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30例中21例(7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15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与临床发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的TIA患者,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程度及斑块情况,探讨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78例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占69.6%(78/112),其中颅内血管狭窄占61.5%(48/78),颅外血管狭窄占38.5%(30/78)。狭窄部位有斑块66例,占狭窄血管84.6%(66/78)。狭窄程度≥70%者占39.3%(44/112),50%~70%者占7.1%(8/112),<50%者占23.2%(26/112)。频发组血管总狭窄率、中重度狭窄率均高于非频发组(P均<0.05)。中重度血管狭窄患者发作持续时间<10min者高于轻度血管狭窄患者(P<0.05)。结论 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多,多伴有粥样硬化性斑块,是TIA的主要病因。狭窄发生部位以颅内动脉多见。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与血管狭窄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借助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3D TOF MRA检查方法对TI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确诊TIA患者48例,其中频发TIA患者15例,非频发TIA患者33例。均行3D TOF MRA检查,采集的源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TIA患者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结果48例患者中44例有血管狭窄(91.67%);频发TIA患者均有血管狭窄,其中狭窄程度≥70%有11例(73.33%),50%~70%有4例(26.67%),且14例有粥样硬化斑块;非频发TIA患者29例有血管狭窄,其中狭窄程度≥70%有7例(21.21%),狭窄程度50%~70%有16例(48.49%),狭窄程度〈50%有6例(18.19%)。频发TIA患者与非频发TIA患者脑血管狭窄≥70%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TOF MRA能无创、快速、有效、准确地显示TIA患者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对临床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利宇  马文平 《西部医学》2009,21(3):416-4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3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快、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43例中有动脉硬化斑块存在的31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迂曲3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或颅外段闭塞4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一烟雾病。1例伴有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16例,颅外动脉狭窄11例,至少存在2处血管狭窄14例,其中8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结论DSA可明确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严重程度,脑供血动狭窄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脑血管病病因及脑血管的形态变化,指导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11-2012年神经内科84例病例,行数字减影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结果:84例脑梗死患者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最多(77例,占91.7%),烟雾病为(3例,占3.6%),血管未见异常(4例,占4.7%)。其中84例患者中有脑血管病变80例共256支血管狭窄。颅外段狭窄占41.4%,颅内段占58.6%;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7.8%,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0.8%。其中闭塞血管41支,占16.0%,重度狭窄血管42支,占16.4%,中度狭窄血管61支,占23.8%,轻度狭窄血管112支,占43.8%。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伴狭窄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原因。DSA可以确定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斑块形成及狭窄情况,对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正侠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22-142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1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狭窄部位进行分析。结果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7例脑血管正常,175例颅内外血管异常,110例颅内血管异常,65例颅外血管异常,50例血管狭窄程度<50%,85例血管狭窄程度达50%~70%,40例血管狭窄程度>70%;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狭窄部位以及对狭窄程度进行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颈内动脉颅外段(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对患者病变部位以及狭窄程度进行明确诊断,并对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侧支代偿以及动脉回流情况进行检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高频探头检查颈动脉,观察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大小、性质及部位,管腔狭窄程度,测量血流参数等。结果 500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1支或多支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15例(颈外动脉斑块不计算在内),占总人数的63.12%,由于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管腔局部狭窄(每例以1支最窄血管计)<50%者76例,占24.11%,50%~60%5例,占1.42%,>70%179例,占5.67%,其余55例未见明显狭窄,占1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00例,60例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总动脉和/或颈内、颈外动脉狭窄;有50例同时显示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狭窄表现,2例未见异常,总异常率83%(50/60)。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对颈动脉超声狭窄、动脉斑块形成、内中膜增厚明显增加的评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检出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TIA患者48例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析TIA与脑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并且给予病因治疗。结果 48例中3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21例发现有不稳定斑块,其中重度狭窄9例,闭塞2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动脉狭窄8例。支架治疗的5例患者及2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治疗后未再有TIA发作。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对于TIA患者应及早行DSA检查,查明病因并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4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对比剂总量60~70 ml,注射流率4.0~4.5 ml/s;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16例行颈动脉超声(US)检查.结果 48例TIA患者中35例(占72.9%)可见血管狭窄73处,其中轻度狭窄47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6处、血管闭塞4处.共发现斑块62块,其中钙化斑块36块,脂质斑块7块,混合斑块19块.结论 64排CT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颈动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二维图像及CDFI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2D和CDFI对8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检查,观测其回声性质、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参数。结果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斑块33例,占37.1%;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9例,占32.6%;颈外动脉14例,占15.7%;颈总动脉主干13例,占14.6%。45例内膜增厚。结论2D及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无创、有价值的实用方法,能早期发现并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根据资料报告 ,约有 70 %~ 80 %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并非是颅内血管本身的问题 ,而是脑血管以外脱落的栓子进入颅内血管引起栓塞所致。其中 ,颈动脉狭窄和粥样斑脱落栓塞约占 60 %。颈动脉狭窄 >70 % (1 -狭窄内径 /正常内径 )的患者其卒中可达 1 3 % ,无症状者为1 %~ 2 %。因此 ,积极治疗颈动脉狭窄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和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有重要意义。目前 ,其诊断和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 ,超声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和有关生化因子的测定可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管壁斑块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与管腔狭窄的显示。方法 30名行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发现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同期行SC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相应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30名患者37条冠状动脉大分支的42个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71.4%发生于血管大分支起始部,稳定性斑块占76.2%。CTA的曲面重建(CPR)测量值与SCA相比显示狭窄的符合度为95.2%,狭窄程度分级基本一致。容积再现技术(VR)的目测值则与SCA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冠状动脉造影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能清晰直观显示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应的管腔狭窄,在斑块定性分析上具有明显优势,CPR图像对于评估管腔狭窄度具有重要意义,VR图像不适用于管腔狭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8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颈动脉的二维表现和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结果: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33例,占37.1%;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9例,占32.6%;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4例,占15.7%;颈总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13例,占14.6%;45例内中膜(ITM)增厚。结论:CDFI能早期发现并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血管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血管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测方法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超声与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是闭塞动脉及重度狭窄的诊断;超声诊断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DSA(P<0.05)。结论血管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均有显著价值,检出率较高,超声诊断在斑块检测中效果明显优于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A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100~150ml,注射速率为4.5ml/s,采用对比剂智能团注跟踪技术,进行增强扫描并准确控制延迟时间。比较CTA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本组30例患者共检测60支颈动脉,其中正常血管18支,狭窄血管42支。CT血管造影能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90±112)HU,纤维斑块(48±19)HU,软斑块(7±28)HU。结论:CTA检查不仅可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且能更直观、确切的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可取代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全脑血管造影(DSA)研究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126例住院治疗的TIA患者均常规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经头颈部CTA检查证实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溃疡粥样硬化斑块.据ABCD2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度分级,以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对于责任血管中度及以上狭窄的高危TIA患者71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3、6、9、12、18、24、32个月对支架治疗患者采用ABCD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支架治疗的71例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术前(P<0.05),另外7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随访期内无TIA复发.结论:高危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多见,狭窄程度更重,累及多支血管,代偿不充分是其发作的主要原因,高危TIA以颅外血管狭窄多见,前循环最好发的部位是颈内动脉,后循环最好发部位是椎动脉,及早行狭窄部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高危TIA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彩超心动图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2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其进行彩超心动图检测,并将检测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这220例CAS患者中,有143例患者患有颈总动脉(CCA)粥样硬化,占患者总数的65.0%,其中患有颈动脉分叉处(BCA)粥样硬化的患者有130例,占患者总数的59.09%,患有颈动脉主干粥样硬化的患者有13例,占患者总数的5.91%;有62例患者患有颈内动脉(ICA)粥样硬化,占患者总数的28.18%;有15例患者患有颈外动脉(ECA)粥样硬化,占患者总数的6.82%。在这220例CAS患者中,有205例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患者总数的93.18%,其中存在混合斑的患者有62例,占患者总数的28.18%,存在硬斑的患者有70例,占患者总数的31.82%,存在软斑的患者有73例,占患者总数的33.18%。在这220例患者中,有77例患者存在血管变窄的情况,占患者总数的35.0%,其中狭窄程度为轻度的患者有46例,占患者总数的20.91%,狭窄程度为中度的患者有19例,占患者总数的8.64%,狭窄程度为重度的患者有11例,占患者总数的5.00%,狭窄程度为完全闭塞的患者有1例,占患者总数的0.45%。结论: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彩超心动图检查,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出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位置、程度、斑块的特征及血管变窄的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72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顾性分析,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统计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结果及对斑块性质的诊断结果,并统计2种方法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结果。以DSA诊断颈 动脉狭窄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受试 者中有56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有斑块116处。按发生位置,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占比最高(49.14%);按发生 类型,软斑块占比最高(52.59%);在颈动脉分叉处,软斑块占比最高(35.34%),混合斑块次之(10.34%),钙化斑块最低 (3.45%);72例受检者双侧颈动脉共计576节段,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结果示:无狭窄256节段,轻度狭窄111 节段,中度狭窄162节段,重度狭窄45节段,完全闭塞2节段。有1个节段DSA诊断为无狭窄。但经多层螺旋CT后 处理技术诊断为轻度狭窄;有1个节段DSA诊断为轻度狭窄,但经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为无狭窄,两者符合 率为99.65%,有较好的一致性(κ =0.912,P =0.007)。结论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 术有助于了解斑块数目和性质,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DSA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65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54例(83.1%)。单纯前循环病变9例(13.8%),单纯后循环病变21例(32.3%),前后循环同时病变24例(36.9%),其中11例(16.9%)造影未见异常,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34例(52.3%)。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明确血管形态变化,有利于及时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