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宗儒 《药学学报》2023,(1):229-234
<正>1概说在经典药物化学中,拼合原理是将履行两种功能的结构元件拼接成一个分子,以赋予化合物优良性质。例如形成双靶标药物的两个药效团拼合,产生协同作用;将亲电性基团连接于配体形成共价结合药物以提高活性和选择性,以及前药设计等。  相似文献   

2.
曲妥珠单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妥珠单抗是第一个用于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轻微,耐受性好。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反应、心功能障碍等,本文对其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乳腺内科应用曲妥珠单抗所致不良反应38例,又检索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PubMed筛选出的曲妥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文献10篇(39例),合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我院38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 min者21例(55%),1~2 d者9例(24%),3~7 d者8例(21%);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2例,表现为严重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永久终止曲妥珠单抗的治疗。在数据库检索到的39例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 min者30例(77%),大于7 d者4例(10%),未报道发生时间5例(13%);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9例,包括非感染性肺炎和心脏毒性,未影响治疗。结论:曲妥珠单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多在第一次输注时发生;用药前先给予苯海拉明、地塞米松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加强监测,预防心脏毒性,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药学进展》2012,(3):142-143
一项涉及596名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名为Hannah的开标记Ⅲ期临床试验(主要考察指标为血药浓度和疗效,次级指标为无恶化存活期和总存活期)对曲妥珠单抗皮下注射剂的药动学参数、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考察后发现,曲妥珠单抗(商品名:赫赛汀)皮下注射制剂与其标准静注制剂的疗效相当,且两种制剂的不良反应相同,常见副作用为贫血、白细胞数减少及感染。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体内信号通路的异常及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关系十分密切,而近年来针对这些方面的异常的治疗成为乳腺癌治疗研究的热点,一系列的靶向治疗的药物成功上市,这些药物的应用明显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曲妥珠单抗即为其中经典的药物之一。本文将从作用机制、临床应用、耐药、不良反应四个方面对其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徐琦  房德敏 《天津药学》2021,(6):65-69,74
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对提升乳腺癌(breast cancer)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耐药性严重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因此,了解各靶向药物的耐药机制,对临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细...  相似文献   

7.
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商品名:赫赛汀(her ceptin) ,是第1个用于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能选择性地作用于HER2的细胞外部位,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相对分子质量为14 5×10 3。其对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确切疗效受到临床的关注。1 作用机制HER2是由原癌基因编码的受体,约2 0 %~30 %乳腺癌患者有HER2的过度表达[1] 。绝大多数患者HER2的过度表达是由于HER2基因扩增引起的,这种扩增存在于乳腺肿瘤发展的早期,且在导管癌中非常常见。HER2基因扩增引起HER2基因转录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与帕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曲妥珠单抗与帕妥珠单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与帕妥珠单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与疾病控制率(DCR),治疗后肿瘤退缩分级(TRG)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ORR及DCR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TRG1级、TRG2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RG4级、TRG5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腹泻、手足综合征、周围神经毒性、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恶心、呕吐、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与帕妥珠单抗治疗乳腺癌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与缓解率,降低肿瘤退缩分级,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数据库中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上报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通过访问openFDA数据库ADR交互式图表板块提供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对2004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ADR报告数据进行检索,多角度分析所得数据及图表。结果: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ADR报告分别为15 457份和5 551份;主要由医师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上报;上报国家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两药适应证均以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为主;两药ADR类型大多为严重的ADR;曲妥珠单抗的转归情况多数未知,而帕妥珠单抗的转归情况以已恢复/已解决为主。结论:利用openFDA数据库可对两药ADR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临床使用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时,应密切关注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提高对药物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警惕性,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曲妥珠单抗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肿瘤患者5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曲妥珠单抗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包括:不良反应类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药物联合使用情况,分析曲妥珠单抗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结果 518例肿瘤患者均采用曲妥珠单抗治疗,患者治疗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类过敏反应的症状特点、发生机理、评价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为类过敏反应的深入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方法对近年来有关类过敏反应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整理与归纳。结果虽然类过敏反应的症状表现与过敏反应相似,但两者发生机制并不相同,其无需提前致敏、抗体介导,首次接触即可发生,危害严重。目前,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方法主要有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检测指标有组胺、IgE等,其诊断需结合症状特点及生物指标综合判断。结论亟待建立可行的有关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环磷腺苷致严重过敏样反应及肾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71岁女性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给予环磷腺苷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用药5 min后.患者出现剧烈腰痛、心悸,30 min后出现双侧眼睑水肿、胸闷、呕吐.血压180~190/10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两下肺闻及湿哆音.肾功能检查:潜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所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年1月-2011年7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盐酸氨溴索所致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盐酸氨溴索引起的不良反应共计52例,男性多于女性。所致不良反应最多为全身性损伤(32例,61.54%)、皮肤及附件损伤(10例,19.23%)。结论:应重视盐酸氨溴索制剂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肝毒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为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其抗菌谱同阿莫西林。已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引起肝炎和胆汁淤积型黄疸的报道,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和免疫反应与代谢因素有关。其发生率约为0.001%~0.022%,肝毒性反应一般发生在用药后数天至数周(平均8.9d)。临床表现为黄疸、瘙痒、疲劳、恶心、呕吐、肝大、皮疹、腹痛和发热等。血清ALT、AS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明显升高(正常值上限的2~10倍)。一般停药后1~8周黄疸消退,4~16周肝功能恢复正常。肝毒性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男:女之比约为4:1至2:1),老年,用药时间长及合并用药(尤其是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别嘌醇、红霉素等)。预防措施为:严格掌握适应证,大于65岁男性老年患者不用或慎用,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14d,避免多药合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6.
利妥昔单抗引起过敏反应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例患者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引起过敏反应。例1为61岁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为行化疗入院。入院当日给予利妥昔单抗600mg,1次/d静脉滴注。2h后患者出现咽部不适,并伴有气急、畏寒、发热、寒战,T37.8℃。停用利妥昔单抗,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2h后症状缓解。再次给予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约半小时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气急、大汗淋漓,BP80/52mmHg。再次停用利妥昔单抗,并给于抗过敏治疗,4h后症状好转。例2为52岁女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因病情进展行氟达拉宾+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给予利妥昔单抗600mg,1次/d静脉滴注。约半小时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喉咙紧缩感、口唇紫绀,并伴有畏寒、寒战,双肺散在哮鸣音。停用利妥昔单抗,给予吸氧及抗过敏治疗,2h后症状缓解。次日改用环磷酰胺+氟达拉宾联合化疗,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S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 以C48/80为工具药建立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 检测不同浓度C48/80与RBL-2H3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后细胞β-己糖苷酶、类胰蛋白酶和组胺的释放率以及细胞活力, 在细胞活力大于80%情况下, 选择释放程度较高的指标和条件为优选考察指标和条件。将SMI和其溶剂(Tween-80)原液等比稀释成不同浓度后与RBL-2H3细胞共同培养, 通过中性红染色法观察细胞脱颗粒的形态学变化, 分别用显色法和间接荧光法检测细胞上清的β-己糖苷酶和组胺释放率, 采用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细胞的活力。结果 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的最佳作用时间为30 min, 最佳指标为β-己糖苷酶和组胺释放率。与空白组相比, SMI质量浓度低于13.3 g生药/L(3倍临床浓度)时, 细胞中性红染色未见脱颗粒现象, 组胺和β-己糖苷酶释放率亦无差异;而在Tween-80质量浓度为1.00 g/L时, SMI 40 g生药/L(9倍临床浓度)组和溶剂1.00 g/L组细胞中性红染色均可见脱颗粒现象, 细胞上清组胺和β-己糖苷酶释放率亦明显增加。此外, CCK-8结果显示, 与空白组相比, 各浓度的SMI对细胞活力均无影响。结论 SMI低于3倍临床浓度无明显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而在9倍临床浓度能刺激细胞脱颗粒, 这种脱颗粒作用可能与所含溶剂(Tween-80)有关, 与其对RBL-2H3的细胞毒性作用无关。提示SMI在低于3倍临床浓度相对安全, 在9倍临床浓度时有致类过敏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噻唑烷二酮类在中国上市以来CNKI、VIP数据库收载的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噻唑烷二酮类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共24例次;年龄60岁以上发生率较高(16例,66.7%);多发生在用药1月后(11例,45.8%);分别涉及红细胞异常、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肝胆系统损害等多个系统/器官。结论:临床合理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同时,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孟鲁司特在中国2002年上市以来-2013年8月CNKI、VIP数据库收载的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孟鲁司特药品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共17例次;年龄60岁以上发生率较高(7例,41.2%);多发生在用药1周以内(14例,82.3%);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较多,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6例,35.3%),主要表现为行为及精神异常。结论:临床合理使用孟鲁司特的同时,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The HER2/neu gene is amplified in ~ 25% of breast cancers, leading to HER2 protein overexpression and shortened overall survival and time to relapse. Trastuzumab is a humanised,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ER2, which improves survival for women with metastatic HER2-overexpressing breast cancer and reduces the risk of recurrence in women with early stage HER2-overexpressing breast cancer. Cardiac toxicity was an unexpected finding in the pivotal Phase III trial leading to the approval of trastuzumab, and prospective cardiac monitoring has, therefor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more recent clinical trials of trastuzumab.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ardiac toxicity findings in key trastuzumab clinical trial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stuzumab-associated cardiac tox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