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目的:观察蠲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0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颗粒治疗(45g/d);对照组采用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120mg/d)。两组均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疾病疗效与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JC28、SJC28、疼痛VAS评分、双手握力、晨僵时间、CRP、ESR、PGA、MDGA及DAS28、CDAI、SDAI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蠲痹颗粒是治疗RA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味痹证“三两三”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痹证“三两三”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临床症状与体征(TJC28、SJC28、VAS评分)、实验室指标(ESR、CRP)、病情评估指数(PGA、MDGA、CDAI)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5%和67.5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TJC28、SJC28、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TJC28、SJC28、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ESR、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ESR、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PGA、MDGA、CDAI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PGA、MDGA、CDA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味痹证“三两三”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寒湿瘀阻型类风湿关节炎,可缓解疼痛,降低疾病活动度,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热活血法联合托珠单抗(tocilizumab,TCZ)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提供中医辨证联合生物制剂治疗RA的中西医结合优效方案。方法选取就诊的83例RA湿热痹阻型患者,应用清热活血法联合TCZ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第4、8和12周时中医证候疗效、关节肿胀数(SJC)、压痛数(TJC)、患者对疾病整体评价(PGA)、疾病活动指数28-ESR(DAS28-ESR)、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指标。通过对比治疗前及治疗第4、8和12周时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8周的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治疗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6,P0.05),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治疗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P0.05)。SJC、TJC、PGA、CDAI、SDAI、DAS28-ESR、ESR、CRP、抗CCP抗体及PLT指标在每次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4周较基线时的下降幅度最大,改善程度与第8周较第4周和第12周较第8周时相比更明显。RBC、HGB及ALB指标在每次治疗后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LB指标第4周较基线时的升高幅度与第8周较第4周和第12周较第8周时相比更大,但RBC、HGB指标第4周较基线时的升高幅度与第8周较第4周和第12周较第8周时相比更小。结论清热活血法联合TCZ能早期、快速并显著地改善活动性RA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基础状态,降低活动性炎症指标及疾病活动指数,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二乌红藤酒熏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0例寒湿痹阻型R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10 mg口服,每周1次,来氟米特10 mg口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二乌红藤酒熏蒸治疗,每日1次,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情况,评价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4/25),对照组为88%(22/2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症状分级量化积分、关节压痛数(TJC28)、关节肿胀数(SJC28)、晨僵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类风湿因子(RF)水平、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水平、28个关节超声滑膜增厚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症状分级量化积分、SJC28、TJC28、晨僵时间、VAS评分、DAS28评分、ESR、CRP水平、28个关节超声滑膜增厚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但2组RF、抗CCP抗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均出现1例肝功能异常,于试验结束时恢复正常。结论二乌红藤酒熏蒸治疗可明显改善寒湿痹阻型RA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疾病活动度,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曹芊  曹莹敏 《新中医》2019,51(12):307-309
简版: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艾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寒湿痹阻证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和甲氨蝶呤片口服,适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和艾灸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疾病活动性评分,采用28个关节数的疾病活动度(DAS28)评价;检测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简化的疾病活动性指数(SDAI)评分;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178,P< 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痹定痛汤热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来氟米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通痹定痛汤热敷治疗,连续治疗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关节压痛计数(TJC)、关节肿胀计数(SJC)、晨僵时间、疼痛VAS评分、疾病活动度(DAS28-CRP)评分及健康评价调查表(HAQ)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JC、TJC及疼痛VAS、DAS28-CRP、HAQ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TJC及疼痛VAS、DAS28-CRP、HA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痹定痛汤热敷可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疾病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对患者病情活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湿热痹阻型RA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艾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压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SJC)、晨僵时间、DAS28评分、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SJC和TJC数量、晨僵时间、DAS28评分、VAS评分、ESR、CRP、PLT、R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艾灸治疗RA临床疗效较好,可缓解关节肿痛,缩短晨僵时间,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化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对RA患者耐药基因P-糖蛋白(P-g P)表达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RA的增效机制。方法: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温化蠲痹方加西药治疗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MTX,每周1次,每次7.5 mg),来氟米特片(每天1次,每次10 mg),美洛昔康片(莫比可,每天2次,每次7.5 mg)。治疗组在口服上述西药的同时,加用温化蠲痹汤(每天1剂,分2次口服)治疗,观察1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包括中医症候疗效分析、健康状况评估(HAQ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AS28)、患者疼痛评估(VAS评分)、晨僵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P-g P表达、安全性指标等,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P-g P表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优于对照组(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DAS28、HAQ评分、VAS评分、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P-g P、ESR、CRP、RF、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出现肝酶升高、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感染及血压升高等,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温化蠲痹方加西药治疗RA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温化蠲痹方可降低RA患者多药耐药基因P-g P表达,改善患者对DMARDs多药耐药,可能是其治疗RA提高临床疗效机制之一,该方治疗RA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化瘀强肾通痹方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7例RA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采用MTX联合化瘀强肾通痹方治疗]和对照组[38例,采用MTX联合来氟米特(LE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12周28个关节压痛数(TJC)、关节肿胀数(SJC)、晨僵持续时间、休息痛VAS评分、医生评估/总体情况VAS评分、患者评估/总体情况VAS评分、生活质量评价(HAQ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疾病活动指数(DAS28-CRP)、ACR 20/50/70达标率等变化,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治疗后4周,观察组ACR 20/50/70达标率分别为30.8%、17.9%、0,对照组ACR 20/50/70达标率分别为23.1%、10.5%、0;治疗后12周,观察组ACR 20/50/70达标率分别为59.0%、33.3%、12.8%,对照组ACR 20/50/70达标率分别为55.3%、34.2%、18.4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JC、SJC、晨僵时间、休息痛VAS评分、医生评估/总体情况VAS评分、患者评估/总体情况VAS评分、HAQ、hs-CRP、ESR、RF、DAS28-CRP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后TJC、晨僵时间、休息痛VAS评分、医生自评/总体情况VAS评分、患者自评/总体情况VAS评分、HAQ、hs-CRP、ESR、RF、DAS28-CRP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治疗前SJ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SJC比较,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为3例,对照组为11例,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后12周,化瘀强肾通痹方联合MTX(10~15 mg/w)的中西医结合方案与LEF(10~20 mg/d)联合MTX(10~15 mg/w)的常规西药方案疗效相当,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藤莓汤(Tengmei Decoction, TMD)联合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cDMARDs)治疗中/高活动度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98例中/高疾病活动度R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97例,口服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LEF)联合治疗;治疗组101例,口服TMD、MTX、LEF联合治疗,干预时间12周。观察治疗前后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RA活动度、28个关节压痛数(TJC28)、28个关节肿胀数(SJC28)、患者对疾病的整体评估(PGA),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RP、PLT情况,同时观察WBC、ALT、AST、BUN、SCr水平。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DAS28、TJC28、SJC28、PGA降低(P<0.01),对照组CRP、ESR、RF以及治疗组CRP、ESR、RF、PLT水平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DAS28、TJC28、SJC28、PGA、CRP及ESR水平降低(P<0.05, P<0.01)。治疗后,治疗组中/高疾病活动度者比例降低,临床缓解及低疾病活动度者比例升高,两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8,P=0.02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7% (3/101)]较对照组低[9.28% (9/9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D联合cDMARDs改善中/高活动度RA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cDMARDs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经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对血清分泌型糖蛋白(Wnt)-3α,β-链蛋白(β-catenin)及骨形成蛋白(BMP)-2的影响。方法将140例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给予塞来昔布+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7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温经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Wnt-3α、β-catenin、BMP-2水平及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评分、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主要证候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ESR、CRP、RF、Wnt-3α、β-catenin、BMP-2水平及DAS28评分、SDAI评分、CDAI评分和关节晨僵屈伸不利、关节疼痛且痛有定处、关节肿胀、腰膝酸软及肢冷不温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温经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可显著缓解关节疼痛,控制病情进展,改善关节功能,下调Wnt-3α、β-catenin及BMP-2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二藤通痹合剂联合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8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A组30例、对照B组28例。治疗组给予二藤通痹合剂联合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对照A组单用二藤通痹合剂治疗,对照B组给予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共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28处关节疾病活动积分(DAS-28)变化,并观察肿胀关节数(SJC)、压痛关节数(TJC)、整体健康状态(GH)、血沉(ESR)等指标的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A组为76.7%,对照B组为67.9%。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A组、对照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SJC、TJC、GH均有改善,DAS-28积分降低,ESR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SJC、TJC、GH、ESR及DAS-28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A组和对照B组除在改善患者GH及DAS-28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减少SJC、TJC及降低ESR方面对照A组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二藤通痹合剂和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联合应用的疗效优于单种药物,且能有效控制活动期RA患者的病情,安全性良好,可以作为中药联合用药模式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蠲痹颗粒联合甲氨蝶呤中西医结合方法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风湿科检查诊断RA的8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甲氨蝶呤5mg/次,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使用药物基础上联合用蠲痹颗粒15g/次,3次/d口服,疗程4个月。定期复查患者主要化验指标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治疗期间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4个月后进行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显效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蠲痹颗粒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效果较好。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RA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蠲痹汤加减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极化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蠲痹汤加减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VAS疼痛评分、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G (IgG)、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炎症细胞因子(IL-6、IL-4、IL-10、TNF-α)。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DAS28评分,ESR、hs-CRP、IgG、RF、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IL-4、IL-10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DAS28评分,IgG、RF、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蠲痹汤加减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可降低患者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评价蠲痹颗粒对寒湿痹阻和肾气虚寒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全部患者均口服甲氨蝶呤片,10 mg/次,1次/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蠲痹颗粒,15g/次,3次/d;对照组口服正清风痛宁缓释片,60 mg/次,2次/d.两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结果 ①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071,P<0.05);治疗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2.5%、对照组为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232,P<0.05).②同组间疗效及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86.7%,U值分别为-5.50、-3.67,P<0.01或0.05);(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8.0%、80.0%,U值分别为-2.909、一3.992,P均<0.05)].③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ESR( 17.05±7.15) mrn/h、RF (32.46±14.22) U/L方面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蠲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和肾气虚寒型RA疗效确切,其中寒湿痹阻型RA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HCQ)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25例以MTX联合HCQ治疗RA患者12周的完整病史,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将其分成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肾气虚寒证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S28)。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5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均减少,RF、ESR、CR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RF、ESR等观察指标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肾气虚寒证组(P0.05),5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联合HCQ治疗中医RA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疗效优于肾气虚寒证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当归拈痛汤合宣痹汤治疗风湿热痹型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风湿热痹型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对照组和中医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清热祛湿之当归拈痛汤合宣痹汤加减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片,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A活动性评分(DAS28)、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说明治疗组控制RA急性活动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DAS28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RF、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RA活动期抗炎、抗免疫效果与来氟米特相当。结论:当归拈痛汤合宣痹汤加减治疗风湿热痹型活动性RA,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热补针法联合甲氨蝶呤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R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补针法组32例和西药组32例。西药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每次5 mg,每周1次;热补针法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施加热补针法,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12周,评定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评分、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结果:热补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0.62%(29/32),高于西药组的75.00%(2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症状总评分、DAS28指数、CRP、ESR、RF及抗CCP抗体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热补针法组均低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补针法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风湿痹阻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且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西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尪痹胶囊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招募的114例活动性RA患者中,101例符合纳入标准,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别按中心分层,选取段长为2,借助SAS9.4软件PROC PLAN过程语句,给定种子数,将受试者以1:1随机分入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给予尪痹胶囊+甲氨蝶呤(MTX),对照组给予尪痹胶囊模拟剂+MTX治疗,疗程12周。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基于血沉(ESR)的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ESR)、基于C反应蛋白(CRP)的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CRP)、DAS28-ESR缓解率、DAS28-CRP缓解率、ESR、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抗体(ACPA)、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医生VAS评分、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健康评定问卷(HAQ)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评估尪痹胶囊的疗效,通过观察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评估尪痹胶囊安全性。结果 10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脱落5例,最终纳入分析96例,治疗组49例,对照组47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DAS28-CRP、患者VAS评分、医生VA...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痹方辅助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3例早期RA肝脾失调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痹方加甲氨蝶呤治疗,和痹方每日1剂,分2次口服,连续治疗24周)和对照组(31例,甲氨蝶呤治疗),两组甲氨蝶呤从7.5mg逐渐加至12.5mg,每周1次,疗程24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ACR20改善率、28个关节数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joints,DAS28)、ESR、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和相关超声检查项目(滑膜厚度、关节腔积液、滑膜血流分级)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3.9%(26/31)]、ACR20改善率[74.2%(23/31)]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7%(17/28)、46.4%(13/28),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DAS28评分、ESR、RF、CRP、CCP抗体、滑膜厚度、关节腔积液、滑膜血流分级均降低(P0.01,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干预后ACR20改善率升高,DAS28评分、ESR、RF、CRP、滑膜厚度、关节腔积液、滑膜血流分级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对照组1例白细胞减低,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和痹方可有效改善早期RA肝脾失调型患者的关节及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