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调查了习服高原的移居者从高原(3500~3700m)返平原(10m)前后动脉血气、心功能、血液流变学、凝血及抗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高移者在从高原返回平原的30天内:(1)PaO2、SaO2、和O2COnt显著升高,除了PaCO2仍略高外,余均接近平原世居者水平;(2)RBC、Hb、Hct和全血比粘度逐渐降低;(3)TXB2和β-血小板球蛋白均降低至平原世居者水平;(4)心率减慢,每搏指数增加,心脏指数增加.平均动脉压降低;(5)右下肺动脉干宽度减小。上述改变可能与高移者脱离高原低氧环境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平原汉族人群、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和移居高原汉族人群分别在陕西咸阳和西藏拉萨采血进行血细胞学检测。分析了解三组人群RBC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抽取受检者静脉血,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RBC、HGB、HCT、MCV、MCH、MCHC等6项血液学指标检查。结果:男性组移居高原汉族组与平原汉族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HGB、HCT、MCHC显著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MCV、MCH差异夫统计学意义(P>0.05)。移居高原汉族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均高于移居汉族返回平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V、MCH、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汉族对照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RBC、HGB、MCV、MC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MCH移居汉族返平原组均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移居高原汉族组与平原汉族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 MCHC高于平原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MCH两组无显著差异。移居高原汉族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移居高原汉族组RBC HGB HCT显著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MCV、MCH、MCHC。平原汉族对照组与移居汉族返平原组比较,两组比较RBC、HGB、HCT、MCV、MCH;移居返回平原汉族MCH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与平原环境的改变可导致健康汉族人群机体RBC系统的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3.
异叶青兰对高原实验家兔血液若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用西安出生(海拔397米)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平原组、高原组和高原给药组,移居高原(海拔3900米)及应用抗低氧药物后,检测了三组实验动物外用血几项指标。结果表明:高原给药组红细胞(RBC)计数明显低于高原组,差异显著(P<0.05)。此外,高原给药组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比积(HCt)均值都低于高原组。结果提示:抗低氧药物──异叶青兰对家兔造血系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宇鹤  杨伟  王萍  徐世林 《吉林医学》2013,34(17):3386-3387
目的:探讨藏族、汉族男性青年人群RBC、Hb、HCT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西藏民族学院2012级男性大学生352人为试验对象,在陕西咸阳进行现场血细胞实验室检查,应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SYSMEX 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藏族及汉族男性青年红细胞(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世居高原藏族、世居平原汉族男性青年RBC、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返回平原汉族男性青年与世居高原藏族及世居平原汉族男性青年RBC、Hb、HCT相比均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藏族人群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而世居平原汉族进入高原环境后,RBC、Hb、HCT显著增高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原移居高原人群出现红细胞(RBC)、血液流变学以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变化。方法:选取进入西藏高原环境工作一年的汉族男性40例,分别于进入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3天内采血,检测血常规和血液流变学以及心脏彩超。结果:研究对象移居高原返回平原初RBC、PASP、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全血黏度低切变率、全血黏度高切变率数值均较进藏前升高,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黏度切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平原人群机体血液、呼吸、循环系统会发生一系列改变适应环境,甚至导致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低氧对西藏世居和平原移居西藏高原的健康男青年血常规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1例西藏世居的健康男青年,43例平原移居入藏2年的健康男青年和47例平原移居入藏5年健康男青年进行研究。对比分析3组受试者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血小板(platelet,PLT)、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以及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等指标差异。结果移居5年、2年者与世居者比较,Hb水平明显上升(170.23±20.96 vs 166.63±16.67 vs 141.56±25.81g/L),RBC计数增加(5.22±0.62)×10^12/L vs(5.22±0.54)×1012/L vs(4.58±0.74)×10^12/L),Hct[(45.37±6.58)%vs(47.80±6.27)%vs(42.12±7.77)%]及MCHC(376.09±56.91 vs 351.74±36.52 vs 335.71±36.08g/L)均上升,其中移居5年者差异更为明显;同时Scr(102.21±19.99 vs 96.72±21.05 vs 90.12±20.05μmol/L)上升和eGFR(85.25±12.49 vs 87.50±12.87 vs 92.78±14.82 ml/min)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移居入藏的平原地区男青年Hb增加。Hb水平增高是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暴露高原不同时间人体血清应激肽和心肌酶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平  胡娟  林世兴 《四川医学》2005,26(2):137-139
目的 探讨进驻高原不同时间人体血清应激肽和心肌酶变化的规律与低氧环境的相关性。方法 平原对照组 3 0例 ,驻成都某部汉族新兵 ,年龄 18~ 2 0岁 ,均未入过藏 ;进藏 3d组 3 0例 ,为从成都空运至拉萨 (海拔 3 65 8m )的汉族新兵 ,年龄 18~ 2 0岁 ,皆为首次入藏 ;移居高原组 3 0例 ,为驻拉萨某部老兵 (驻拉萨 1年左右 ) ,汉族 ,年龄 19~ 2 2岁 ;世居高原组 3 0例 ,拉萨市某中学高三学生 ,藏族 ,年龄 17~ 2 0岁 ;所有受检者均为健康男性。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低氧应激肽和心肌酶含量 ,并与平原对照组作对比分析。结果 进藏第 3天血清低氧应激肽、CK、LDH、HBDH较平原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移居高原组与平原对照组比较 ,其血清应激肽水平和AST、CK、LDH、HBDH活性显著增高 (P <0 .0 5 ) ;而移居高原组与进藏 3d组比较 ,其血清应激肽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1) ,而血清CK、LDH、HBDH活性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世居高原组血清CK、LDH、HBDH活性显著降低 (P <0 .0 1) ;世居高原组与平原对照组血清应激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但藏族世居高原组血清应激肽水平显著低于汉族进藏 3d组 (P <0 .0 1)和汉族移居高原组 (P <0 .0 5 ) ,世居高原组血清CK、LDH、HBDH活性显著低于移居高原组 (  相似文献   

8.
慢性高原病(曾用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长期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高原的世居或移居者,对高原低氧环境逐渐失去习服而导致的临床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多(女性Hb≥19g/dl,男性Hb≥21g/d)。当病人移居到地海拔后,其症状消失,如果再返高原则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9.
采用阻抗血流图方法,对11名从高原移居平原2月内的成年人(高原组)的脑、肺血管缺氧性反应进行了研究。以11名世居平原的健康人(平原组)为对照。基础状态下两组的脑、肺血流图波幅均无明显差异。吸入体积分数为10%O25min时,高原组脑血流图波幅显著性增加(P<0.01),其变化率为(42.4±27.8)%,平原组无明显变化,变化率为(-4.5±1.5)%。高原组及平原组的肺血流图波幅均显著降低[其变化率分别为(-24.6±9.2)%和(-41.6±14.3)%〕,且高原组降低的幅度明显低于平原组(P<0.01)。结果提示:高原移居平原者与世居平原者相比,脑血管缺氧性扩张反应较强,而肺血管缺氧性收缩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原缺氧环境对平原移居大鼠听力的影响,阐明大鼠听觉系统适应缺氧产生听习服的分子机制。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平原对照)、移居高原2月组、移居高原4月组和移居高原10月组,每组18只。分别在移居高原2、4和10个月时间点检测各组大鼠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和潜伏期,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耳蜗组织中神经元和神经纤维髓鞘超微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耳蜗组织中生长相关蛋白43 (GAP-43)和髓鞘碱性蛋白(MB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各组大鼠ABR阈值增高5~13 dB,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声强度为80 dB SPL的Click声刺激下测定大鼠ABR各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移居高原2和4月组大鼠Ⅰ波和Ⅲ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大鼠耳蜗听神经髓鞘结构完整,板层排列紧密有序;移居高原2月组大鼠出现严重的耳蜗听神经髓鞘板层分离,神经元包绕的髓鞘出现断裂,细胞与髓鞘间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红斑汤对环磷酰胺所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CD34、CD45表达的影响。方法: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以环磷酰胺25 mg·kg^-1,隔日1次,腹腔注射2次即可造成骨髓抑制模型,正常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观察红斑汤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及骨髓细胞CD34、CD45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骨髓细胞CD34、CD45均可见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红斑汤组及鲨肝醇组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红斑汤组与鲨肝醇组,具有促进骨髓抑制小鼠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恢复,且鲨肝醇组疗效不显著优于红斑汤组(P〉0.05);红斑汤组和鲨肝醇组骨髓细胞CD34、CD45及CD34、CD45的双阳性率也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红斑汤组和模型组均能促进骨髓细胞CD34、CD45的恢复,且鲨肝醇组不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红斑汤具有升高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骨髓细胞CD34、CD45;具有改善环磷酰胺对小鼠骨髓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膏方对女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同一队上海水上运动中心专业赛艇17~19岁女运动员14名,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冬训期每日按时服用中药膏方,对照组与常规膳食。跟踪检测运动员的外周血,并于冬训结束后检测血常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酸激酶(CK)及血清睾酮(T)、皮质醇(C)水平。结果:冬训后,观察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均较前有所升高,其中Hct及Hb升高显著(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或有下降趋势。观察组BUN、CK冬训后均较冬训前有所降低;而对照组BUN、CK较前都增高,且CK明显升高(P〈0.05),与观察组冬训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T值观察组较冬训前略升高,而对照组呈下降趋势。C值变化较小,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膏方可对女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身体机能的恢复有良好的调理作用,且无任何违禁成分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自体血逆行预充对体外循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血逆行预充(RAP)技术应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单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RAP组20例;常规预充组(CP组)20例。RAP组于CPB开始前用患者自体血置换出部分预充液。对比两组患者肝素化10 min(T1)、CPB 30 min(T2)、鱼精蛋白中和后10 min(T3)、CPB终止1 h(T4)患者静脉血标本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含量以及红细胞比容(Hct)和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术中库存红细胞(悬红)用量。结果 RAP组平均置换预充液量为(663.2±167.4)ml。术中悬红用量RAP组少于CP组(P0.05)。RAP组患者T2、T3的Hct水平高于CP组(P0.05)。RAP组RBC计数和Hb含量在T2、T3比CP组高(P0.01,P0.05)。Plt计数、FHb含量、Fib和D-dimer水平在各时间点测定值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CPB中采用RAP可减少CPB预充量,降低血液稀释度,减少异体血用量,对血液有形成分无显著损伤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内缺氧对新生儿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湘雅医院2012~2013年新生儿科27例无新生儿窒息的住院患儿,根据出生前有无缺氧病史将患儿分为对照组( n =20)和宫内缺氧组( n =7)。于生后1 h内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乳酸(LA)和微量血胆红素(BIL)测定,生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结果】宫内缺氧组出生时 Apgar 评分,血液 pH 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但其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样饱和度(SaO2)和微量血BIL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0.01),而血L 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当溶血率分别为20%、50%、80%和90%时,宫内缺氧组所需NaCl缓冲液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0.01),而当溶血率分别为10%和100%时,宫内缺氧组所需NaCl缓冲液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差无异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宫内缺氧可引起新生儿红细胞的渗透脆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间断补铁治疗小儿轻度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效果及其细胞学分析。方法:46例轻度IDA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与硫酸亚铁2mg(kg.次),每日3次,饭后口服;试验组按照元素铁2mg(kg.次),隔日1次,早餐后口服,连续服用2个月。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结束时检测血液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水平,并记录患儿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铁剂治疗后,两组RBC、Hct、Hb、MCV、MCH及MCHC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SI及SF显著升高(P均<0.01),但TIBC则降低(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隔日补铁治疗婴幼儿轻度缺铁性贫血优于每日补铁疗法。  相似文献   

16.
藏药二十味沉香散抗慢性低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藏药二十味沉香散是否能够防治慢性低氧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高原对照组和给药组。常氧对照组(海拔2260m)就地测定Ppa、RV/(LV+S)、Hb和Hot等指标;高原对照组和给药组是将大鼠从西宁(海拔2260m)运至花石峡(海拔4500m)分别用0.9%生理盐水和藏药二十味沉香散水剂灌胃,30天后,测定与常氧组相同的各项指标。结果给药组平均Hb、Hot分别为(17.1±1.9)g/dl、(57.6±5.5)%,与高原对照组[(23.0±2.1)g/dl、(71.6±7.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Ppa和RV/(LV+S)分别为(26.8±6.6)mmHg、0.45±0.05,显著低于高原对照组[(36.1±9.2)mmHg、0.56±0.07],P〈0.01;两低氧组与常氧组相比,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十味沉香散通过防止红细胞过度增生和肺动脉压升高,发挥预防慢性低氧对机体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延迟液体复苏和即刻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1年10月我院急诊经院前急救收治的63例有HTS患者,根据患者人院前纠正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分为即刻液体复苏组(A组,MAP90~110mmHg,32例)和延迟液体复苏组(B组,MAP70—89mmHg,31例),对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3个时间节点检测血红蛋白(Hh)、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it)、碱缺失(BE)、动脉血PH(BpH)、谷丙转氨酶(ALT),统计两组患者输入液体量、MAP、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在建立静脉通路前(即液体复苏前)Hb、Hct、Plt、BE、BpH、AIJ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院前急救期,A组较B组Hb、Hct、Ph、BE、BpH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内救治期,A组较B组Hb、Hct、Plt、BE、BpH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P在充分液体复苏前各自稳定在90~110mmHg和70~90mmHg,A组液体输入量(3250±457)ml,B组液体输入量(1080±514)ml,两组在MAP和输液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发生并发症20例,死亡5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活动性出血的HTS患者院前延迟性液体复苏,维持适当的MA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组织脏器的灌注和氧供。  相似文献   

18.
宋正川  吴刚  李伟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39-1341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CH)联合自体血回收回输技术应用于脊柱侧弯矫正术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40例脊柱侧弯矫正术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G组)和对照组(D组),G组手术开始时用硝普钠行CH,维持MAP(65±5)mmHg,并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回收回输术野出血。D组常规麻醉。两组术中连续监测HR、MAP、中心静脉压(CVP);记录出血量、异体血输入量及手术时间,并分别于术前、术毕测定Hb、血细胞比容(Hc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结果:G组失血量(2150±215)ml显著低于D组(2650±265)ml(P<0.05),G组回输洗涤红细胞量(855±83)ml;G组输血量(950±215)ml显著低于D组(2210±345)ml(P<0.05)。两组Hct、Hb术毕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PT、APTT在术毕均长于术前(P<0.05),而FG低于术前(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结论:控制性降压联合自体血回收可安全用于脊柱侧弯矫正术,并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术中配合自体血回收回输技术可减少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体血和异体血回输前后静脉血的红细胞数量和血液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54例肝脾破裂出血等突发性腹腔内出血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7例,A组输入自体血,B组输入异体血,分别检测血液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F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r)。结果①未输自体血或异体血前,两组患者的Hb、RBC、Hct、PLT、FIB明显降低(P〈0.05),PT、APTT、TT明显延长(P〈0.05);②回输自体血或异体血后,A,B两组患者的RBC、Hct有一定增高(P〈0.05),PT、APTT、TT进一步延长,PLT和FIB进一步降低。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血和异体血回输的效果相似,两者均能提高RBC和Hct,回输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