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例75岁男性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首先单独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0 g1、次/12 h静脉滴注4 d,然后改为万古霉素1.0 g1、次/12 h静脉滴注3 d,最后单独应用利奈唑胺600 mg1,次/12 h静脉滴注44 d。应用利奈唑胺前实验室检查示患者外周血白细胞12.00×109/L,红细胞3.92×1012/L,血小板158×109/L,血红蛋白115 g/L。用药第19天血常规示白细胞2.81×109/L,红细胞3.39×1012/L,血小板74×109/L,血红蛋白102 g/L。其后血常规检查显示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范围,最低值如下:白细胞2.69×109/L,红细胞2.51×1012/L,血小板48×109/L,血红蛋白69 g/L。由于病情需要未停用利奈唑胺,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琥珀酸亚铁及红细胞悬液等对症治疗。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共44 d。停药后18 d血常规恢复正常:白细胞5.07×109/L,红细胞3.02×1012/L,血小板156×109/L,血红蛋白102 g/L。  相似文献   

2.
3.
<正>利奈唑胺(linezolid)为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酮类后上市的又一类全新合成抗菌药物,该药主要用于控制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最近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具有良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作用,对耐药菌株也显示了强大的抗菌活性。近年来随着利奈唑胺在临床上的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均已有报道,但全血细胞减少较为少见。我院长疗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1例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出现全血细胞可逆性减少,现将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B6对利奈唑胺相关性血细胞减少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维生素B6辅助治疗对利奈唑胺相关性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将利条唑胺治疗的肺部感染患者38例,根据是否应用维生索B6,分为利奈唑胺组和联合用药组,研究维生素B<,6>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结果 利奈唑胺组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及血小板(Plt)与用药前比较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用药组仅血小板计数有下降的趋势,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B6在预防利奈唑胺相关性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以红细胞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医药导报》2010,29(9):1244-1245
1病例资料患者,女,75岁。于2008年4月7日上午11:00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恶心,伴有呕吐,自测血压(BP)200/90mmHg(1mmHg=0.133kPa)。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脱水、利尿等对症治疗后,于发病当日转至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一步抢救治疗。诊断:右侧颞叶脑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6.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利奈唑胺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等.利奈唑胺可致血小板减少,其危险因素为长时间治疗、高龄以及肾功能不全.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与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防治血小板减少的措施:避免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小板水平;避免将利奈唑胺与抑制骨髓的药物联用;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严重患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治疗周期长、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基础血小板计数低、肾功能不全等。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局部症状可见牙龈、鼻腔出血,紫癜等,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全身症状则以发热、寒颤、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等常见。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可能包括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或氧化应激。维生素B6可能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有效,但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8.
车宁 《首都医药》2014,(18):54-54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的临床不良反应(ADR)。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8日因“严重肺炎”收入院的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例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年龄、基础疾病等。结论利奈唑胺适用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院内肺炎,但可引起骨髓抑制,用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应考虑停用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9.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9岁,主因反复咳嗽,咳痰,痰中带血3月余加重伴发热20余天,于2008年2月19日入院。入院诊断:1)肺部感染;2)支气管扩张;3)胆囊壁息肉样病变;4)粒细胞减少症;5)胆囊炎。因考虑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差,病情较重,感染控制不理想,于2月23日给予利奈唑胺(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D22238)0.6g,静脉滴注,每12h1次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注射用伏立康唑抗真菌药治疗,其余还有一些营养药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  相似文献   

10.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重症肺炎联合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 g、3次/d及左氧氟沙星0.5 g、1次/d静脉滴注。由于效果不佳,加用利奈唑胺0.6 g,2次/d静脉滴注,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入院时患者红细胞计数4.4×1012/L,血红蛋白141 g/L,血小板计数251×109/L。利奈唑胺治疗第1天红细胞3.7×1012/L,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计数88×109/L;第5天血小板计数降至34×109/L。立即停用利奈唑胺,改为替考拉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左氧氟沙星继续应用,并输注新鲜血浆200 ml。停用利奈唑胺第6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92×109/L),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性下降,停药第8天降至最低,分别为2.2×1012/L、69 g/L。之后逐渐上升,于停药第27天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1.
1例71岁男性患者因右肺癌切除术后化疗,给予双环铂6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0 mL静脉滴注,4 h内输注完毕。次日,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恶心。3周后患者行第2次化疗,方案与第1次相同。次日,患者出现恶心、右侧鼻腔出血。实验室检查:WBC 3.04×109/L,N 0.50,L 0.37,Hb 83 g/L,RBC 2.76×1012/L,PLT 35×109/L。立即行鼻腔局部止血等对症治疗。3 d后鼻腔出血消失,血常规逐渐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WBC 4.04×109/L,N 0.53,L 0.35,Hb 86 g/L,RBC4.16×1012/L,PLT 87×109/L。  相似文献   

12.
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后1~16周可发生血乳酸水平升高,甚至导致乳酸酸中毒。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心动过速,甚至意识模糊。利奈唑胺诱导乳酸酸中毒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有关。防治措施如下:应用利奈唑胺时应监测血乳酸水平;一旦乳酸水平超过正常值应立即停药;严重乳酸酸中毒患者应予对症治疗;利奈唑胺应避免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合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在儿童患者中使用利奈唑胺(linezolid,LZD)致高乳酸血症的风险因素。方法 搜集2012年10月—2023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LZD治疗的儿童住院患者信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风险因素,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进一步分析各风险因素与LZD致高乳酸血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共纳入331例儿童患者,其中145例患儿(43.8%)发生高乳酸血症,患儿年龄中位数为3(0.92,9)岁,LZD治疗天数中位数为13(8,22)d。患儿接受LZD治疗天数较长(OR=1.026,P=0.004),合用P-糖蛋白诱导剂(OR=2.023,P=0.004)、乳酸基线值较高(OR=2.408,P=0.022)和低肾小球滤过率(OR=0.997,P=0.047)为LZD致高乳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LZD治疗天数增加,LZD致高乳酸血症的风险呈非线性增加(P-non-linear=0.041);乳酸基线值<0.92 mmol·L-1时,LZD致高乳酸血症风险随乳酸基线值升高而持续增加,乳酸基线值>0.92 mmol·L-1时,随着乳酸基线值的升高,LZD致高乳酸血症风险缓慢增加(P-non-linear=0.013)。结论 患儿接受LZD治疗时应关注乳酸基线水平、LZD使用时间、合用P-糖蛋白诱导剂和肾功能不全等风险因素,结合患儿的治疗需求防范高乳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国内外文献中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94年至2014年国内外医学文献中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的病例报告,对患者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和临床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9篇个案报道文献纳入统计,涉及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患者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71±19.28)岁。其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期间,也可发生于停药后数周,发生时间为开始给药后(40.51±33.53) d,治愈时间平均为(6.12±5.8) d。死亡3例。结论:利奈唑胺致乳酸酸中毒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早期发现并给予对症治疗可将不良反应引起的损害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5.
高红  李建忠 《河北医药》2000,22(5):325-326
目的 观察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前后的实验室变化。方法 用Sysmex F-800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及其他实验室检测,并分别给叶酸、维生素B12治疗。结果 15种中均无出血倾向,其中黄疸4例,胸骨压痛3例。治疗前MCV、MCH、RDW-CV、PDW、MPV均增高,治疗第4天,RDW-CV明显增加(P〈0.01)。结论 巨幼细胞性贫血为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治疗早期其红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1例疑似利奈唑胺引发肝功能损伤患者的药学监护。方法 针对肺部感染患者在使用利柰唑胺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伤的具体病例,临床药师从原发疾病、肝功能变化、合并用药等因素推断利奈唑胺是肝功能损伤的可能原因,并适时提出干预建议。结果 临床药师对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及时和准确的分析,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结论 临床药师主动参与患者用药过程,给予医师相应的建议,可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巯咪唑致全血细胞减少及肝损伤的治疗对策,为临床药师参与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结合病例特点,从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方案调整和药学监护等方面提供药学服务.结果 医生采纳临床药师的建议,患者药源性全血细胞减少及肝损伤情况好转,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药师应充分了解...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为临床药师参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和个体化药学服务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对1例腹膜透析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的监测,根据腹透液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评价以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并对万古霉素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进行了不良反应监护.结果 有效控制了该腹膜透析患者的感染,全血细胞减少的相关指标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