诊断弥漫性沙粒样钙化(67.65%)最多见,孤立性弧形钙化(20.59%)次之,蛋壳样钙化(5.88%),囊内钙化(5.88%)。结论确定B超和CT钙化模式共同影像学特征,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率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有完整资料的患者颈部甲状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的影像分析,有助于提高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检出率,减少误诊,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对59例病理证实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层螺旋CT(MSCT)征象进行分析、总结、整理。结果 5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有63个乳头状癌性灶。病灶包膜破损的有39个,占62%。镶嵌征有23个,占36%。钙化有18个,占29%,其中粗钙化(除砂砾样钙化外)有12个,占总钙化灶67%。结论甲状腺MSCT征象中,病灶包膜破损、镶嵌征、钙化(特别是大钙化),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NG)的诊断价值。方法41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NG患者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随后,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证实,绝大多数NG病灶的CT影像表现为具有低密度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在41例中,39例病灶边缘清晰,36例有病灶内坏死区,19例有病灶内小点状或沙粒样钙化,6例有颈淋巴结肿大,增强后呈均匀强化,4例误诊为甲状腺癌,1例误诊为桥本氏甲状腺炎。CT正确诊断34例NG,诊断准确率为87.8%。结论CT扫描,尤其是增强及薄层扫描,对NG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能显示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因而它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检出甲状腺内钙化灶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占位性病变318例,均有完整的CT及临床资料.CT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延迟时间为35、50 s.甲状腺钙化灶直径≤2 mm者定义为细颗粒钙化;钙化灶直径>2 mm者或呈壳状、大片不规则者定义为粗颗粒钙化;两种钙化兼有者归于混合性钙化.钙化数目为1个的定义为单发;钙化数目>1个的定义为多发.根据钙化在病灶内的分布分为内部钙化和边缘钙化.采用χ~2检验对良、恶性病变中钙化的多少、大小及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8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中甲状腺癌48例(乳头状癌26例,滤泡状癌7例,髓样癌3例,隐灶癌1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270例(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36例,甲状腺腺瘤17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38例,腺瘤合并桥本甲状腺炎26例).共60例(18.9%)病灶发现钙化,包括甲状腺癌21例(43.8%),其中乳头状癌12例,隐灶癌6例,滤泡细胞癌2例,髓样癌1例;甲状腺良性病变39例(14.4%),其中甲状腺肿6例,腺瘤13例,甲状腺肿伴腺瘤19例,桥本甲状腺炎伴腺瘤1例,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钙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甲状腺病灶钙化为标准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为43.8%(21/48),特异度为85.6%(231/270).细颗粒钙化37例,其中甲状腺癌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29例;粗颗粒钙化23例,其中甲状腺癌13例,甲状腺良性病变10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粗颗粒钙化为标准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为61.9%(13/21),特异度为74.4%(29/39).单发钙化的病灶31例,其中甲状腺癌13例,甲状腺良性病变18例;多发钙化的病灶29例,其中甲状腺癌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21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中钙化位于病灶内部的15例(71.4%),位于病灶边缘的6例;良性病变中钙化位于病灶内部的有12例(30.8%),位于病灶边缘的27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钙化位于病灶内部作为标准诊断甲状腺癌的敏感度为71.4%(15/21),特异度为69.2%(27/39).结论 CT检查在甲状腺病灶中发现钙化且钙化位于病灶内部,和(或)为粗颗粒钙化时,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应进一步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256层螺旋C 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各期均采用自动管电流选择(ACS )扫描模式。将图像传至在工作站后各期均行M PR ,并应用多窗宽、窗位技术观察分析图像。结果单发40例,多发10例,病灶大部分位于甲状腺表浅部位,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界不清楚;合并钙化26例,其中细颗粒钙化14例,粗大结节状钙化7例,混合性钙化1例,不完整蛋壳样钙化4例,桑椹状钙化1例,4例周围有晕环征,10例显示破边征;绝大部分强化幅度未超过正常甲状腺组织,岛样强化6枚,渐进性填充36枚;27例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25例Ⅵ区有淋巴结转移,增强后淋巴结强化明显,囊性变6例,合并壁结节4例,5例内见细颗粒状钙化。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 ACS扫描模式能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质量;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有一定的特点,多方位、多窗宽、多窗位观察图像能更好地发现、评价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及其对周围结构的侵犯、粘连。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SNN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8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同时行MRI和CT检查。结果:病灶位于肝右叶39例(39/47,83.0%),肝左叶8例(8/47,17.0%);分布于肝实质边缘42例(42/47,89.4%),肝脏深部5例(5/47,10.6%);病灶最大径≤2.5cm者25例(25/47,53.2%)、>2.5cm者22例(22/47,46.8%);形态不规则29例(29/47,61.7%),呈圆形或椭圆形18例(18/47,38.3%)。MRI示所有病灶于T1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32例病灶T2WI上呈等信号-稍高信号、8例呈稍低信号。CT平扫示所有病灶内部呈稍低-低密度影,1例病灶边缘可见环形钙化。三期增强扫描显示所有病灶内部无强化,周边有薄环状延迟强化,其中18例病灶内间隔有轻度强化。结论:SNN的MRI、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增强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提高该病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6例加做CT延时扫描。结果15例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4例,合并钙化2例;增强扫描呈线样强化7例,呈网格样强化6例,结节样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1例;病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血管稀少。结论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而增强扫描呈线样及网格样强化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卵巢内膜样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峰  赵国立  费玉凤   《放射学实践》2011,26(2):199-201
目的:评价卵巢内膜样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内膜样癌的CT表现。结果:23例卵巢内膜样癌中,17例为单侧(左侧10例,右侧7例),6例为双侧,合并子宫内膜癌2例。平扫示肿瘤多为类圆形实性为主肿块,囊变多见,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中度强化,呈多囊状环形强化16例。结论:卵巢内膜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周坦峰  张汉松  范恒   《放射学实践》2012,27(2):173-175
目的:探讨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表现,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仅行CT平扫。结果:12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密度均匀(8/12,66.7%),边缘光滑,其中2例出现轻度分叶(2/12,16.7%);4例密度欠均匀(4/12,33.3%),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其中2例可见"空气新月征"(2/12,16.7%)。12例平扫平均密度值约50HU,4例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密度值达90~110HU。结论:CT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SH的诊断,但该病确诊仍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和甲状腺腺瘤比较,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前CT表现,并以同期病理证实的23例甲状腺腺瘤作对照,全部病例CT扫描均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统计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灶77.78%(14/18)为单侧,其余3例为双侧、1例位于峡部;甲状腺腺瘤的病灶91.30%(21/23)为单侧,其余2例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CT表现不同于腺瘤:病变密度不均匀达77.78%(14/18),明显多于腺瘤的39.13%(9/23,P=0.031);微钙化50%(9/18),多于腺瘤的8.7%(2/23,P=0.009);形态不规则有66.7%(12/18),明显高于腺瘤的13.04%(3/23,P=0.001),边缘不清有66.7%(12/18),明显高于腺瘤的21.74%(5/23,P=0.004)。乳头状癌中12例增强后明显强化,但与腺瘤无统计学差异,另有6例有周围结构侵犯、3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和甲状腺腺瘤相比,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表现以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楚、形态不规则和微钙化为特征,周围组织结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均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性表现,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正确率,为外科手术方案和手术范围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共3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中141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1例患者中包括仅有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79例,CT诊断符合为60例;中央区及侧颈区(Ⅱ~Ⅴ区)均转移者62例, CT诊断符合51例。结果采用χ2检验。102例淋巴结密度、强化程度与甲状腺癌相似,其中23例伴有囊变坏死,14例伴有颗粒状钙化灶,7例并发喉返神经侵犯或气管、血管侵犯。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好发部位为中央区;但侧颈区亦同样常常有转移,应高度重视。转移淋巴结的CT扫描特征:淋巴结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保持一致,可发生囊性变或坏死,以及出现颗粒状钙化灶,CT检查对临床手术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共55个胰岛素瘤病灶的MRI影像表现。测量并比较胰岛素瘤病灶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ADC值。结果:43例胰岛素瘤中,良性单发40例(93%),多发3例(7%)。38例T1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36例T1WI正反相位呈低信号;37例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31例在DWI中呈高信号;其中3DLAVA多期动态增强检出26例。3例乏血供胰岛素瘤在MRI平扫时呈异常信号,但其LAVA增强和CT动态增强扫描各期未见显示。31例胰岛素瘤的ADC值平均约(1.71±0.17)×10-3 m/s,周围正常胰腺的ADC值平均约(2.23±0.29)×10-3 m/s,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抑脂序列下DWI和增强检查能提高胰岛素瘤诊断的敏感性。胰岛素瘤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信号差异在MRI抑脂序列上较为明显,扫描有利于病灶的检出。对乏血供胰岛素瘤,MRI平扫抑脂序列更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嵘  刘鹏程  冯飞  刘晓杰  赵洋  周雯  袁知东   《放射学实践》2009,24(4):408-411
目的:研究乳头状肾细胞癌(R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8例患者共13个肿瘤病灶,7例12个病灶位于右肾,1例位于左肾。肿瘤均呈膨胀性生长,最大径为0.2~8.0cm,8个病灶≤4cm者。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4/13)、坏死(4/13)和钙化(1/13),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4个病灶显示完整或较完整的假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膨胀性生长方式,瘤内可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CT和MRI增强扫描肿瘤边缘清楚,持续轻度强化,增强三期扫描中其强化程度均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有助于同其它类型RCC鉴别。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结节钙化在超声诊断甲状腺癌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茂利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252-125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钙化在诊断甲状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2例术前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5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甲状腺癌的钙化率62.5%与良性病变的钙化率19.3%比较,P〈0.01;甲状腺癌微小钙化占钙化总数的70%,良性结节微小钙化占钙化总数的38.5%,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超声探测甲状腺结节钙化对诊断甲状腺癌有重要指导意义,微小钙化是甲状腺癌的特征性诊断。特别是对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变化的差异在鉴别中医证型肝热血瘀型(HLBS)与肝盛脾虚型(SLDS)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经CT及临床确诊的肝癌病例,并分别抽取HLBS 20例,为A组;SLDS 20例,为B组;应用盲法分别统计每例病灶CT平扫及增强扫描(避开血管、钙化及坏死)3个不同层面的最高CT值,求其均值作为研究值.结果:平扫和动脉期病灶最高CT值的总体均数为A组高于B组,门脉期为A组低于B组.结论: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最高CT值的95%CI的差异,对肝细胞癌中医分型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小莉  黄道中   《放射学实践》2009,24(4):446-44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血流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8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观察病灶内部回声,有无钙化,血流分布特点、血流形态,测量肿瘤内部血管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并分析频谱的形态。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内多为高血供(81.8%),而微钙化与结节内部丰富血流同时出现具有特征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以结节内部血流为主(68.7%),血流分布异常杂乱,结节内部更低回声区团块状异常丰富血流及无级别差异的分支血管的出现可提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频谱多普勒峰值血流多出现于收缩期上升支的前1/3,RI〉0.7可作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指标。颈部转移淋巴结CDFI多为包膜下异常紊乱血流信号,并向内部分支,其血流丰富程度及血流形态与甲状腺内原发病灶相似。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将其与二维声像图结合可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探讨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43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1例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2~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43个病例中神经鞘膜来源肿瘤28例(良性神经鞘瘤19例,恶性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9例(良性8例,恶性1例);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由低密度的细胞稀疏区和中等密度的细胞密集区构成,两种结构强化程度不同;神经鞘瘤多呈圆形,神经纤维瘤呈丛状或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境界清楚,恶性神经鞘瘤境界不清,可见晕样结构和毛刺。副神经节瘤实体部分密度偏高,密度与腹主动脉相仿,变性明显,强化显著;良性和恶性难以鉴别。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富含水分,形态不规则,密度低;节细胞神经瘤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容易铸型并形成伪足样突起,强化轻微;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境界不清,容易包绕血管和脏器,钙化显著,分叶明显,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介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膜来源肿瘤,副神经节瘤和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区别,结合肿瘤的病理基础,突出其根本征象并与其他征象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王德全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595-1597
目的:探讨蝶窦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蝶窦炎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CT与MRI表现为窦腔内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8例(73%);伴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的钙化6(45%)例;累及后组筛窦5例(45%),伴窦腔扩大7例(64%);局限性骨质增生和破坏4例(36%)。结论:真菌性蝶窦炎具有较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要考虑一般性炎症、息肉、粘液囊肿和肿瘤。  相似文献   

19.
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  唐猛  徐祖良  陈再智   《放射学实践》2009,24(8):835-837
目的:探讨CT对甲状腺腺瘤及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别比较26例甲状腺腺瘤和22例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病灶CT平扫均值及增强CT均值、周边正常腺体CT平扫及增强均值,并进行两两统计学分析。结果:腺瘤组平扫平均CT值(59.00±7.94)HU,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平扫平均CT值(47.86±6.79)HU,两者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瘤组增强平均cT值(131.43±24.80)HU,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增强平均CT值(72.57±21.31)HU,两者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腺体平扫及增强CT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甲状腺CT增强可以对单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