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晶状体半脱位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晶状体脱位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方法对晶状体半脱位进行早期诊断,回顾总结近10年来我院就诊的晶状体脱位45例,分别采用晶状体囊内摘出术,囊外摘出术及超声乳化术等手术方式,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应用UBM能对早期的晶状体脱位进行诊断,根据脱位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与术式无明显关系,与术前并发症有关。晶状体囊内摘出术的术后并发症较其他术式多。结论应用UBM有助于晶状体脱位的早期诊断;不断提高手术技巧,完善手术设备,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对晶状体脱位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作为超高频率超声影像检查手段,不受角膜、房水浑浊,瞳孔小等因素的影响,在眼前段尤其是晶状体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UBM在白内障术前对晶状体核硬度的判断,晶状体脱位手术前、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前、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手术前及前房型IOL植入术后,后房型IOL的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OL植入术后安全性分析,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UBM在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有利于指导选择手术方式及预见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巩膜固定囊袋张力环(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连续选取2018-12/2023-02行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治疗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访行视力、眼压、眼前段照相、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检查,并记录IOL的位置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纳入患者均成功植入SFCTR和囊袋内IOL。术后平均随访1.92±1.36 a,末次随访时,UDVA(0.20±0.18 LogMAR)和CDVA(0.16±0.17 LogMAR)均较术前UDVA(1.13±0.56 LogMAR)显著改善(P<0.01),眼压(17.64±3.67 mmHg)较术前(22.00±9.92 mmHg)降低(P<0.05)。随访期间,裂隙灯检查见IOL位于囊袋内,位置居中; UBM检查见CTR和IOL位于囊袋内,囊袋赤道部与睫状突的距离在各个方向相等。

结论: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马凡综合症伴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两种手术方法的探讨和分析.方法 对3例(3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脱位范围<1/2象限)的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术;对10例(11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脱位范围>1/2象限)的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随访3-24个月,13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及葡萄膜炎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是进行马凡综合症晶状体半脱位治疗的有效手术方式,临床应根据晶状体脱位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晶状体半脱位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检查在晶状体半脱位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2 9例 (32只眼 )因不同原因致晶状体半脱位患者 ,分别于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术前、后行UBM检查。术中根据术前UBM检查的晶状体半脱位范围和程度 ,选用不同类型囊袋张力环 (CTR) ,并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完成手术。术后观察CTR和人工晶状体的位置 ,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UBM检查晶状体半脱位范围≤ 1/ 2象限的 19只眼 ,术中植入无钩CTR顺利完成手术 ;术前UBM检查晶状体半脱位范围 >1/ 2象限的 13只眼 ,术中植入固定型CTR顺利完成手术。术后UBM检查显示除 1只眼CTR贴附周边虹膜 ,其余术眼CTR均位于晶状体悬韧带水平 ;术后 2 9只眼人工晶状体正位 ,3只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倾斜。结论 术前对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UBM检查 ,判断晶状体脱位的程度和范围 ,有助于指导设计手术方案 ,提高手术疗效。术后行UBM检查 ,观察眼内植入物与眼内组织的位置关系 ,有助于准确判断手术疗效 ,正确、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背景 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常并发白内障,多伴有进展性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术中及术后易出现悬韧带相关并发症,白内障手术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相关研究报道很少. 目的 分析伴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PEX性白内障(PEXC)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疗效,探讨其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EXC手术的21例23眼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伴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根据悬韧带异常的程度分为晶状体震颤和不全脱位2种类型,其中晶状体震颤18眼,晶状体不全脱位5眼.按照Emery核硬度分级法分为Ⅱ级核4眼,Ⅲ级核9眼,Ⅳ级核7眼,Ⅴ级核3眼;晶状体震颤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标准囊袋张力环(CTR)或改良CTR(MCTR)及IOL植入术或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CTR及IOL植入术;Ⅱ级或Ⅲ级核伴晶状体不全脱位者行超声乳化联合MCTR及IOL植入术;Ⅳ级或Ⅴ级核伴晶状体不全脱位者行白内障囊内圈套摘出、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缝线固定术.对患者共随访3个月,分析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及术眼术后视力、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前囊口、IOL位置变化. 结果 晶状体震颤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其中植入CTR者10眼,MCTR者3眼,囊外摘出联合CTR及IOL植入术4眼,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缝线固定术1眼.晶状体不全脱位行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缝线固定术1眼,白内障囊内圈套摘出、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IOL巩膜缝线固定术4眼.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0.5者4眼,>0.3 ~≤0.5者6眼,>0.1~≤0.3者8眼,≤0.1者5眼,与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9,P<0.01);术眼术前平均眼压为(16.82-±2.25)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为(16.12±2.6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8,P>0.05);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为瞳孔不易扩大、角膜水肿、晶状体皮质残留和后囊膜混浊. 结论 伴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PEXC手术复杂、并发症多,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均应依据悬韧带异常程度、核硬度和晶状体是否脱位,术前应认真行自然瞳孔下及扩瞳后检查以确定治疗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在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31眼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CTR及 IOL 植入术.测量手术前后视力,使用Image-ProPlus v6.0软件测定IOL位置,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人工晶状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心,其中2眼人工晶状体偏位大于2mm并逐渐加重,于术后3mo行Ⅱ期手术将偏位最大方向CTR缝合固定于巩膜后恢复正位.结论: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中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中植入CTR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保持囊袋的稳定,便于手术操作,保持人工晶状体的基本正位,减少手术并发症.如术后晶状体偏位加重可Ⅱ期行CTR巩膜缝合固定术.  相似文献   

8.
丁璐琪  郑科 《眼科》2012,21(1):52-55
目的 探讨囊膜拉钩联合可缝合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中重度晶状体半脱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注意问题。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 年1月北京英智眼科医院治疗的15 例(19眼)脱位范围135°~225°的中重度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方法 患者在囊膜拉钩的辅助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折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中同时植入可缝合囊袋张力环。术前观察晶状体脱位的范围及方位。术后平均随访(16.4±4.8)个月。测量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裂隙灯检查了解IOL位置,有无后发障、玻璃体疝等,UBM检查张力环位置。主要指标 视力、并发症。结果19 眼(100%)均成功植入可缝合囊袋张力环。最后一次随访时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期间未见IOL明显偏位、眼压升高、张力环嵌顿、后发障及玻璃体疝等并发症。结论囊膜拉钩联合可缝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可作为中重度晶状体半脱位者施行原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IOL植入术的有效辅助手段,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可维持术后囊袋长期稳定性。(眼科,2012,21:52-55)   相似文献   

9.
囊袋内张力环植入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瑜  宋旭东  顾铮 《眼科》2007,16(2):87-91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张力环(CTR)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选择性二期张力环巩膜缝合固定术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的治疗效果。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1例(39眼)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方法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张力环及IOL植入术,其中20眼术后IOL仍偏位较大者(>1.5mm)二期行张力环巩膜缝合固定术。术前、术后测量视力,用PentaCam测量半脱位晶状体及IOL倾斜度和位置,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指标术后视力、IOL位置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二期张力环缝合前IOL倾斜(4.33±2.96)°、偏心(2.56±0.90)mm,张力环缝合后IOL倾斜(4.11±2.05)°、偏心(1.19±0.71)mm。张力环缝合前及缝合后IOL的倾斜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4),偏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后囊膜混浊发生率20.5%,其中2眼(5.1%)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1眼因囊袋破裂张力环脱出改变术式,2眼术后发生一过性高眼压。结论对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手术治疗,可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张力环及IOL植入术,脱位严重的和具有进展倾向的病例还应二期行张力环巩膜缝合固定术。  相似文献   

10.
楚美芳  张倩  柴芳  王从毅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929-1932
目的:通过对先天性晶状体脱位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手术方式选择、手术后效果分析,探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01-01/2015-01-01的5 a间先天性晶状体脱位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1例57眼,进行临床分析及手术方式选择、手术后效果、并发症分析。
  结果:先天性晶状体脱位临床最常见的类型为单纯性晶状体半脱位和Marfan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57眼中1眼为Marchesani综合征继发性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萎缩,术后视力无改善,其余56眼(98%)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方式: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眼(5%);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眼(14%),其中1眼行囊袋张力环巩膜缝合固定;经角膜切口晶状体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39眼(68%),其中2眼联合小梁切除术,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晶状体囊内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5眼(9%);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硅油注入术2眼(4%)。
  结论: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经过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术后效果。对于晶状体半脱位范围<90°者,可单纯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晶状体半脱位范围90°~180°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晶状体半脱位范围>180°者,经角膜切口晶状体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效果优于晶状体囊内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根据患者晶状体脱位程度,尽量选择切口较小的微创的手术方式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效果,探讨手术中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的方法。方法31例(35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000个/mm2的白内障行超乳+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改变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32眼占91.4%,≥0.5者19眼占57.1%。无角膜,火代偿等并发症出现。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6%~11%,平均8.5%。结论部分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门内障行超乳+人工品状体植入术是安全的,视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张蕾  王骞  朱俊英  肖燕  屈林  谢可 《眼科新进展》2018,(12):1165-1168
目的 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33例(4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共14例17眼;B组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共19例(24眼)。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及IOL稳定性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66±0.15;1眼(5.9%)发生低眼压;5眼(29.4%)发生高眼压;8眼(47.1%)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复合体脱位;12眼(70.6%)发生后发性白内障。B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72±0.14;8眼(33.3%)发生低眼压;1眼(4.2%)发生高眼压;18眼(75.0%)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257);术后低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7,P=0.036);术后高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7,P=0.024)。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晶状体异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方式的选择及观察其疗效.方法 取36例(41只眼)晶状体异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晶状体悬韧带离断范围,根据晶状体脱位范围以及房角关闭范围,分别选择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和(或)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期间,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提高,眼压降低:术后1d,17只眼(41.46%)矫正视力>0.5;30只眼(73.17%)眼压在21mmHg以内;术后7d,24只眼(58.54%)矫正视力>0.5;35只眼(85.36%)眼压在21mmHg以内;术后30d,27只眼(65.85%)矫正视力>0.5;所有患者眼压在21mmHg以内.结论 在晶状体异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晶状体脱位范围在1~2个象限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脱位范围大于2个象限者,选择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房角关闭大于1/2的患者,选择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既往小梁切除手术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早期眼压和视力的影响。方法 对闭角型青光眼28只眼(其中既往有小粱切除手术史者16只眼,无小梁切除手术史者12只眼)行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术前及术后视力,术前及术后1、2、3及6天眼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既往有/无小梁切除手术史两组之间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及视力提高幅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既往小梁切除手术史对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术后早期眼压和视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后白内障的超声乳化(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IOL)的临床疗效,并讨论手术技巧。方法:所有41例42眼PPV后白内障患者行激光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lens,Phaco+IOL),其中11例11眼采用玻璃体腔液体灌注+Phaco+IOL,30例31眼行Phaco+IOL,观察比较术后视力、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mo时矫正视力(correctedvisualacuity,CVA)较术前CVA有统计学意义的提高(P=0.002),术中玻璃体腔灌注组的术后CVA与非玻璃体腔灌注组的术后C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39眼CVA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moCVA<0.3者19眼主要与原有眼底病有关;42眼超声乳化同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所有患者手术中均有不同程度前房深度的大幅度变化伴随瞳孔直径变化,术中发现悬韧带断裂5眼,术中后囊破裂6眼,晶状体物质掉入玻璃体腔3眼,术中发现晶状体物质与后囊紧密粘连4眼;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23眼,后发性白内障4眼,视网膜再脱离2眼。结论:在PPV后白内障行Phaco+IOL术是目前理想的手术方法,对于有复杂超声乳化因素的病历,有复杂玻璃体和眼底病史的病历,超声乳化中放置后节眼内灌注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晶状体不全脱位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方法。方法对39例42眼晶状体不全脱位,均采用常规连续环形撕囊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及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的手术方法。对脱位范围120°~270°者,先将晶状体囊缝合1针固定于睫状沟处,然后行撕囊、超声乳化及IOL囊袋内植入;对脱位范围>270°者,则需缝合固定囊2针;脱离范围<120°者则不需缝合固定。结果39例42眼,术后随访3~18月,平均8月,术后裸眼视力<0.05者3眼,占7.14%;0.05~0.25者9眼,占21.43%;0.3~0.5者10眼,占23.81%;0.6~1.0者14眼,占33.33%;1.2~1.5者6眼,占14.29%。结论根据晶状体不全脱位的程度缝合固定晶状体囊后进行超声乳化,囊袋内IOL植入,是恢复视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evaluate conditions for secondary intraocular lens (IOL) implantation detailed analysis of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 images of 26 patients (33 eyes) with aphakia was performed. The etiology of cataract was congenital (12 eyes), traumatic (9 eyes), senile (8 eyes) and uveal (4 ey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BM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the implantation site considering capsule integrity, configuration and parameters of ciliary line. The author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UBM is scarcely the only visualization method in aphakic eyes that lets find and evaluate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globe, induced by trauma, uveitis or improper lens removing during cataract surgery (iridocapsular or iridocorneal synechiae, iris defects, pupillar membranes, lens remnants, vitreoretinal proliferation and others). The authors propose UBM to be included into diagnostic exam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aphakia before secondary IOL implantation and consider the results of UBM in choice of lens model and type of fix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