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2)
目的通过股静脉注入自体血栓,建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犬模型。方法选择杂种犬22只,由股静脉注入条形自体血栓,制成肺血栓栓塞症模型。监测注栓前、注栓后、造模后2h、造模后3h的血流动力学,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心输出量(CO);行肺动脉造影,并使用改良Miller指数(MMI)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注栓后mPAP、PVR较注栓前明显升高[(26.01±6.34)mm Hg vs(15.62±2.30)mm Hg,1mm Hg=0.133kPa;(695.30±238.68)dyn/(s·cm5)vs(281.24±93.39)dyn/(s·cm5),1dyn=10-5 N,P0.01)],CO较注栓前明显降低[(2.25±0.38)L/min vs(2.96±0.97)L/min,P0.01)]。造模后2h和3h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注栓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栓后MMI升至(17.23±6.47)分,与mPAP呈正相关(r=0.723,P0.01)。结论 40ml自体血体外形成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能模拟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血流动力学、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是良好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犬模型。 相似文献
2.
急性肺栓塞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用自体血体模拟自然发生的静脉血栓流入肺动脉,制备不同类型的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导管方法将家兔自体血栓注入右心房导致急性肺栓塞的发生。通过控制注入血栓的数量,性状和速度,分别模拟出血临床猝死型,急性肺心病型和肺梗塞全塞,同时观察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消长变化。结果 23只家兔中呈现性临床表现19只,其中急性肺病型11只,肺梗塞型3只,猝死3只,其他原因死亡2只,非显性临床表现4只,急性肺栓塞后ET,NO浓度均有明显升高。结论 注入血栓的数量,形状和速度决定了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类型,血栓的性状与能否发生肺栓塞有关,血浆ET,NO参与肺栓塞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内皮素双受体拮抗剂RO2610612在急性肺栓塞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内皮素与急性肺栓塞的关系。方法12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两组所有动物给予戊巴比妥静脉麻醉后分别于颈静脉插入热稀释漂浮导管连接生理监护仪;气管内插入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描记器。采集栓塞前数据后于颈静脉注射自体血栓建立急性肺栓塞动物模型。实验组建立模型后1h开始持续静滴RO26106120.2mg/(kg.h),对照组同时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实验组所有动物于栓塞前、栓塞后1,2,4,6h记录体、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生理指标;取股动脉血3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动脉血内皮素-1水平,并测动脉血气。结果两组动物栓塞后较栓塞前血浆内皮素-1水平、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肺气道阻力显著性升高(P<0.05),心输出量、动脉血氧分压和肺动态顺应性显著性下降(P<0.05)。实验组于栓塞2h后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呼吸频率、肺气道阻力升高水平显著性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血浆内皮素-1水平、心输出量、和肺顺应性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肺栓塞病理过程中,内皮素参与了肺循环阻力升高与肺气道阻力升高和肺顺应性下降的形成。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拮抗内皮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在急性肺栓塞中,可以减缓肺循环阻力、肺气道阻力的上升,因而可能成为急性肺栓塞临床治疗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peripheralarterialocclusivedisease ,PAOD)患者血管内皮活性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检测 3 3例确诊老年PAOD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血栓素B2(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 PGF1α)、P选择素 (PS)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 6种血管内皮活性物质的水平 ,并分别与 40例健康老人及 3 0例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PAOD患者相比较。 结果 老年PAOD组的NO[(2 8 88± 8 54) μmol·L- 1]和 6 K PGF1α[(83 47± 13 67)ng·L- 1]水平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组 ,而ET[(95 0 9± 49 18)ng·L- 1]和TXB2 [(664 4± 3 3 1 8)ng·L- 1]、PS[(14 0 6± 2 18) μg·L- 1]及vWF[(10 4 42± 3 1 4) % ]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组。 结论 老年PAOD患者内皮功能失调 ;积极的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内科治疗PAOD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肺血栓栓塞症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以往认为,肺血栓栓塞症引起的肺循环障碍是肺栓塞发病的主要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认识到急性肺栓塞的血流动力学影响除与栓子的机械性阻塞有关外,栓塞后炎性介质的释放等因素对栓塞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障碍亦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急性肺血栓栓塞兔血前列环素I2(PGI2)、前列腺素E2(PGE2)、N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炎性介质的改变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吸入外源性一氧化氮对急性高原病患者内皮源性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外源性一氧化氮对急性高原病患者内皮源性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7例急性高原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药物组23例给予吸氧、氨茶碱、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治疗;一氧化氮组24例仅吸入由海拔3658m空气平衡的0.001%一氧化氮气体,每天上午和下午各1次,每次1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a含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常规药物组和一氧化氮组治疗后内皮素[(78±8)和(69±5)ng/L]、血栓素B2[(87±13)和(73±8)ng/L]、内皮素/一氧化氮[(26.7±1.5)×10^3和(21.8±1.1)×10^3]、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a(0.84±0.36和0.58±0.11)及临床症状评分[(2.4±1.6)和(1.8±1.3)分]与治疗前内皮素[(83±8)和(84±4)ng/L]、血栓素B2[(102±16)和(103±13)ng/L]、内皮素/一氧化氮[(35.0±2.7)×10^3和(36.3±3.1)×10^3]、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a(1.28±0.38和1.24±0.28)及临床症状评分[(4.4±2.3)和(4.4±2.0)分]比较显著下降;治疗后一氧化氮[(2880±537)和(3167±192)μg/L]、6-酮-前列腺素F1a[(122±46)和(128±15)ng/L]与治疗前一氧化氮[(2372±144)和(2313±188)μg/L]、6-酮-前列腺素F1a[(86±28)和(86±13)ng/L]比较显著升高。一氧化氮组与常规药物组治疗后的结果比较,也表现出相同规律。结论 吸入高原现场空气平衡的外源性一氧化氮能使急性高原病患者内皮源性血管舒缩因子显著下降,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患者溶栓前后血浆一氮化氮(NO)水平的变化,以及对脐静脉内皮细胞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PTE患者溶栓前和溶栓4小时后血浆NO浓度,溶栓前后患者血浆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RT-PCR检测eNOS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eNOS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急性肺血栓栓塞溶栓前后患者血浆NO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血浆NO水平,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患者溶栓前后血浆NO水平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溶栓前后血浆孵育HUVEC,随时间变化,其eNOSmRNA和蛋白表达均逐渐增强,相同时间点两组eNOSmRNA和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正常血浆孵育组(P<0.05)。结论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浆NO水平显著上升,溶栓后4小时内其NO水平无明显变化,PTE患者血浆能够上调HUVEC的eNOS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血栓栓塞1周的犬肺栓塞(PTE)模型,观察吸入20 ppm一氧化氮(NO)对取栓再灌注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对该PTE犬模型行取栓术,观察再灌注0、2、4、6 h后生命体征、血气变化,通过漂浮导管监测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再灌注6 h后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白蛋白含量(g/L)、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肺泡腔多核中性粒细胞(PMN)数.结果再灌注2 h后与再灌注前比较(下同)平均肺动脉压(MPAP)升高[(3.20±0.53)kPa对(2.27±0.67)kPa,F=63,P=0.02],再灌注6 h后,心率增快最明显[(175±8)次/min对(155±5)次/min,F=38.72,P=0.01],氧合指数下降(41.70±8.04对54.71±3.78,F=48.36,P=0.03);再灌注后2 h,吸入NO组与再灌注组(下同)比较MPAP降低((2.53±0.40)kPa对(3.20±0.53)kPa,F=55,P=0.04],4 h,氧合指数有升高趋势(49.17±7.37对39.71±7.31,F=2.36,P=0.11),再灌注后2、4、6 h,吸入NO组肺血管阻力较再灌注组也有减小趋势(F=1.49,P=0.26),6 h后吸入NO组肺泡腔PMN数低于再灌注组[(19±6)个/10 HPF对(31±11)个/10 HPF,F=98,P=0.01]. 结论 血栓栓塞1周的PTE犬模型再灌注后导致了肺再灌注损伤,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对肺组织损伤程度不一.吸入20 ppm NO可降低PTE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升高的肺动脉压,减少PMN向肺组织的迁移而减轻再灌注损伤,可能减轻肺微血管渗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置入具有工作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内皮素1及NO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置入双腔起搏器的老年患者24例,分为A组12例和D组12例。采用自身前后交叉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同一患者在心房按需型起搏(AAI)SafeR和房室全能型起搏(DDD)工作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检测患者内皮素1及NO水平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和D组术后3、6个月内皮素1及NO水平明显升高;与术后3个月比较,A组和D组术后6个月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1.02±0.21)μg/L vs(0.98±1.00)μg/L,(2.35±0.96)μg/L vs(2.31±1.07)μg/L,P<0.05]。与DDD模式比较,AAISafeR模式时心室感知百分比明显升高,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心室起搏百分比与内皮素1及NO水平呈正相关(r=0.125,P<0.01)。结论 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可能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大鼠血浆内皮素(ET)、NO水平的动态变化,了解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栓塞24h组、栓塞1周组、栓塞2周组,每组8只。医用明胶海绵微粒制备大鼠急性肺栓塞模型,测定血浆ET、NO,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栓塞24h组、栓塞1周组、栓塞2周组大鼠血浆ET水平呈持续升高状态,NO水平呈持续降低状态。光镜下观查,栓塞2周组大鼠肺动脉内明胶海绵多数溶解。结论急性肺栓塞大鼠血浆ET和NO水平与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1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DW水平分为3组,RDW低值组27例,RDW中值组27例,RDW高值组27例,比较3组患者住院死亡、休克发生率及其他血流动力学、实验室指标。结果随RDW水平升高,RDW低值组、RDW中值组和RDW高值组住院病死率、死亡和休克总发生率、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明显增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与死亡发生的相关因素是年龄、收缩压、心率、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肌钙蛋白I、RDW(P<0.0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心率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RDW升高者住院死亡和休克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建立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兔急性肺血栓栓塞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猪尾导管建立能够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兔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模型。方法试验兔24只随机分为PTE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均建立右侧颈静脉和左侧颈动脉通路。PTE组经导管注入自体血栓3个,通过肺动脉造影评估PTE模型是否成功,监测肺动脉压力和血气分析等变化。结果造模成功率100%。PTE组肺动脉造影显示,右心室扩张,肺动脉增粗、充盈缺损、截断或完全缺失。造模后,PTE组较造模前和对照组肺动脉平均压明显增高[(16.40±1.82)mm Hg vs(9.60±2.07)mm Hg和(11.17±2.14)mm Hg,1 mm Hg=0.133kPa,P=0.01,P=0.002]。血气分析显示,造模后PTE组较造模前pH、PO2、标准碳酸氢盐、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肺泡氧分压等指标明显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明显增加。结论经颈静脉送入猪尾导管建立兔急性PTE模型成功率较高,重复性较好,且能够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为PTE诊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溶栓前后血浆N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2例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APE患者给予瑞替普酶18mg+18mg静脉溶栓治疗,分别观察溶栓前及溶栓6h后患者临床表现、血浆NT-proBNP、肌钙蛋白T(cTnT)水平,溶栓12~24h复查超声心动图、CT肺动脉成像或核素肺灌注显像,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血管再通患者37例(88.1%),其NT-proBNP浓度和肺动脉压力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8 672.4±201.7)pg/ml︰(1 559.8±23.5)pg/ml,(52.82±17.34)mmHg︰(38.13±12.32)mmHg,1mmHg=0.133kPa;均P<0.01)],且NT-proBNP浓度下降幅度与肺动脉压下降幅度、右心室/左心室比值密切相关(r分别为0.61、0.54);溶栓前后cTn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未通患者5例,其溶栓前后NT-proBNP、cTnT及肺动脉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替普酶对APE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动态检测NT-proBNP浓度可作为评价溶栓再灌注成功与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28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为观察组(其中3例随访),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30名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观察组血浆NT—proBNP为12964-799ng/L,对照组为350±240ng/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3例有效治疗后血浆NT—proBNP分别由3142ng/L、1049ng/L和1472ng/L降至1554ng/L、435ng/L和662ng/L。结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有效治疗后其浓度可能下降。观察血浆NT—proBNP浓度变化可能有助于PTE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 C型钠尿肽 (CNP)对妊高征 (PIH)患者的心功能效应及与一氧化氮 (NO)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重度 PIH患者 4 0例随机分为 CNP组及安慰剂对照组 ,每组各 2 0例。分别给予 CNP(6μg/kg)或安慰剂静滴 30 m in。应用美国 Acuson 12 8XP/10型彩色电脑声像仪 ,监测用药前后心功能参数 :每搏输出量 (SV) ,心排出量 (CO) ,左室射血分数 (L VEF) ,心脏指数 (CI) ,心率 (HR)及血压 (BP)的变化 ,并测定静脉血 NO代谢终产物亚硝酸基 /硝酸基(NO2 - /NO3- )水平。取正常孕妇 4 0例为血流动力学基础值对照组。结果 :PIH组与对照组比较 ,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增高、降低或正常 ,各参数波动范围明显增加 ,但 CO及 HR均值明显增高 (P<0 .0 5 )。 CNP治疗 30 m in后平均动脉压 (MAP)下降 (P<0 .0 1) ,SV、CO、CI及 HR均显著下降 (P<0 .0 5 ) ,各参数下降值与基础值呈显著正相关(P<0 .0 1) ,NO2 - /NO3-水平显著增高 (P<0 .0 1) ,但 CO及 HR均无显著相关性 (P>0 .0 5 )。安慰剂组各参数及NO2 - /NO3- 水平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0 .0 5 )。结论 :CNP对 PIH患者的心功能高动力学状态具有降低效应并增加 NO产生 ,但 NO可能不直接参与 CNP对 PIH患者的心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心包切开对急性肺栓塞右室压力超负荷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损害的影响,我们在一组(6只)急性肺栓塞溶栓对照犬,于注栓约5.0小时后开胸心包切开,阔胸0.5小时后复查血液动力学各参数。急性肺栓塞使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明显升高,溶栓疗法使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明显降低,对照组两参数在栓塞后随时间无明显变化。两组心排血量在肺栓塞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下降、心包切开使对照大周围动脉压明显下降,而肺动脉平均压和肺血管阻力无显著性变化。心包切开术在无明显心排血量下降犬不能逆转或改善血液动力学损害。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肺栓塞患者危险分层的生物学指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血浆中肌钙蛋白I(cTnI)及脑钠肽(BNP)的浓度,探讨联合检测cTnI和BNP对APE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血浆cTnI和BNP水平将65例APE患者分为3组,Group1组(15例):cTnI<0.1μg/L且BNP<100ng/L;Group2组(30例):cTnI≥0.1μg/L或BNP≥100ng/L;Group3组(20例):cTnI≥0.1μg/L且BNP≥100ng/L,分析cTnI和(或)BNP升高对APE患者危险分层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Group1组、2组、3组发生临床不良事件分别为0(0%)、7例(23.3%)、11例(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5例APE患者中发生右心功能不全组与无右心功能不全组比较PaO2、P(A-a)O2、cTnI、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BNP与cTnI、P(A-a)O2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0.49,均P<0.05)。结论:联合检测生物学指标cTnI和BNP在APE患者早期危险分层、指导临床决策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肺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弥漫性肺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和血管活性物质动态变化。方法 健康家猪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8只,对照组8只。经颈外静脉插管快速注入多聚乙烯微球栓子(0.1g/kg)制作猪急性肺动脉栓塞模型为实验组,而对照组仅注射0.9%生理盐水50ml。观察实验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内皮素-1(ET-1)和血栓素A2(TXA2)的代谢产物TXB2的动态变化。结果 多聚乙烯微球栓子可诱发急性肺动脉压升高,持续约1~2h。ET-1和TXA2分别于栓塞后0.5h和2h检测到浓度升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持续在较高水平。结论 急性肺动脉栓塞时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和急性肺损伤是肺小动脉机械性栓塞和血管活性物质ET-1和TXA2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