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下肢糖尿病足(D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为下肢DF患者28例行MRA和DSA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将下肢6个解剖段,共显示168段下肢动脉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RA诊断162段符合,符合率为96.434%,敏感性为97.85%,特异性为94.67%;MRA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符合率为87.64%。结论 MRA作为临床中诊断下肢糖尿病足的重要无创影像学方法,对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2例Moyamoya病患者均行MRA检查,10例行DSA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在MRA图像上均显示颈内动脉分叉以上狭窄或闭塞,在颅脑基底部侧支循环明显异常增多,呈烟雾状血管网;全脑DSA表现为颈内动脉分叉以上大动脉前、中动脉近段狭窄和闭塞,颅底异常增多的血管网及通过侧支循环建立的吻合支显示更为清晰。讨论:MRA作为一种无创伤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Moyamoya病,儿童最为适用;DSA在显示细节如烟雾血管、侧支循环血管等方面优于MRA。  相似文献   

3.
张俊  黄渊全  李悦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016-1018
目的比较对比剂团注跟踪造影技术(BC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采用BCA及20例采用DSA行下肢动脉造影的患者的x线吸收剂量、对比剂用量、造影完成时间,并对BCA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价。结果采用BCA和DSA法完成单侧下肢动脉造影患者的x线吸收剂量分别为(12.3±2.4)、(23.4±2.5)mGv,对比剂用量分别为(20±5)和(30±4)mL,造影完成时间分别为(4.9±1.5)、(12.3±0.9)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CA进行下肢动脉造影较传统DSA法榆查具有使用对比剂少、检查时间短、图像直观等优点,且能一次性准确显示全下肢血管的解剖情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TOFMRA与MRI联合应用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且资料齐全的1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A、MRI资料。MRA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MRI采用SET1WI、T2WI成像。结果 18例患者共计21个病灶,3D-TOFMRA显示19个病灶,MRI显示17个病灶,3D-TOFMRA联合MRI则全部显示病灶并确诊。结论 3D-TOFMRA与MRI联合应用可极大地提高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及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张颖  张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9):1080-108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SAH病人的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8例SAH病人的脑血管DSA显示,正常10例,血管病变18例;其中动脉瘤12例,AVM 3例,脑血管狭窄3例,CTA漏诊1例小的后交通动脉瘤和1例血管狭窄,其余26例病人的CT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结论:CTA对SAH病人的脑血管病变检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或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1例,行MRI、MRA检查,分析MRI、MRA表现,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36个动脉瘤,MRA发现33个,敏感性91.7%。MR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DSA、手术基本一致。MRI、MRA、DSA显示瘤腔内血栓分别为13、8、13个,MRA、DSA显示瘤颈分别为26、29个。结论MRI可显示脑组织全貌,对动脉瘤腔内血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RA能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两者结合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DSA和MRA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2例糖尿病患者,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颈动脉血管病变.结果 DSA与MRA检查颈总动脉血管按有无狭窄和狭窄程度分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与MRA检查颈内动脉血管按有无狭窄和狭窄程度分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RA对颈总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7.3%,特异度为92.6%;MRA对颈内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6.9%,特异度为91.0%.结论 MRA与DSA均可应用于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MRA的无创性检查优势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脑缺血疾病患者1周内进行DSA和MRA检查,并且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62例病人共124条MCA中,MRA及DSA均显示无狭窄的78条,狭窄<10%的5条,狭窄10%~50%的5条,狭窄51%~99%的6条,闭塞的10条。MRA对无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86%、86.96%,狭窄<1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00%、97.79%,狭窄10%~5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56%、95.83%,狭窄51%~99%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56%、96.58%,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100.00%。结论:MRA能较为准确地反映MCA狭窄情况,可以在结合临床症状的前提下作为筛查MCA狭窄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3D CE-MRA和DSA检查,分别在所获得的图像上测量颈动脉狭窄的直径狭窄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D CE-MRA共发现颈动脉血管狭窄39处,37处与DSA分级相符合,高估2处,其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100%,97.8%~99.0%、97.9%~98.5%(K值=0.928~l),颈内动脉虹吸段为10%,92.5%、93.5%(K值=0.657)。结论三维CE-MRA是对颈动脉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最佳检查方法,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0.
蒋颖 《中外医疗》2012,31(30):165+167-165,167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对该院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经过MRA诊断后进行回顾分析,50例患者其中女性23例,男性27例,年龄分布38~65岁,平均年龄45.5岁。分别用MRA和DSA对颅内动脉患者进行检查进行研究。结果 50例600根血管MRA与DSA诊断相符合血管数为540根,MRA对狭窄、闭塞脑血管的敏感性分别为92.7%,准确率为50%,假阳性率为8.2%,高估率为50%。结论 DSA一直被认为是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然而因其有创性、价格高、费时、合并症多等诸多缺点,绝大部分的患者不愿采用这种治疗方式。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MRA在诊断中老年颅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方面有较好的可靠性,可作为临床医师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的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显示的颈部动脉常见病变;与DSA比较,明确3DCE—MR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741例超声多普勒怀疑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3DCE—MRA成像,并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206例患者同时行DSA检查,将颈部动脉分为颈总、颈内、颈外、锁骨下及椎动脉5个部位,由2位放射学专家独立评估DSA及3DCE—MRA血管资料。结果 36.71%病例(272/741)显示无异常,63.29%(469/741)显示颈部动脉有病变,共计827段,其中动脉粥样斑块占34.22%(283段),动脉狭窄占34.46%(285段),动脉闭塞占3.39%(28段),动脉发育纤细占14.87%(123段);动脉开口变异占3.87%(32段),动脉扭曲占3.63%(30段),动脉瘤占0.72%(6段),动脉夹层占1.21%(10段),肿瘤包绕或推压动脉占1.45%(12段),术后复查占2.18%(18段)。对206例的412段血管与DSA比较,3DCE—MRA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主要是对动脉粥样斑块(256段与283段)和动脉狭窄(258段与285段)存在一定的高估。但对412段血管整个样本,两种方法在同一部位诊断各种血管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DSA为标准,3DCE—MRA诊断颈部5个部位血管病变的准确度分别为:锁骨下动脉99.51%,颈外动脉98.54%,颈总动脉96.60%,颈内动脉96.36%,椎动脉93.93%;诊断各部位动脉斑块、血管狭窄、血管闭塞的准确度分别为97.71%、97.62%及100%。结论 3DCE—MRA是有效可靠的颈部动脉病变诊断方法,能基本替代DS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OLUS(团注)步进减影技术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例患者,健侧(单侧)或较轻侧(双侧)股动脉Seldinger经皮穿刺,在透视下将导管送至髂总动脉上或单侧靶血管,双下肢近端作为步进造影起始位、足背作为步进造影终止位行BOLUS步进减影技术造影,显示双或单下肢动脉全程影像;膝上狭窄采取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膝下采取腘动脉球囊封堵术及远端干细胞置入术。结果 BOLUS造影成功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造影不成功2例,其中右侧髂总动脉完全闭塞及股动脉闭塞各1例。股动脉狭窄及球囊扩张3例。阻断腘动脉后干细胞置入10例,于闭塞段取栓后行球囊扩张及未阻断腘动脉直接置入干细胞1例,腹主动脉下端直接注入干细胞1例。12例患者中11例效果较为显著,疼痛、麻木感明显缓解,皮温及AB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溃疡4例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BOLUS步进减影技术是目前观察下肢动脉血管解剖和形态改变的最先进的检查技术,注射一次对比剂可长段显示血管,减少造影次数及剂量,减轻造影剂对患者的毒性反应。腘动脉球囊封堵及远端干细胞置入可延长干细胞在远端血管内的停留时间,保证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技术。方法:应用3D快速扰动梯度回波(FSPGR)序列,对25例临床疑血管疾病患者行增强MRA检查,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三维增强MR脑血管造影技术能可靠显示血管形态和病变。25例血管病变可经3DCEMRA检出,并与DSA一致。结论:3DCEMRA快速、安全、有效,在很大范围可替代创伤性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倍剂量三维对比增强MRA(3D-CE-MRA)在肢体软组织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肢体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全部病例均先行MRI平扫,接着进行单倍剂量三维对比增强MRA检查(包括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静脉期),最后行常规增强扫描。结果血管瘤3D-CE-MRA表现:全部肿瘤均能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从动脉期至静脉期瘤体内出现迂曲的、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变细的血管团,肿瘤逐渐强化、显影范围增大。结论单倍剂量3D-CE-MRA诊断肢体软组织血管瘤具有特征性表现,并能显示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价值。方法 40例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动脉系统3D CE MRA成像。评价3D CE MRA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显影质量,诊断肝动脉系统解剖和变异的能力。3DCEMRA的结果与常规血管造影术(32例)或手术(8例)对照。结果所有病例,3D CE MRA清楚显示肝动脉系统。3D CE MRA准确显示所有31例肝动脉系统的正常解剖。3D CE MRA检出9例解剖变异中的7例。3D CE MRA显示肝动脉解剖与变异的总体准确性为95%。3D CE MRA又可显示肝内肿瘤染色、动静脉瘘形成以及肝动脉受累情况。结论 3D CE MRA是一项显示肝动脉系统的有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具有完整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的CCF病例,所有患者均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3DTOF-MRA)及3D-CE-MRA,其中7例为外伤性,3例为自发性,男性6例,女性4例,均经临床及DSA确诊,比较分析3D-TOFMRA与3D-CE-MRA在CCF的显示效果。结果10例患者中3D-TOF-MRA可见6例显示海绵窦扩张,9例可见眼上静脉扩张,2例岩上窦、2例岩下窦引流,海绵间窦扩张2例,瘘口显示2例;3D-CE-MRA可见全部10例患侧海绵窦扩大,3例为两侧海绵窦显影并扩大,可见海绵间窦扩张,眼上静脉扩张10例,岩上窦引流5例,岩下窦7例,瘘口显示6例。结论 3D-CE-MRA较3D-TOF-MRA在CCF诊断对海绵窦扩大及瘘口显示、静脉回流等细节显示更清楚,但对双侧海绵窦同时显影时需结合临床及其他征象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265例TIA患者进行股动脉插管,seldinger法分别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结果:DSA结果显示有血管病变226例(85.4%),未见血管病变39例(14.6%)。结论:血管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主要病因,以颈内动脉C1段和大脑中动脉M1、M2段最多见,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增高TIA频率递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