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典型甲状舌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不典型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并与手术和病理对照研究.7例行MRI检查,4例行CT扫描.[结果]11例均表现为颈前区偏于一侧的巨大类圆形囊性肿块,囊壁增厚、毛糙,其中5例囊内可见气液平面,1例囊内可见分隔影,1例表现为多发性囊肿.4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MRI平扫6例T1WI呈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7例T2WI及抑脂像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囊壁可见强化,囊内无强化.[结论]发现偏于颈前区一侧巨大囊性肿块伴囊内气液平面、囊内分隔影、多发性囊肿等CT和MRI表现时,应考虑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卵巢甲状腺肿(SO)的 MRI 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病理证实为SO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与病理学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7例均为单侧卵巢发病,肿块3.2~13.3 cm,平均7.8 cm.囊实性 5 例,囊性 2 例,有分隔,分隔及囊壁增厚,不同囊腔信号可不均等.实性部分呈等T1、等或稍高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或稍短T1、长T2信号,其中 5 例囊内见非压脂 T2WI极低信号、T1WI等信号区;囊壁及分隔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壁及分隔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镜下肿瘤实质大部分由甲状腺组织组成,其中 3 例合并有皮脂腺、钙化等成分.肿瘤内衬单层柱状或扁平上皮,见成熟甲状腺滤泡,大小不一,腔内可见红染的胶冻样物质,无异形性.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囊内出现非压脂T2WI极低信号、T1WI等信号改变),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是诊断卵巢甲状腺肿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IPMC)的MSCT、MR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PMC 9例,术前均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复习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主胰管型5例,表现为主胰管明显扩张,多数见管壁结节,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不均匀,胰管内呈长T1长T2信号;分支胰管型3例,表现为分叶状单发囊性或多发囊性病变,腔内见分隔及结节样突起或肿块,CT呈稍高密度,MRI为稍长T1长T2信号,2例CT MPR图像及MRCP显示病灶与主胰管相通;混合型1例,表现为囊状病灶,内有附壁结节,合并主胰管扩张,囊内为长T1长T2信号。6例病灶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4~45mm),6例胰腺不同程度萎缩,3例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膨大,2例见不规则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分隔强化较明显,附壁结节强化稍弱且不均匀。结论:MSCT薄层扫描及MRI对IPMC诊断价值较大,结合MPR、CPR、MRCP能够显示胰腺IPMC的病理特征,有利于显示较小结节及胰管改变,结合其临床特征,多数病例可与胰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黏液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异位支气管囊肿(BC)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例BC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7例行CT增强扫描(2例平扫加增强,5例直接增强),2例仅行CT平扫,其中2例加行MRI平扫。结果贲门及胃底5例,左侧肾上腺区3例,骶尾部1例;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软组织或液性密度肿块影,病灶最大径为2.0~10.7 cm,平均4.9 cm。囊肿内部CT值小于20 HU 1例,CT值20~60 HU 8例。5例可见边缘钙化;增强扫描仅1例囊壁明显强化,囊内容物未见强化。病变T_1WI呈低或高信号,T_2WI呈显著高信号。结论 BC在CT及MR表现上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射性脑病囊肿形成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放射性脑病囊肿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I表现,其中18例术前行CT及MRI检查,4例术前直接行MRI检查。结果 122例放射性脑病囊肿形成均为单发;222例囊肿呈占位效应,周边水肿带形成,中线结构偏移;319例呈单囊改变,3例出现分隔改变;422例囊肿边界清楚,囊壁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扩散不受限,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5囊液密度、信号大致均匀,扩散不受限,18例CT呈偏低密度,平均CT值19 HU;22例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不均匀高信号;18例T1WI呈偏低信号,4例呈偏高信号;21例T2WI呈高信号,1例呈混杂信号;621例囊肿内见少许出血沉积。结论放射性脑病囊肿形成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病史,不难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囊性肾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囊性肾瘤的CT、MR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瘤的CT和MR资料.结果 8例囊性肾瘤均为单侧单发,直径2.92~7.81 cm.CT或MRI扫描病灶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多房囊性病变,囊腔间无交通,囊内分隔光整,增强呈渐进性轻至中度强化.分隔在冠状位T2图像显示良好,呈短T2信号.4例MR扫描囊内信号不均匀.1例CT扫描可见点状钙化.组织病理学显示所有病例的囊壁和分隔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衬覆单层或多层立方上皮.4例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CT和MR能准确显示囊性肾瘤的形态学特征,MR更能反映病变的病理基础,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13例患者中1例位于大网膜囊,6例位于肠系膜,5例位于后腹膜,1例位于两侧肾上腺;在CT和MRI图像中主要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薄壁肿块,较大病灶形态欠规则,沿组织间隙呈“爬行性生长”;囊内呈水样密度,囊壁和间隔轻度增强,囊内不强化,在MRI图像中呈稍长T1长T2信号;位于肾上腺内病灶囊壁及间隔可见明显钙化。结论:CT及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部位、范围、内部特征,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CT扫描,2例行MRI扫描.结果 7例纵隔淋巴管瘤均表现为纵隔肿块.其中右前上纵隔3例,右后上纵隔2例,右前下纵隔心包旁1例,左前上纵隔1例.7例中4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楚;2例肿块沿纵隔血管间隙弥漫生长,边界不清;1例肿块向椎管内延伸,呈哑铃型.肿块直径5.0~11.0 cm,平均7.2 cm.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平均CT值23 HU;增强扫描4例中1例肿块内部呈小片状或点、条样强化,3例无强化表现.2例行MRI检查,病灶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的囊性肿物,增强后无强化表现,其中1例信号欠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结论 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前上纵隔的囊性肿块,可沿纵隔间隙弥漫生长,增强扫描多无强化.CT增强扫描及MRI扫描有助于纵隔淋巴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1):4094-4095
选取31例经手术证实为阑尾粘液囊肿的病例,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阑尾粘液囊肿在CT上表现为右下腹部紧邻回盲部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长管形的囊性病灶,部分病灶内可见线样分隔影,伴或不伴囊壁钙化,增强部分病灶囊壁呈轻度强化;MRI冠状面上位于髂肌和腰大肌形成的"V"字间隙内,呈均匀或不均匀长Tl长T2信号影,囊肿壁光整,部分囊壁可见线样强化,病灶内容物未见强化,病灶周围结构清晰,邻近肠管均有不同程度受压、粘连。阑尾粘液囊肿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该病的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颅咽管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CT和MRI表现。结果:37例颅咽管瘤中,27例呈囊性,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伴蛋壳样钙化,MRI25例呈长T1WI,2例短T1WI,均为长T2WI;7例囊实性,CT表现为混杂密度影,MRI 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T2WI呈等高混合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质部分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则环状强化;3例呈实性,CT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影,MRI呈等T1WI,长T2WI,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是诊断颅咽管瘤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小儿膀胱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及MRI对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所见对照。其中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结果:4例病变均起于膀胱三角区,2例侵犯了下壁。其中局限性膀胱壁呈葡萄状充盈缺损3例,3例中的1例,肿瘤外的膀胱壁均普遍性增厚;另外1例仅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瘤内均未见坏死及钙化。以上表现与大体病理所见一致。1例MR检查,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冠状、矢状扫描见病变同时累及前列和后尿道3例CT检查,平扫肿瘤为等密度。增强扫描肿瘤边缘性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结论:CT及MRI检查对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MR可以通过冠状、矢状扫描显示肿瘤的范围,在这点上,MR比CT优越。  相似文献   

12.
鞍区囊性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鞍区囊性病变的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包括17例垂体腺瘤囊变、10例Rathke囊肿、4例囊性颅咽管瘤、3例垂体脓肿、9例空泡蝶鞍,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30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囊性垂体腺瘤主要表现为长T_1长T_2信号,14例有囊壁环形强化;Rathke囊肿、颅咽管瘤、垂体脓肿信号多样,与囊内容物有关;空泡蝶鞍表现为长T_1、长T_2信号,且漏斗无移位。结论鞍区囊性病变的临床和MRI表现特点对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局限性Castleman病(Localized Castleman Disease,LCD)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LCD的CT和MRI(7例均行CT检查,仅有2例行MRI检查)表现。结果本组7例LCD经病理证实:透明血管型6例,浆细胞型1例。位于中纵隔2例、右肺门1例、后纵隔3例、腹膜后1例。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包膜完整,边缘清晰光整,可伴分支状和斑点状钙化,CT增强呈持续显著强化。MRI检查2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等、高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钙化呈低信号,增强与CT相似。浆细胞型CT表现:密度不均,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增强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根据影像学显著持续强化的特点,有助于Castleman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第二鳃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二鳃裂囊肿,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全部病例均为第二鳃裂囊肿,其中BaileyⅠ型5例,Ⅱ型13例。鳃裂囊肿位于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内侧,圆形或椭圆形,壁薄、均质,胸锁乳突肌受压向后或后外移位,颌下腺向前移位,颈动脉鞘内大血管向内或内后移位,CT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的囊性肿块。MRI表现为T1WI呈低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强化或不强化,合并感染时,边界模糊,囊壁及周围软组织强化,囊壁强化的厚度取决于感染的程度。结论:CT与MRI可以清楚显示鳃裂囊肿的解剖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特点能做出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嗅沟脑膜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6例,年龄29~59岁,平均48岁。行CT检查3例,MRI检查8例,均为增强扫描。分析CT、MRI影像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瘤灶起源于颅前窝嗅沟,多数密度或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大部分病例出现脑膜尾征,少数伴钙化、坏死、囊变。邻近颅骨受累时引起骨质增生或受侵。结论:起源于嗅沟的脑膜瘤均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嗅沟骨质及其脑膜影像改变的显示,对瘤灶起源具有重要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MRI优于CT,但CT对钙化和骨质改变显示优于MRI。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韧带样纤维瘤的CT及MRI特征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韧带样纤维瘤共27例影像学及病理资料,CT检查12例,MRI检查14例,另1例行CT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27例共30个病灶,16个病灶发生于腹壁,14个病灶发生于腹壁外。形态:全部病灶均沿肌纤维长轴生长,20个呈梭形或类圆形,10个不规则形;7个边界较清,23个边界不清。与肌肉密度、信号相比:CT上10个病灶呈稍低密度,3个呈等密度,9个渐进性中度强化,4个不均匀性强化;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9个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上15个呈高或稍高信号,3个呈混杂信号;STIR上均呈较高信号,15个内部见条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所有病灶不均匀性渐进性中度强化,其中12个内部条状斑片状的低信号未见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内部见致密纤维组织及胶原组织,部分见黏液沉积。结论韧带样纤维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肿瘤多呈浸润生长,瘤内出现特征性稍低密度或条带状低信号,无液化坏死区,渐进性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虫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虫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虫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性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虫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足踝部腱鞘囊肿的临床和MRI 特点.方法 对12 例足踝部软组织腱鞘囊肿患者的临床和MRI 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患者男女比例为1∶5,平均年龄47 岁.结果 12 例病变中2 例位于第一跖趾关节附近,4 例位于足背内侧部,5 例位于踝部,1 例位于足跟部.与肌肉相比所有病变在T1WI 都呈均匀稍低信号,在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薄壁强化;10 例病变呈多房表现;5 例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结论 足踝部腱鞘囊肿常见于中年女性,多位于踝部和足背内侧部;常呈多房样表现,与肌肉相比在T1WI 呈稍低信号,在T2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薄壁强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上腺囊性占位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表现。结果 27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囊性病变中,肾上腺单纯囊肿6例,肾上腺出血、感染或自发性出血所致的假性囊肿4例,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3例,肾上腺神经鞘瘤2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2例,嗜铬细胞瘤囊性变6例,原发性肾上腺癌囊性变2例,肾上腺腺瘤囊性变2例。多排CT上囊肿的形态密度、囊壁厚度、有无壁结节、局部强化的方式和血供的特点可以鉴别肿瘤性囊肿和非肿瘤性囊肿、良性肿瘤囊性变和恶性肿瘤囊性变。结论肾上腺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特征不同,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