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9例(39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用黏弹剂分离前房角。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患眼术后3月眼压平均为(12.6±3.1)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前房角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角均有增宽,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中央前房深度增加。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2.
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2例(89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加房角分离术治疗,随访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控制良好.房角镜下见术后房角较术前明显增宽,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前房加深.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加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并开放房角,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例(14眼),视力<0.4,晶状体不同程度浑浊,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月~3年。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的变化。结果12眼(房角关闭<1/2周)术后眼压控制正常;2眼(房角关闭>3/4周)需滴降眼压滴眼液。其中1眼在1月后再次眼压急性升高,经YAG激光虹膜造孔后好转。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房角关闭小于1/2周者手术有效;房角关闭大于3/4周的病例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析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48例(48眼),术前查前房角,前房角关闭粘连小于180°范围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分析比较眼压、视功能及前房深度,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48眼眼压全部控制在21.0 mmHg以下,无严重并发症。46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眼视力无变化。术前术后视力及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合并有白内障的前房角关闭粘连小于180°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行单纯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收治且随访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合并白内障患者25例(25只眼),眼压控制后施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2年以上,最长5年。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者24只眼(占96%)。所有病例均维持稳定视力。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解除因晶状体因素所致的瞳孔阻滞,使粘连、关闭的房角重新开放,可作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选择性治疗方法,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
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浑浊138例(138眼)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查前房角、前房角关闭粘连小于180°范围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比较术前后眼压、视力及前房深度,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138眼眼压均控制在21.0mmHg以下,前房深度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地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0月~2005年11月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7例(61眼),晶状体有不同程度的浑浊,行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后房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月~2年。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的变化。结果58眼眼压控制正常;3眼需滴降眼压药物。最佳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方法相对简单,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对35例(39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青光眼行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8眼,发作期1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6眼。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急性闭角青光眼临床前期组平均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t=3.3420,P〈0.01)。急闭发作期组术后眼压较明显下降(t=4.3741,P〈0.01)。慢闭组术后眼压平均亦明显下降(t=4.1362,P〈0.01);急、慢闭组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急、慢闭组前房轴深较术前加深;周边前房深度两组均较术前增加。所有病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21眼(53.9%)最佳矫正视力〉0.4。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合并白内障的急闭临床前期、急慢闭青光眼均可产生良好的降眼压效果,且视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中的细节问题.方法:回顾我院2013-02/2015-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PAACG)患者21例2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讨论术中手术切口、环形撕囊、水分离、人工晶状体选择、房角分离等细节方面问题,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和眼压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mo,眼压均控制在21mmHg以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本组1眼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失代偿,1眼患者术中后囊破裂.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中注意细节问题处理,提高手术安全性,可使手术更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80例80眼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1);房角粘连关闭象限均有不同程度开放。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前房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具有安全、降眼压确切、增进视力和开放房角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临床收集的80例96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和对照组(40例50眼).观察组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平均视敏度值(mean sensitivity,MS)和中央前房深度改善状况,并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和中央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和中央前房深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95,P=0.351).结论: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优于单纯超声乳化IOL植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改良式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84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观察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改良式房角分离术,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和瞳孔大小.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3眼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眼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提高;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宽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术后视力及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在眼压控制、增加前房角宽度方面具有较好疗效.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以及联合改良式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更有效的降低眼压及增加前房角宽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78例(8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及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三月视力提高65只眼,有效率80.24%,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六月视力提高69只眼,有效率85.1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六月本组病例的眼压控制率为97.53%。术后六个月68眼形成扁平滤过泡。手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前房无菌性炎症、前房出血等,经治疗后缓解。讨论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及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或术中辅助降压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效果。

方法:收治87例9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入院时眼压均在45.0mmHg以上,术前通过全身及局部使用最大剂量降眼压药物处理,眼压能降至25.0mmHg以下者于降压后2~3d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60眼),如眼压依然高于30.0mmHg且前房深度尚可者,术前先行前房穿刺降压并于降压后1~2d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前房角分离术(25眼),如药物降压后眼压仍高于35.0mmHg且前房较浅,则手术时行玻璃体腔穿刺抽取部分玻璃体腔液后再前房穿刺实现降眼压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前房角分离术(7眼)。对术前检查和术后6mo随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包括眼压、视力、手术并发症及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宽度等。

结果:随访6mo~2a,全部病例在随访期间眼压均可控制在20.0mmHg以下,其中有2眼在6mo时需20g/L卡替洛尔滴眼液点眼。术前视力均低于0.3,术后视力:<0.1者5眼,0.1~0.3者22眼,<0.3~0.5者50眼,>0.5者15眼。前房及房角:术后前房均明显加深,房角全部开放者8眼,开放大于270度者23眼,开放≥180度者56眼,开放<180度者5眼。术后并发症:60眼出现较明显的前房反应,其中有16眼出现前房纤维素性渗出。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急性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良好的疗效,能及时控制眼压并挽救患者的视功能。前房穿刺或玻璃体穿刺是术前眼压控制不良者有效降眼压手段,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收集2009-10/2014-06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0例52眼,手术均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mo。

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 患者术后6mo眼压平均为15.76±2.09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 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 术前前房深度为1.97±0.29mm,术后增加到2.83±0.35mm,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未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 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均在晶状体囊袋内,未出现偏位、夹持。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两种不同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0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I/A头牵拉房角分离术,B组3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黏弹剂钝性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房范围和瞳孔大小。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2眼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范围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mo视力、眼压控制和中央前房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房角开放范围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患者中有8眼瞳孔缩小1mm以上,B组患者中有2眼瞳孔缩小1mm以上。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两种不同的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I/A头牵拉房角分离术能更有效地增加房角开放范围。  相似文献   


17.
由新英  王涛 《眼科》2012,21(1):43-4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为主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治疗模式的可行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滤过术后药物治疗无效合并有白内障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2例12眼。方法对所有患眼优先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必要时联合术中抽玻璃体水囊及房角分离术;无效者再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或前部玻璃体切割术。除常规检查外,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术后平均随访(15.8±5.2)个月。主要指标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力变化。结果12眼中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0.38±0.17)mm,平均眼压(31.50±3.50)mmHg。5/12眼经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5/12眼又联合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术;2/12眼又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2周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31±0.37)mm;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4.60±4.80)mmHg;视力提高或不变。结论本文小样本的资料显示,药物治疗无效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病例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无效者依次行Nd:YAG激光晶状体囊膜、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模式是可行的。(眼科,2012,21:43-46)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4例(35只眼),患者均接受采用颞侧隧道式角膜透明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t=3.951,P〈0.01);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平均为(14.2±2.8)m/n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t=3.228,P〈0.01);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术前前房深度为(3.65±0.23)mm,术后增加到(4.60±0.35)mm,差异有显著性(t=2.349,P〈0.05);未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均在位,未出现偏位、夹持。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冷远梅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555-1557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提供可靠方法。方法: 收集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8例106眼,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40例56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B组患者38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顺利,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在手术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疗效的比较,房角镜检查:A组56眼房角完全开放的49眼;B组50眼房角360°开放的44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前房深度:A组为1.73±0.42mm,B组为1.78±0.39mm;术后前房深度:A组为3.25±0.36mm,B组为2.91±0.53mm,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可明显地提高视力,有效地控制眼压,减少手术早期并发症,且操作简便,可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