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医科大学硕士新生的自我接纳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自我接纳问卷(SAQ)对某医科大学研究生新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男女新生在自我评价因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来自城市与来自农村的新生在自我评价因子和积极应对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和自我接纳量表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403,0.529,0.544;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自我接纳量表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590,-0.425,-0.609;P0.01);应对方式对自我接纳有预测作用(P0.01)。结论:应对方式的改变会影响研究生新生自我接纳程度的改变,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新生自我接纳程度较高,反之自我接纳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225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SCL-90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因子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常模(t=3.13,2.18,1.95;p<0.05);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SCL- 90各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民族大学毕业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军训期间睡眠质量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科学合理地开展军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校军训期间的190名大学新生进行施测。结果①大学新生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的得分中,睡眠不稳、服药情况(t=-4.936,-6.397;P0.01)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2.320,P0.05);②大学新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中,抑郁、敌对(t=-2.339,-2.305;P0.05)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得分(t=6.289,3.676,3.338,2.900,3.606;P0.05)均显著高于常模;③军训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与睡眠状况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军训能改善大学新生睡眠质量,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纠察队员的自我和谐、人格状况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情况。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综合性大学136例纠察队员进行研究。结果①经单样本t检验,大学生纠察队员症状自评量表所有因子分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P<0.01);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精神病性显著低于国内青年常模(P<0.01),但焦虑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P<0.01),其余无差异;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②经单样本t检验,大学生纠察队员16PF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01);③大学生纠察队员自我和谐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01);④相关分析表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同除躯体化因子以外的其他因子分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纠察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大学生标准,人格方面有其独特的表现,自我和谐总体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大学新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大学新生自我和谐和应付方式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应付方式问卷》对148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一新生自我和谐总分符合常态分布;②大一新生主要采用解决问题、求助、退避的应对方式;③高自我和谐组较多使用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低自我和谐组较多使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结论大学新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6.
卫校学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卫生学校学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自我和谐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为研究工具对363个卫校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卫校学生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显著高于高中生,其他2个分量表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卫校学生的自我和谐,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理适应与自我接纳对95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路径,以期为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东某综合性大学2014级879名大一新生作为被试,在入学2个月后进行现场测试,分别采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症状自评量表以及自我接纳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总分与人际关系因子的得分性别差异显著(t=-2.43,P0.05;t=-2.66,P0.01),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独立生活维度,文科生的困扰明显多于理科生(t=3.50,P0.001);学习方法上,独生子女的困扰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t=3.10,P0.01);而在资源利用、人际关系以及心理适应总分上,非独生子女的困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3.73,P0.001;t=-2.67,P0.01;t=-2.03,P0.05);2心理适应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得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接纳各因素得分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接纳水平与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16~0.51;P均0.05)。回归分析表明,自我接纳总分、抑郁对新生心理适应水平有较强的预测性;3经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自我接纳在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适应通过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结论:95后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在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适应通过促进自我接纳而抑制其心理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8.
高师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调查高师学生自我和谐状况。方法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对423名高师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师学生的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②男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刻板性两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③城镇学生的自我灵活性显著高于农村学生;④大三、大四自我的刻板性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一的整体自我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⑤整体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和年级交互作用,城镇学生的年级变化剧烈。结论高师学生整体自我和谐状况适中,但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来自地震灾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特征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5.12大地震后来自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应激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调查。结果SCL-90总分与临界值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对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组间方差分析发现差异显著;PSSS各组得分未高于常模临界分值,但轻灾区组与重灾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SCL-90总分与PSSS得分、积极应对PC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NC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地震后来自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正常.但对于重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仍需加强,防范出现延迟性的心理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高职生自我和谐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对630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98份,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①高职生自我不和谐的比例较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上的得分高于大学生常模(t=15.382,P<0.001;t=12.495,P<0.001);自我的灵活性上的得分低于大学生常模(t=-11.422,P<0.001);②高职生自我和谐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在性别、家庭经济收入、专业和年级方面的差异显著。结论高职生自我和谐水平较低;性别、家庭收入、专业和年级等是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对291名大学新生(少数民族学生161人)进行调查。结果①汉族新生的生理适应、情绪适应、生活适应和总体适应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F=24.96,3.94,12.48,6.69;P<0.001,0.05,0.001,0.01);②非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生理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总体适应均高于于独生子女(F=16.76,6.99,9.11,7.19;P<0.001,0.01,0.01,0.01);③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情绪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和总体适应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收入高的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得分高于收入低者(F=3.785,3.627,8.136,5.689;P均<0.05)。结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比汉族学生较差,非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好于独生子女学生,家庭收入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较好。  相似文献   

12.
大学新生应付方式和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应付方式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问卷(SDS)对河南大学385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的解决问题因子得分极显著高于女生。而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女生;抑郁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极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水平抑郁情绪的被试在各应付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自责和解决问题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为明显。结论 大学新生应付方式和抑郁情绪的关系密切,提高大学新生积极应付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3.
高考生考前心理状态与人格特征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高中生高考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点。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16PF对151名高考生及同年考入大学的654名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考生组的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大学新生组和中国中学生常模.考生中有心理问题者占70.2%.总分≥230(231~332分)的有37人.总均分≥3分(3.01~3.69分)的有12人;男女生比较除了强迫因子1项男生高于女生外,其余因子分无差异显著性:SCL-90的高分组与低分组的人格特质没有明显的差异,16PF各因子与SCL-90各因子分之间的相关不明显。结论:高考生在考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升入大学的新生心理问题较少,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是备考阶段的一个特有观象。  相似文献   

14.
330名大学新生考期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考期焦虑、抑郁情绪状况,以利于更好的组织教学和管理。方法采用Zung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理工科、综合性两所不同高校330名大学新生进行施测。结果大学新生焦虑、抑郁均值都高于全国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学新生女生焦虑、抑郁均值均高于男生,且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学生焦虑、抑郁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除了中重度焦虑外,轻度焦虑、轻度抑郁和中重度抑郁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组学校间理工科大学比例高于综合性大学,但焦虑、抑郁不同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学新生焦虑、抑郁情绪状况不良,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女生焦虑、抑郁均值和高分组比例均高于男生;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间焦虑、抑郁均值和高分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在校大学生体像与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体像烦恼问卷》和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对随机抽取的2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自尊与体像存在正相关,体像得分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体像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大三学生体像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学生;有体像烦恼的大学生自尊存在年级差异,其中大二学生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学生。结论体像与自尊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88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具有较好信、效度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共3份测验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多因素多元非饱和模型的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年级、学科性质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垂检验表明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医科生显著高于文、理工科生,二三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不同性别大学乍在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显著高于女生;②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分、自我效能总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在-0.067与-0.308之间);③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自我效能比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β-0.278,β=-0.186)。结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大一新生中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支持,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对偶取样方法对203名贫困生和262名非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和自我价值感进行了问卷调查,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大一新生中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前者高于后者.结论 从自我价值感和社会支持得分来看,大一新生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非贫困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一新生的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方法使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对某医学院的94名新生进行测试。结果 14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全体被试群体中的分布呈现显著差异(χ2=9.32,P0.05);24种类型在适应性量表的总分(F=6.63,P0.01)及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双性化与男性化明显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与男性化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医学新生的适应性而言,双性化和男性化都是比较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