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交感性眼炎的发病率国外统计占非手术性穿通伤的0.2~1%,国内统计占眼穿通伤的1~2%。交感性眼炎的潜伏期,最短的为10天;最长达40年。近来有人统计61%的病人发生在受伤眼后的3周~2个月之间,90%发生在1年之内。我们在1988年收治1例潜伏期达50年之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交感性眼炎发病机理与治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辉  龚启荣 《实用眼科杂志》1991,9(8):478-479,489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眼球穿孔伴化脓性眼内炎导致的交感性眼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对1993-2002年本院收治交感性眼炎87例中伴有化脓性眼内炎病史的交感性眼炎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993-2002年本院收治的眼球穿通伤及眼球破裂伤的病人5253例,同期收治的交感性眼炎87例,交感性眼炎的发生率为1.65%。其中3例发病前有眼球穿孔合并化脓性眼内炎的病史,3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均符合交感性眼炎改变;1例组织病理学检查报告为典型交感性眼炎改变。结论:眼球穿孔伴化脓性眼内炎仍可能发生交感性眼炎,应引起注意。眼科学报2003;19:75-78  相似文献   

4.
交感性眼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57年6月至1994年3月,37年间共收治交感性眼炎5例,占眼球穿孔伤住院病例的0.38%.其中1例伤眼化脓后发生交感性眼炎,采用发热疗法治愈,3例皮质类固醇疗程后加用发热疗法,病情稳定,随访2~18年,未见复发.一般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20~36岁,右眼3例,左眼2例.金属异物致眼穿孔伤4例,拳击致眼球破裂伤1例.潜伏期短者22天,长者56天,眼前段病型1例,眼后段病型3例,全葡萄膜病型1例.伤后8天摘除化脓性伤眼1例,发生交感性眼炎后摘除刺激眼2例(病理证实),保留刺激眼2例.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性  47岁  2 0 0 1 10 9— 10 16住院治疗 住院号 :2 42 0 62 左眼被冰块击伤 2 0天 ,在外院急诊 :左眼睑肿胀 ,结膜充血 ,内侧角巩缘处 2mm长巩膜穿孔 ,大量葡萄膜嵌顿 ,前房内积血 ,眼后段不能见 ,眼压Tn -1,拟左眼球穿孔伤 ,行左眼球修补术。术后视力丧失  相似文献   

6.
1 病例 患者女,40岁.因左眼球穿孔伤缝合术后1个月于2011年11月16日入院. 患者1个月前左眼被树枝戳伤,当时眼痛明显,视力丧失,伤后就诊于安庆市某医院,诊断为“左眼角巩膜穿孔伤、左眼玻璃体积血”,急诊行“左眼球裂伤缝合术”.术后给予抗炎止血对症治疗,告知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2周后至上级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于2011年11月14来我院就诊,要求行左眼手术以提高视力.入院查体:视力:右0.4,矫正1.0;左光感.眼压:右13 mm Hg,左9 mmHg(1mmHg =0.133 kPa).双眼睑正常,双侧泪道冲洗通畅,按压泪囊区无脓液流出.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7岁。因左眼外伤后双眼反复红痛37年,加重2d,于2001年2月16日入院就诊。入院前37年患者左眼被道渣击伤致左眼穿通伤,当时给予清创缝合,左眼视力丧失。3个月后右眼出现红痛,视力下降,诊为“交感性眼炎”,曾予以激素治疗。以后间隔2~3年发作1次,每次右眼红痛,视力下降均在左眼红痛2d后出现。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因交感性眼炎而摘除的眼球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结合临床特征 ,探讨交感性眼炎的发病机理。方法 :17例诊断为交感性眼炎行交感眼眼球摘除的病人 ,眼球标本用HE染色 ,观察炎症细胞在脉络膜、巩膜血管及神经周围的分布及细胞种类。其中 10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用CD3、CD45RO标记T淋巴细胞 ,CD2 0标记B淋巴细胞 ,CD6 8标记巨噬细胞。观察这些抗体在脉络膜、巩膜血管及神经、结膜下血管的分布特点及强度。结果 :HE染色 :淋巴细胞浸润在脉络膜大中血管层及脉络膜上腔 ,间有上皮样及多核巨细胞。巩膜内血管及神经亦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 :CD3、CD45RO阳性细胞分布在脉络膜、巩膜、结膜下组织中 ,多在上皮样细胞、巩膜静脉及神经、结膜下血管周围。CD2 0主要分布在脉络膜上腔及外层脉络膜。CD6 8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脉络膜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及巩膜及结膜下血管周围。结论 :交感性眼炎是一种非环死肉芽肿性葡萄膜炎 ,炎症不仅局限于脉络膜 ,亦可见于巩膜和结膜下。巩膜的血管及神经周围存在吞噬色素的上皮样细胞 ,提示交感性眼炎的发生与色素颗粒或其他相关抗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内异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的玻璃体手术取出方法的优缺点。方法:35例(35只眼)眼内异物患者,伴严重眼内炎3只眼,外伤性白内障22只眼,玻璃体出血机化16只眼。经眼底和超声检查伴视网膜脱离12只眼。玻璃体部分后脱离5只眼。异物为铁、铜、不锈钢、玻璃、石块、矿砂等,大小自0.5mm-25mm,大部分伴屈光间质混浊,异物停留在玻璃体、视网膜或球壁,经玻璃体手术取出,再结合切除混浊晶状体、环扎、气液交换、注硅油等。结果:异物一次取出成功34只眼,占97.1%。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出血、高眼压、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等。术后视力下降6只眼,不变10只眼,好转19只眼。结论:玻璃体手术取异物能同时解除屈光间质混浊、眼内炎,治疗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较好的手术。但也有不少并发症,手术复杂,需仔细检查、设计周密,术中配合良好,才能达到取异物成功、并发症少的最理想后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杂眼内异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眼外伤科118例(118眼)复杂眼内异物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一次性摘出异物116眼(98.3%).视力提高98眼(83.0%),视力无改变12眼(10.2%),视力下降8眼(6.8%);术中92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80%);68眼行硅油填充(57.6%);8眼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6.8%);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9跟(7.6%);继发性眼压升高26跟(22.0%);眼球萎缩2眼(1.7%).结论 玻璃体切除治疗复杂眼内异物有其独特的优势,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过程的设计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对手术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B型超声扫描在眼内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B型超声检查在眼内异物中的诊断及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经B超检查的眼内异物56例,其中21例对照手术所见及CT检查结果。结果 B超检查的诊断符合率80.1%。结论 B超检查对近球壁异物的定位有独到之处,并对玻璃体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眼内异物合并眼内炎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内异物合并眼内炎的效果。方法:眼内异物合并眼内炎18例(18例)。行玻璃体切除术和眼内异物摘出术,联合角巩膜缝合,晶状体切除,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巩膜外冷凝,C2F6或硅油填充术,术后给予足量的抗生素,随访3-6月。结果:术中眼内异物均摘出成功。16例感染控制,1例真菌性眼内炎和1例铜绿假单胞菌眼内炎因感染术后未能控制而摘除眼球,术后视力光感-0.5,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出血,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黄斑前膜形成。结论:采用玻璃体手术摘出眼内异物结合术后足量抗生素的应用,可有效地控制眼内炎,但视功能恢复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切除术摘出眼内异物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摘出眼内异物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 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玻璃体切除术摘出眼内异物的70例(71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l眼中69只眼经玻璃体手术摘出异物,成功率97.18%.1只眼因术后发牛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摘除眼球,其余70跟眼球得以保存.术后视力改善48只服(67.61%),无变化11只眼(15.49%),视力下降12只眼(16.90%).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9只眼;继发性青光眼3只眼;眼内炎1只眼;硅油从贯通伤后巩膜伤口漏出至结膜下1只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具有在直视下摘出眼内异物,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处理伴随病变,为视功能恢复创造条件等优点,应尽早手术摘出眼内异物.早期手术和术中恰当的处理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光镜下观察了25只交感性眼炎受伤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改变.讨论了其病理反应类型,认为色素上皮参与肉芽肿性葡萄膜炎的形成,但可能不是交感性眼炎的确切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重水在非磁性眼内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9例(33眼)非磁性眼内异物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非磁性眼内异物取出术,术中注入重水协助眼内异物取出。结果29例(33眼)异物全部一次手术取出,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5眼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者,术后视网膜复位。6眼术前合并眼内炎者,术后得到有效控制。术后无一例重水残留。结论在玻璃体切除联合非磁性眼内异物取出术中使用重水可以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眼内异物摘出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筛选晶状体异物病例,晶状体浑浊无明显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浑浊的玻璃体内磁性异物,以及后极以外眼球壁或视网膜表面粘连异物,共3l例作为治疗对象。如异物位于晶状体表面或晶状体内,用镊子或磁铁摘出异物,行超声乳化手术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如异物位于玻璃体及眼球壁,则行超声乳化术后,间接检眼镜观察下摘出异物。结果 均顺利摘出异物、外伤性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论 术前无明显的玻璃体或视网膜病变者,应植入人工晶状体。对于主要由晶状体浑浊,影响间接检眼镜检查的玻璃体内或视网膜表面的磁性异物,玻璃体切除法也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19.
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手术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摘出眼内异物的最佳定位方法及手术径路。方法 对1997年3月-2000年11月收治的32例(32眼)眼内异物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异物定位方法的准确率及手术径路的选择。结果 32例眼内异物定位准确率:检眼镜法为21.9%;X线法为87.5%;B超为78.1%;CT为81.3%。手术径路:传统方法和玻璃体切除法均成功地摘出异物。结论 同时采用数种眼内异物的定位方法,才较精确。手术径路以不进一步损伤眼组织为原则,综合分析异物位置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 novel technique for 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IOFB) removal. Phacoemulsification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followed by a complete microincision vitrectomy to free all tissues surrounding the IOFB. A three-piece intraocular lens (IOL) was placed in the capsular bag, and an opening was made in the upper center of the capsule. The IOFB was removed and lifted to the anterior chamber through the capsular opening and IOL edge. The IOFB was confined to the anterior chamber by the IOL, and then easily extracted through the main corneal incision. The technique was adopted in six eyes of six patients. All IOFBs were removed successfully in all patients without intra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IOL-blocking technique is a useful approach for IOFB remo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