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笔者通过对本科1997—2006年接诊的21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外伤性角膜瓣移位患者致伤原因的分析和手术技巧的探索,以期针对部队的特殊情况,在接受过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部队患者日常生活及训练中眼部防护、眼外伤后的救治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目的:分析飞秒激光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和角膜前高阶像差变化。方法: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高度近视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LASIK术,对照组接受传统术式,观察组给予飞秒激光辅助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或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鼻上、颞下、鼻下和角膜顶点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出现角膜上皮病变及对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LASIK术后伴角膜上皮病变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患者30例,LASIK组,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采用角膜板层刀对角膜制瓣;飞秒激光LASIK组,行飞秒激光治疗,采用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厚度。观察两种制瓣方法对角膜上皮糜烂消失时间、手术前后角膜知觉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角膜上皮糜烂消失时间,LASIK组(7. 65±7. 4)d;飞秒激光组(2. 91±1. 5)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的术后角膜知觉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的下降(P0. 05),随着时间的推移均逐渐恢复,两组患者角膜知觉恢复至术后时间,飞秒LASIK组6个月;LASIK组术后12个月(P0. 05)。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敏感性的恢复更快,对角膜知觉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角膜瓣蒂位于上方与鼻侧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用旋转式角膜刀制作上方蒂组(A组)LASIK350例(678只眼)和平推式角膜刀制作鼻侧蒂组(B组)LASIK170例(324只眼),对两组患眼术后视力、屈光度、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A组和B组分别为1.03±0.12和1.00±0.1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剩余屈光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制作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切缘出血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A组与B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随访1年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A组角膜瓣稳定性优于B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在细胞水平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远期角膜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1999年4月~2004年7月行LASIK手术的患者34例(68眼),年龄24·17±5·93岁(18~42岁),术前球镜-6·81±2·88D(-3·0~-16D),于术后39±3个月(6~73个月)时进行共焦显微镜观察。结果LASIK术后远期68眼(100%)中央角膜微皱折、异常颗粒长期存在,且不随时间延长而减少;中央角膜可见低细胞区,其基质深度为44·01±10·67μm。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呈非瘢痕性愈合。中央角膜神经纤维能够达到形态学修复。结论LASIK术后远期角膜稳定性未见明显改变,该术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徐青  冯慧萍  钟白丽  韩毳 《武警医学》2015,26(2):180-182
 目的 探讨军人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外伤致角膜瓣移位的原因、处理方法 及准分子激光的术式选择。方法 对外伤造成的7例军人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进行手术修复。结果 7例中6例外伤与军事训练有关, 且就诊时间均较长, 最长为伤后2年。手术中, 3例角膜瓣皱褶重, 经2次重复水肿, 2例平复, 1例行角膜瓣对位缝合。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均有恢复, 1.0者2例, 0.8者2例, 0.6者1例, 0.5者2例。结论 针对即将成为军人这个特殊职业的人群, 机械角膜瓣的LASIK手术需慎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部分相对禁忌证近视眼LASIK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使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机和Moria旋转角膜板层刀对66例118只眼相对禁忌证近视者进行常规LASIK手术。高眼压症38例68只眼,瘢痕体质12例22只眼,弱视8例14只眼,精神疾病4例8只眼,哺乳期妇女4例8只眼,单眼者2例2只眼,糖尿病1例2只眼,甲亢1例2只眼。结果在6~30个月(16±9)个月的随访期内有97%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曾达到1.0、1.2、1.5、2.0,眼数分别为13%、36%、46%、5%。无角膜感染、激素性高眼压、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角膜溶解和角膜瓣愈合延迟等严重并发症。68只高眼压症眼术后平均眼压为(14.2±2.45)mmHg,术后1年复查视野、杯盘比(C/D)无明显改变。12例瘢痕体质者术后无角膜瘢痕形成。14只弱视眼中,裸眼视力达到1.0以上8只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较正视力6只眼。结论LASIK相对禁忌证的近视患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试行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8.
220例青年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并发症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LASIK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05~2008年220例青年学生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调查。结果:术后干眼症142例,夜间光晕161例,视力波动158例,角膜高阶波前相差增大161例,点状角膜表层细胞脱落82例,过矫4例,欠矫10例,角膜瓣层间异物4例。结论:LASIK安全有效,但对其副作用及术后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非球面LASIK)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普通LASIK)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角膜非球面切削术的基质预留量对角膜形态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非球面LASIK预留安全的角膜基质厚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非球面LASIK和普通LASIK两组,每组再按照预留基质多少分为350μm以上、300~350μm及280~299μm三组。不同术式两组术前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博士伦Orbscan II检测术后1周,1个月,1年,3年及5年角膜前曲率及Q值。主要指标统计非球面LASIK与普通LASIK术后第1周,1个月,1年,3年及5年进行复查各组的角膜前曲率及Q值等变化。结果非球面LASIK比普通LASIK术后Q值的变化更小。眼球的角膜曲率变化在两种术式的术后三年检查中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现屈光回退及圆锥角膜的发生。结论与普通LASIK相比,非球面LASIK能保持更好的角膜非球面形态。两组术式在预留基质280μm以上时,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全飞秒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LASIK术后两年角膜基底膜下神经纤维、角膜基质细胞、角膜切削面、角膜切口愈合的改变。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接受SMILE或飞秒LASIK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3和6个月、5年利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测量角膜中央区、帽缘和瓣缘的角膜基底膜下神经纤维、角膜基质,角膜帽、角膜瓣缘切口改变。术后半年的结果已经发表报道,本研究仅报告术后5年的观察结果。结果:术后5年时SMILE组、飞秒LASIK组角膜中央区均可见再生的、粗大的、有分支角膜基底膜下神经纤维。与术前比较,神经纤维形态较扭曲。SMILE、飞秒LASIK术后角膜切削面仅可见少量的高反光样颗粒状物质,伴有轻度的纤维增殖反应,切削面角膜基质细胞数量减少。SMILE、飞秒LASIK术后角膜切口均可见上皮栓,伴切口纤维性愈合。结论:SMILE、飞秒LASIK术后5年,角膜基底膜下可见再生的、粗大的、有分支角膜基底膜下神经纤维。切削界面见少量的高反光样颗粒状物质,伴有轻度的纤维增殖反应,切削面角膜基质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飞秒LASIK联合快速交联术后5年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分别两组,FS-LASIK联合CXL手术组,残余角膜厚度较薄或可疑角膜地形图的患者4例8只眼;常规FS-LASIK组,选取相匹配的正常对照患者8例16只眼。术后5年时进行随访观察。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屈光结果,前后表面高度变化和ECD。LASIK Xtra采用核黄素浸润及紫外光照射的方式(功率密度30 m W/cm2,时间75 s,能量密度2.25 J/cm2)。结果:术后5年,在联合手术组和FS-LASIK组,有效指数分别为1.09±0.14和1.11±0.23(P0.05),没有眼存在CDVA的下降,安全指数分别为1.31和1.42(P0.05)。在联合手术组所有眼在目标屈光度±0.5 D之内,在FSLASIK组90%眼在目标屈光度±0.5 D之内。两组后表面高度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CD较术前没有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长期随访证实LASIK Xtra可有效矫正屈光不正,术后安全性好,可作为一个有效预防LASIK术后角膜扩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为LASIK手术设计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entacam系统对70例140只眼进行检查,于LASIK术前和术后3个月获取角膜最薄点位置以及角膜最薄点与角膜顶点之间的距离。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矫治效果.方法 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病情稳定时间超过2年的屈光不正患者58例(66只眼)行LASIK,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观察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地形图情况.结果 56只眼(84.8%)LASIK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10只眼(15.2%)LASIK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2行.结论 LASIK是矫治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的疗效.方法 使用美国Summit公司的SVS Apex plus准分子激光系统及Moria公司的微型板层角膜切割系统(LSK),对8例9~14岁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进行LASIK手术,术后进行双眼视训练和系统的弱视治疗.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明显提高,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23,术后6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65;屈光度明显降低,但平均仍残留 2.81D;8例患者全部建立同时视和融合功能,6例有立体视功能.结论 LASIK治疗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视力,恢复和建立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LASIK前后非接触眼压计测眼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非接触眼压测量值的变化。方法:对LASIK240例(450眼)手术前后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随访6个月以上,将术前和术后眼压的平均值及屈光度与角膜切削深度和眼压下降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50眼术前平均眼压16.53mmHg,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9.27mmHg;角膜切削深度35~160μm,平均90μm;平均切削深度为78μm组的平均眼压下降6.4mmHg,平均切削深度为120μm组的平均眼压下降8.3mmHg。结论: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比术前明显下降,术后仍应注意防治高眼压和青光眼。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由于保留了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手术效果具有可预测性,术后无明显疼痛刺激,视力提高迅速,是较成熟的手术。但是相应的手术并发症亦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而逐渐被重视。我科2005年6月收治了1例LASIK术后1年因眼拳击伤致角膜破裂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飞秒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术前检查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行飞秒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000例(7963眼),分析术前临床检查及术后1年随访情况。结果 68例角膜中央陡峭屈光力值超过46.00 D;100例角膜中央陡峭屈光力值低于40.00 D;750例为薄角膜,其中央厚度检查低于470 μm;16例眼压>21 mmHg,但视神经纤维层早期分析正常;870例眼底检查中发现病变,其中826例为视网膜变性,40例存在视网膜裂孔,14例为视网膜浅脱离。1450例为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6.00 D)。术后1年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病变、圆锥角膜和青光眼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飞秒LASIK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术前检查极为重要,可避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屈光手术安全性,改善术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飞秒激光辅助LASIK治疗高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近视患者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高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近视患者64例104只眼,根据ORB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前表面屈光力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32例52只眼,角膜前表面屈光力47 D;对照组患者32例52只眼,角膜屈光力47 D。两组患者均采用飞秒激光辅助LASIK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和6个月角膜前表面屈光力、眼反应分析仪检测的角膜补偿眼压、Goldmann相关眼压、角膜阻力因子、角膜滞后量以及超声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角膜厚度、ORA各测量值及角膜前表面屈光力术后3个月的测量值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测量值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LASIK手术治疗单纯角膜前表面屈光力47 D但角膜后表面高度正常、角膜厚度正常的患者,其术后3个月后角膜生物力学各测量值基本稳定,术后6个月角膜生物力学与正常角膜前表面屈光力改变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5例93只眼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患者行二次LASIK手术,全部采用掀瓣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7.18±3.56)个月.术后平均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 二次LASIK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屈光度在±0.5 D以内者为90只眼(96.8%),20只眼(21.5%)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出现.结论 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5例患儿(6~14岁)36只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和球镜屈光度LASIK术后第1个月较术前分别平均减少6.75D和8.30D,术后3个月之内均表现一定的回退,术后3~6个月部分回退,6~12个月趋于稳定。Simk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阶段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切削区角膜地形图的形态以平滑型居高术后偏心切削占55.56%。结论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