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自1978年在佛山市首次从病原学确认登革热流行以来,20年间共发生13次流行,据统计患者达68万余人,死亡500多人,仅佛山市就发生了3次流行,患者2.5万余人,死亡13例,给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由于本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因此早期诊断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控制该病蔓延流行的重要环节.我们根据佛山市发生登革热流行情况,从1996年3月~1998年9月对佛山市区的登革热病原学、血清学、蚊媒进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978—1998年佛山市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佛山市法定传染病报告报表,对佛山市1978-1998年登革热的流行病持征进行了分析。21年间佛山市共发生五次有病毒学诊断依据的登革热大流行,共报告病例2418例,死亡14例。疫情高度集中在顺德市、佛山市区(城区和石湾区)和南海市等旧疫区,8-10月是流行的高峰季节,白纹伊蚊是佛山市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旧疫区内健康人群血抑抗体水平较非疫区健康人群高,登革热旧患者血抑抗体水平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3.
1999年夏秋 ,福州市近郊曾局部流行 5 5年未遇的登革热[1] ,经单克隆抗体检查系登革病毒Ⅱ型所致 ,流行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现将 2 0 0 0~ 2 0 0 1年开展的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在福州市原登革热流行区 (仓山区 )与周边危险区 (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市 )设置 6处监测点 ,对媒介孳生地与蚊虫密度进行监测[2 ] 。资料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2 )病原学检测 :2 0 0 0年采集 5~ 11月份登革热患者和可疑患者的血标本 ,捕捉白纹伊蚊成蚊 4 0 0 0余只 (2 4只为一组 ) ,分别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佛山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2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用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5--2012年佛山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61例,其中该地感染病例356例,输入性病例5例。共报告7起暴发疫情,累计发病314例,暴露总人数54249人。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不同年份间病例数波动较大。病例分布于禅城、南海和顺德3个区。男女比例为1.01: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占病例总数的62.88%。结论佛山市登革热疫情为输入性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该地传播,禅城、南海、顺德是佛山市登革热防控的重点地区。加强监测,做好环境整治和防蚊灭蚊工作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1990-2000年登革热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测定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结果 1990-2000年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74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在0/10万-9.75/10万之间,平均为1.27/10万。流行多呈爆发,疫情涉及13个市(占全省21个市的61.9%)。主要集中在广州,潮州,肇庆和佛山市,呈现高度集中而相对分散特点,敏月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7-12月份为流行期,男性:女性为1.04:1,所有年龄组均易感,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均发生过流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也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广东省12株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显示广东省登革Ⅰ型代表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广东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国外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珠海市香洲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登革热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对珠海市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珠海市香洲区2007年报告登革热病例128例,本地感染127例,输入病例1例,发病率为16.30/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发生5例以上的暴发疫情3起.疫情波及8个镇、街道办事处.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25~39岁为主,职业以工人、家务和待业、学生为主. 结论珠海市香洲区2007年登革热流行波及面广、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散发与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珠海市香洲区已成为地方性登革热流行区. 相似文献
7.
8.
广东省1990—1998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于1996 年4 月~1998年12 月开展了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监测,根据以往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疫情分析,选择广东省3 个监测点,收集血标本95 份及蚊媒标本6000 余只分别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 PCR 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1025 份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3 个监测点上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能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提示: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 ;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 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因此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为今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实验室资料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结果2006年广东省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010例,年发病率为1.10/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发生10例以上的暴发疫情共14起。疫情涉及广州、汕头、佛山等7个市。全省从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共经历3个发病高峰,3个高峰依次降低。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20~39岁为主(41.5%),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人员、工人、农民、学生为主。14例输入性病例的输入地来自柬埔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实验室检测发现,2006年广东省登革病毒的流行株均为登革Ⅰ型,各1例输入性病例分别分离出登革Ⅰ、Ⅲ型毒株,其与本地检测的流行株无关联。结论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流行呈波及面广、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广东省已成为地方性登革热流行区。 相似文献
10.
1978~1986年广州市先后发生了由登革热病毒4个血清型的4次登革热流行,每型均未重复出现。年发病率在2~57/10万,病死率在0~0.33%,流行主要见于市区边缘居民区,市区呈散发。病例以20~39岁年龄多见,男女大致相等,职业分布与城市人口职业构成相似,不同型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差异,但4次流行中病人血清补结试验均呈初次感染表现。在4次流行中有3次可以追溯到明显外来的传染来源,每次流行均起于当年6~7月,高峰多为9月、12月流行终止,从未跨年度。鉴于本病尚无可靠的快速诊断的方法,故有必要加强疫情监测工作,警惕本病的再度传入。从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出现解放后首次流行登革热以来,广州市区当年亦受到影响,有病例散发和局部小型爆发,1980年海南岛发生登革热大流行,同年传入广州相继出现流行。到1986年止,先后共发生四次流行。现将登革热在我市的发病特点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1.
12.
中山市4次登革热爆发流行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娇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4(2):125-126
广东省中山市是我国登革热流行的地区之一 ,自1 9 86年以来分别于 1 986、 1 991、1 999年和 2 0 0 1年发生了 4次爆发流行。由于这 4次流行首例病人均误诊为感冒或伤寒 ,而且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轻型。为此 ,有必要对登革热爆发流行的临床流行病学进行分析 ,以解决登革热的早期诊断问题。1 材料和方法1 1 资料来源 :中山市 4次登革热疫情资料。1 2 方法 :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 ,所有资料录入电脑 ,用SPSS 1 0 0软件进行分析。2 结 果2 1 4次流行首例发病日期 :1 986年为 8月 7日 ,1 9 91年为 8月 2 6日 ,1 999年为 8月 9日和 2 0 …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1990至1993年登革热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广州市1990至1993年登革热监测资料分析广东省广州市卫生防疫站(邮编:510080)潘志明,邱季春,罗惠容,廖育煌,刘树国,刘津成,张泽森,胡志刚自1978年以来,广州市发生了分别由4个登革热血清型引起的多次流行,给国民生产及人民健康带来损失。由... 相似文献
14.
登革热(DF)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传播,现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全球公共卫生的关切问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东南亚等国家在旅游、经济、外贸等方面交往日益频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登革热的流行和传播,对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多年来,有关登革热的研究不断推进,本文就登革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流行监测、预防控制等多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登革热的联防联控、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1年阳江市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掌握2001年阳江市登革热爆发流行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控制登革热经国境口岸传入传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此次爆发流行中发现的136例登革热病人的血清进行了登革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并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流行时间自8月21日报告首发病例至10月19日报告末例病例,流行全过程近2个月.特异性IgM抗体血清学检测,阳性检出率为76.20%,有23.80%为阴性.年龄分布登革病毒主要侵犯15~45岁青壮年人群.性别分布男、女发病人数差异很小.职业分布以待业人员和学生为主.临床表现特征主要为起病急,有发热、头痛、关节痛、骨肌痛等感冒症状.[结论]此次爆发流行的传染源是1名从泰国返乡探亲的劳务人员,由此可见,重视对入境者的检疫,警惕国外疫区传染源的输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佛山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年报表 ,对佛山市 1 978~ 1 998年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2 1年间佛山市共发生五次有病毒学诊断依据的登革热大流行 ,共报告病例 2 541 8例 ,死亡 1 4例。疫情高度集中在顺德市、佛山市区 (城区和石湾区 )和南海市等旧疫区。 8~ 1 0月是流行的高峰季节 ,白纹伊蚊是佛山市登革热的传播媒介 ,人群普遍易感 ,旧疫区内健康人群血抑抗体水平较非疫区健康人群高 ,登革热旧患者血抑抗体水平逐年下降。今后预防工作的重点应在旧疫区。根据流行病学及病毒流行型别特点 ,登革热在佛山市可能已经形成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6—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1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850例,输入病例66例。本地感染病例年发病率在0.06/10万~10.19/10万之间,疫情涉及10个区(市);850例本地感染病例主要集中于荔湾区(占38.24%)、番禺区(占22.35%)、白云区(占11.41%)、越秀区(占9.41%);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8—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9.41%(760/850);男性441例,女性409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20~39和50~69岁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148例)、工人(122例)和离退人员(85例)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7.41%、14.35%和10.00%。66例输入病例中,89.4%(59例)来自亚洲地区,其中东南亚国家占74.2%(49例)。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加强对可疑发热患者的监测和蚊媒控制是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6-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2006-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1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850例,输入病例66例。本地感染病例年发病率在0.06/10万~10.19/10万之间,疫情涉及10个区(市);850例本地感染病例主要集中于荔湾区(占38.24%)、番禺区(占22.35%)、白云区(占11.41%)、越秀区(占9.41%);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8—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9.41%(760/850);男性441例,女性409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7.20~39和50-69岁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148例)、工人(122例)和离退人员(85例)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7.41%、14.35%和10.00%。66例输入病例中,89.4%(59例)来自亚洲地区,其中东南亚国家占74.2%(49例)。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加强对可疑发热患者的监测和蚊媒控制是广州市预防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东省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2001-2006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2001-2006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2 897例,报告外地病例320例,年发病率在0.01/10万~1.77/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市,主要集中于广州(73.89%)、汕头(6.99%)、阳江(5.10%)、中山(4.78%)等市。3-12月均有病例报告,6-11月为流行期,8-10月为发病高峰期(占88.90%)。男女性别比例为1∶1.07;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数以15~54岁年龄组居多(占73.72%),发病率以20~44、60~69岁年龄人群居高;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学生、工人和离退人员为主。每年均有国外输入病例报告,病例输入地主要以新加坡、印尼、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为主。51起本地暴发疫情中,除1起疫情为登革Ⅱ型病毒引起外,其余均为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结论广东省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的传染病,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应为广东省登革热预防控制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近3年武汉市青山区登革热监测结果,为青山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2年2个监测点的常规监测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0-2012年,青山区辖区内无登革热病例报告;蚊媒标本268只,检测登革病毒,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结论青山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危险性,需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