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治疗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310例,其中植入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78例,双腔(DDD)起搏器164例,心室抑制型频率应答(VVIR)起搏器16例,双腔频率应答型(DDDR)起搏器5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1.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心功能.结果:除去由于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长间歇而仅可植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外,本组病例DDD(R)起搏器植入率达82.4%.DDD起搏器(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缺血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不全明显改善,运动耐量也明显提高,无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非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脑缺血症状消失率为84.2%,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生理性起搏组,12.3%的患者有起搏器综合征.结论: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 (AAI及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病窦综合征 (SSS)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 5 1、2 9、15例VVI、DDD、AAI起搏患者进行 6 5 3± 3 2 (10~ 15 4 )、6 3 1± 4 5 (36~ 94 )个月随访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症状等。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降低 (有效率 85 % ) ,VVI组下降不明显 (有效率 4 3%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心脏超声心动图AAI/DDD术后LVEF、CO升高 ,心功能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LVEF、CO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 ;AAI/DDD组无 1例发生血栓及心原性死亡 ,AAI组 2例 5~ 7年时发生永久性房颤改为VVI起搏器 ,无电极脱位 ;DDD组 1例发生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 ,经起搏器程控后消失 ;VVI组血栓 2例 ,心原性死亡 3例 ,5例发生电极脱位及感知不良 (均为心脏扩大 )。结论 生理性起搏AAI/DDD优于非生理起搏VVI,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心室起搏(VVI)和双腔起搏(DDD)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7例VVI、20例DDD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变化情况.结果与DDD组相比,VVI组术后持续性心房纤颤及新出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较高(P<0.05),左心房直径(LAD)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较明显(P<0.05).结论SSS患者DDD的预后优于VVI.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基层医院起搏器植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基层医院目前起搏器植入情况,强调术后随访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①有适应证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②基层医院以植入单腔VVI起搏器为主,占46.27%;③发生并发症26例,占9.70%。术后囊袋渗血2例,起搏器电极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10例,囊袋感染1例,术后发热1例,电池提前耗竭5例,死亡4例。结论对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积极行起搏器植入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基层医院应增加生理性起搏器应用;加强随访,严防起搏器植入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方式及右室起搏比例不同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新发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过去5年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DDD组,根据右室起搏比例(Cum%VP)不同分为:DDD1组(Cum%VP≥50%)和DDD2组(Cum%VP<50%)两个亚组。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年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AF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符合入选标准且完成随访的患者共计147例,新发AF病例VVI组14例(24.14%),DDD1组5例(11.11%),DDD2组3例(6.82%)。DDD2组与VV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术后3年超声参数比较,DDD2组与VVI组、DDD1组相比,LAD、LVED明显缩小,LVEF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D起搏模式加低右室起搏比例与VVI模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减少AF的发生,DDD起搏模式加最优右室起搏管理应用于临床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起搏器资料临床分析,探讨不同起搏方式与起搏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24例植入起搏器患者者分析,其中VVI型15例,DDD型9例,术后都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胸痛、晕厥、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并进行随访.结果 VVI型起搏器患者中,术后出现起搏综合征4例,DDD型0例.术后随访所有患者起搏器功能正常.结论 DDD型起搏方式发生起搏综合征的概率更低,相对于VVI型是更好的临床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起搏模式:植入单腔起搏47例,房室双腔起搏28例,单腔心室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1例,心脏再同步化起搏1例。术后囊袋血肿3例,电极脱位2例,起搏器囊袋渍破1例,起搏器综合征7例。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分析.方法 分析350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发生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有囊袋血肿8例,囊袋反复破溃感染1例,电极导线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3例,心脏穿孔1例,导线断裂1例,感知功能障碍5例,起搏功能障碍4例.结论 充分认识植入起搏器的相关并发症,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随访,进行起搏器植入后知识健康教育,均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心脏起搏器广泛运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但不同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不同。文中旨在回顾性分析不同起搏模式对左心重构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比较AAI、VVI、DDD 3种起搏模式前后患者的心电图、心脏超声、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以及相关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AAI组患者植入前后的左心房收缩末期直径(left atrial end-systolic dimension,LAESD)、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的心血管事件较少;而VVI、DDD组患者植入后LAESD、LVEDD大于植入前水平,且相关心血管事件也较多,但这2组之间未见有统计学差异。按起搏适应证分类,传导阻滞组的LAESD、LVEDD变化及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及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伴长间歇组;在VVI组起搏的患者,术前发生房颤与未发生房颤的患者长期随访比较未发现LAESD、LVEDD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AI起搏模式在对患者左心重构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面优于VVI、DDD。VVI、DDD起搏模式对患者左心重构以及相关的心血管事件的不良影响主要与心室起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心律失常。方法:共6例患,男5例,女1例,年龄45-65岁,无明确心脏病史。体表心电图显示P波≥120ms。6例患穿刺左锁骨下静脉,依次植入右心室、冠状窦左房电极和右心房电极,将双房电极经Y型转接器与脉冲发生器的心房输出端口相接,植入具有DDTA工作方式的DDD起搏器。结果:6例患手术均获成功。随访5-36个月,起搏器工作正常,冠状窦电极无1例脱位。4例患未再出现阵发房颤,症状消失。2例患房颤发作明显减少,药物可以控制。结论:具有DDTA工作方式的DDD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治因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