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川崎病疑似病例的临床特点,探索川崎病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8例出院诊断疑似川崎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8例疑似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依次有:发热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多形性皮疹5例,球结膜充血4例,口腔黏膜病变4例,指趾端肛周红肿及膜状脱皮4例.其中7例有4项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1例有2项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8例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无异常.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3例,PLT升高3例,血红蛋白下降3例,CRP升高6例,ESR升高6例.7例有发热表现患儿在病程10天以内均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后48小时内热退,8例患儿出院后随访情况均不清.结论部分川崎病因临床表现少,易误诊或漏诊,建议加强对于是否放松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研究.目前对达不到诊断标准且高度怀疑川崎病患儿予以“疑似川崎病”诊断,并及时按照川崎病实施相关治疗随访,有助于尽量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 80 %~ 85 %的患者在 5岁以下 ,好发于 6~ 1 8个月的婴儿 ,男∶女为 1 .3~ 1 .5∶1。因本病较多侵害冠状动脉 ,形成冠状动脉瘤 ,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4.
为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线索,从我院1995—2005年住院治疗的有完整病历资料的73例川崎病中,选择出早期就诊的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方法对5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有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早期诊断KD的依据。结果发病早期≤3d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2例(3.8%);〈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的患儿;〉3岁患儿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患儿。≤5d发热52例(100.0%),皮肤表现45例(86.5%),唇红皲裂40例(76.9%),球结膜充血39例(75.0%),血沉增快46例(88.5%),白细胞升高44例(84.6%),C反应蛋白升高42例(80.8%);心脏冠脉病变3例发生在5-7d;6例查D-二聚体均升高。40例(76.9%)在早期≤7d做出了明确诊断。结论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及〈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是KD患儿早期较特异的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在〉3岁患儿较常见。发热、皮肤表现、唇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D-二聚体升高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当早期高度怀疑KD的可能时,应尽早行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伴弥漫性血管炎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以婴幼儿发病多,早期诊断及治疗尤其重要。本院自1989年7月-1995年12月共收治KD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男:女=1.67:1。发病年龄10个月~14岁,~1岁1例,~3岁3例,~5岁1例,>5岁3例。发病季节:4-6月2例,7-9月5例,10-12月1例。1.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见附表。次要症状:①心脏损害3例,表现为心音低钝,心尖都可闻3/6级SM,心脏增大,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5,肺动脉…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2个月~5岁之间婴幼儿。随着对其疾病的认识,其报道率国内外均有增多趋势。KD常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A),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本病不典型病例占10%-20%,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探讨KD的早期诊断,减少CAA,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川崎病患儿40例,分析其急性期临床表现、实验室、UCG检查及诊断时间.结果:40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典型病例25例(62.5%),不典型病例8例(20%),疑似病例7例(17.5%).急性期临床表现发生率:结膜充血80.0%,皮疹70.0%,淋巴结肿大67.5%,口腔黏膜改变95.0%,手足硬肿、膜状脱皮65.0%,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5.0%,肛周皮肤潮红脱皮12.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部分呈不典型病例及疑似病例,易延误诊断,KD面容,ESR、WBC显著升高、UCG、肛周皮肤潮红脱皮、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问题。方法: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3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在发病早期出现持续发热占100.0%,皮疹75.0%,口腔黏膜改变84.4%,眼结合膜充血81.3%,肛周红脱皮62.5%,卡介苗接种瘢痕周围红晕、肿胀(卡瘢红)43.7%,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结论:发热、皮疹、KD面容、卡瘢红、白细胞、C反应蛋白增高及肛周红、脱皮等有早期诊断意义,心脏彩超检查也是早期诊断KD有效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问题。方法 将70例患儿分为0~1岁组、~3岁组、>3岁组,分别比较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手足脱皮的发生率及出现时间,及冠脉损害程度。结果 淋巴结肿痛在>3岁组表现突出,占81%,其他两组淋巴结肿痛不典型,出现时间(4.25±.73)天;皮疹在各组发生率较高,无差别,出现时间(4.27±3.75)天;手足硬肿及脱皮在各组发生率均超过60%,无差异,出现时间分别为(6.42±2.26)天、(11.69±3.94)天;冠脉扩张在0~1岁组相对高,除冠脉扩张外,其他不典型心脏损害在>1岁组发生率相对高。血沉、C反应蛋白早期升高各占89%、91%。结论 发热伴皮疹、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有早期诊断意义,年长儿可以淋巴结肿大为首诊,婴幼儿可无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56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病情,并对比典型川崎病,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和认识,以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 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的56例病例,通过病例分析回顾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典型川崎病进行对比。 结果 在56例病例中,本病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且发热的发生率最高,与典型川崎病比较,则临床表现较少,冠脉损害发生率高。结论 不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存在诊断难度,应增加认识,提高诊断率,使患者得以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5例川崎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本病主要及次要症状的发生率,重要症状,体征出现与消失的时间及治疗转归,进一步深化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廖震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17-118
目的分析d~JLJil崎病的误诊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诊断收治的JlI崎病误诊患儿共5例。结果首诊误诊率达51.6%,误诊原因除各种不典型症状外,还可因该病伴随的非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而误诊。结论临床工作中遇到持续发热5d以上的病例,要提高对川崎病的警惕性,积极寻找相关的指标,并结合相关检查尽快确诊,减少对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川崎病 (KD)小儿的早期心电图改变及其在提示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以 76例川崎病小儿为研究对象 ,在发病早期 (7d内 )做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 ,在亚急性期 (病程 10~ 2 0d)再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把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作为观察组 ,共 33例 ;把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作为对照组 ,共 4 3例。将 2组患儿早期心电图改变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 76例KD患儿 ,在发病早期 (7d内 )超声心动图未见有冠状动脉损害 ,而心电图已发生明显异常 ,其异常率为 96 % (73/ 76 ) ,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 ,而以ST -T段改变最为严重 ,其发生率为 5 1% (39/ 76 ) ,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较少见。在亚急性期 ,伴有心电图异常的患儿中有 4 5 % (33/ 73)的病人相继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另外 ,本组 76例患儿中心电图发生ST -T段改变的有 39例 ,占心电图异常率的 5 3% (39/ 73) ,在这 39例中有 2 9例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占74 % (2 9/ 39)。观察组中 ,心电图异常率为 10 0 % (33/ 33) ,ST -T段改变发生率高达 88% (2 9/ 33)。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也达到 70 % (30 / 4 3) ,但是ST -T段改变发生率仅为 2 3% (10 / 4 3)。 2组比较 ,无论是心电图异常率还是ST -T段改变的发生率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对本院7年60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本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治水平及预后情况,规范川崎病患儿的诊断、治疗,改善预后。方法 抽调我院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7年间收治的60例川崎病住院病历及门诊随访病历登记。结果 我院住院患儿病人呈明显逐年增加,且该病在本地区呈现春夏交季及冬季两个发病高峰,1-5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1.3:1。急性期43例病人超声心动图检查有24例出现冠脉异常,占56%。恢复期彩超随访仍有7例冠脉异常,占16%;住院患儿发病10天内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为45%。结论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疾病,5岁以下发病率高,心脏后遗症多,目前已成为儿科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应提高广大基层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早治,降低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有价值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川崎病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发生率。结果①55例川崎病患儿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占81.8%。以春、夏季多见。不典型川崎病10例(18.2%)。就诊时除发热外,其它症状出现频率的次序是:球结膜充血94.6%、口腔粘膜改变89.1%、淋邑结肿大85.5%、指趾脱皮76.4%、皮疹74.6%、手足硬肿72.7%。②就诊时已有冠状动脉改变36例(65.5%),以双支冠状动脉多见(40%),其次为左冠状动脉(18.2%)。结论川崎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心血管并发症出现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方法总结1996年9月-2006年9月收住院的38例不典型川崎病病例,回顾性分析不典型KD早期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KD 80%以上的患儿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WBC升高,血红蛋白下降,白蛋白降低,血小板增高。在本组病例最早出现时间为病程的第2天至第5天。结论在临床表现条件不足时,WBC升高,血沉增快,血红蛋白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白蛋白减低,血小板增高,可用于不典型K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冬 《医学综述》2011,17(9):1367-1369
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易累及冠状动脉而造成冠状动脉损伤,甚至冠状动脉瘤,严重影响患儿预后。冠状动脉损伤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发达国家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川崎病及其所致的冠状动脉损伤的治疗已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目前糖皮质激素、乌司他丁、英夫利昔单抗等在临床得到有限使用,但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等仍存在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冬  毛秀英 《医学综述》2011,17(2):319-3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尤其是不典型KD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对平谷区医院儿科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诊治的1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不典型KD具备诊断标准6条中2条者1例,占3.33%(1/30);具备3条者13例,占43.33%(13/30);具备4条者16例,占53.33%(16/30)。冠状动脉受累者共26例,30例不典型KD中冠状动脉受累者共10例。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临床表现虽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通过临床仔细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能获得早期诊断,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