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针刺治疗痤疮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总结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2017年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文献,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98篇文献,得到针刺主穴处方98个,涉及腧穴54个,共用腧穴频数为680次。使用高频腧穴为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肺俞等。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部及四肢肘膝以下,占78.97%。使用经络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使用以五腧穴、原穴、背俞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的主穴选穴是有规律的,总结其规律能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炼并分析火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选穴用经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纳入有明确选穴的火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其选穴用经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发现火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针灸处方的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选穴频次居于前6位的依次为肩髃、手三里、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火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针灸处方的用经包括14条经脉,选用经脉频次较高的为大肠经、三焦经、胆经、胃经、膀胱经、小肠经;火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针灸处方的特定穴以五输穴、原穴、下合穴为主。结论:说明火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处方重视取有阳明经穴、阳经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五输穴当中的合穴为主。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建库至2021年1月1日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采用SPSS26.0对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共纳入44篇文献,提取穴位处方51个,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高频腧穴依次是肺俞、丰隆、合谷等;腧穴分布以四肢和腰背部为主;阳经腧穴使用居多,重视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的使用;在腧穴配伍方面,曲池→合谷、足三里的相关性最高。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核心处方可能为曲池、合谷、足三里、丰隆、太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选经取穴规律并基于此学习、探讨、领会石学敏院士"司气海,调血压"技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重庆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全文数据库中登载的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合格文献提取文献中腧穴并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66篇,腧穴84个,其中奇穴11个,腧穴总使用频次872次,主穴634次,配穴238次;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十四经均有涉及但其重要程度不一,其中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所用腧穴频次最多,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等;使用频次前五的腧穴依次为太冲(104次)、曲池(86次)、足三里(64次)、风池(60次)和合谷(45次);身体各部位腧穴选用频次最多的是下肢部(389次),其次为上肢部(175次)和头面颈项部(175次);选用特定穴的频次(735次)远高于非特定穴频次(137次),其中特定穴中五输穴(385次)、原穴(202次)和交会穴(199次)的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其他特定穴。石学敏院士创立的"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技术选用的5对腧穴,4对与研究结果一致(足厥阴肝经及手足阳明经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和原穴,如太冲、曲池、足三里、合谷等穴),其所属的3条经脉亦与研究结果完全一致,惟一不属于高频率的经穴人迎穴,不仅有中西医理论支持而成为处方中的主穴,而且从所属经脉(足阳明胃经)、所在部位(头面颈项部)、特定穴(交会穴)方面都符合研究结果。结论:石学敏院士"司气海,调血压"(人迎、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针刺技术,是大继承基础上的大创新,故对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必须重视对中医经典、疾病中西医知识和前人成果的深入掌握、融会贯通和锲而不舍。  相似文献   

5.
丁云  潘斯诺  黎崖冰 《新中医》2023,55(21):126-13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系统检索自建库开始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运用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将符合标准的文献录入Excel 2007数据库中,并用SPSS modeler 18.0中选取Apriori算法完成关联规则分析,Cytoscape软件将高频腧穴共现网络图可视化,SPSS26.0中完成高频腧穴的聚类分析,Gephi 0.9.2软件中的Fruchterman-Reingold算法与K-core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与社团划分。结果:共筛选出116篇临床研究文献,共计117条处方,涉及腧穴136个,腧穴总频次为1 315次。穴位使用频率最多的为足三里、曲池、合谷穴;节点度值、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排名均在前三的穴位为合谷、百会、足三里。经穴使用频次较高,常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胃经。穴位主要分布于上肢部与下肢部。特定穴占比较高,以交会穴为主。关联分析得出常用的腧穴组合为足三里-曲池,最常用的经络组合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聚类分析得出使用频次>2...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近19年来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文献,探析针刺治疗本病的基本规律。方法以"痛风or痛风性关节炎"and"针灸or针刺"and"临床or疗效"和"gout and acupuncture or acupuncture therapy"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Pub Med进行相关检索。将所纳入文献中的穴位及包含的补泻方法用Microsoft Excel 2007整理,制作资料提取表,进行频数及百分数的统计描述,用R语言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获得中英文文献176篇,经筛选共纳入文献66篇,腧穴88个,腧穴总使用频次696次。腧穴归经主要以脾经、胃经、大肠经、胆经、肝经、三焦经、膀胱经、肾经腧穴为主。出现频次最多的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阴陵泉、血海、合谷、阳陵泉、犊鼻、太溪等。针刺补泻手法上,毫针提插捻转泻法运用最多,补法运用相对较少。三棱针、梅花针、火针等刺血疗法对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疼痛有重要作用。结论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注重近部选穴和循经选穴,多以病变部位及脾经、胃经、大肠经等经穴为主。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太冲、合谷、曲池、血海可作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基本取穴,针刺补泻主要以泻法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43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选取腧穴主要为合谷、内关、三阴交、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阳陵泉、尺泽和足三里,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下肢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主要是五输穴、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重视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应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肢体痉挛性瘫痪所在部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坚持辨证论治选穴配方,重视特定穴,从而发挥所选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其处方的优化。方法:在全面收集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基础上,构建古代面瘫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复杂网络二分网络社团结构划分的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特点,并对处方优化进行研究。结果: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核心穴位多以水沟、地仓、颊车、合谷、风池、足三里、内庭、听会、承浆、上关为主。核心穴对多以地仓、颊车、水沟、风池、内庭、合谷、足三里、列缺、上关、二间之间相互配伍。优化处方核心组成以听会、风池、风市、悬钟、地仓、颊车、足三里、大椎、百会、曲池、肩髃、发际为主,选穴分布多以胃经、大肠经、督脉为核心。头面部腧穴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选穴配伍多以特定穴为主,其中以交会穴使用最频繁。结论:局部选穴是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首选,特定穴是古代针灸治疗面瘫处方中的核心用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近20年针灸治疗脑瘫取穴配伍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近20年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脑瘫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研究共纳入文献311篇,取穴应用频次最多的为足三里、百会、四神聪、合谷、曲池、三阴交和阳陵泉,使用频次居前三位的经脉是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且取穴所在位置集中在下肢部、头颈部、上肢部,所选腧穴中特定穴以交会穴、五输穴、下合穴数量居多。穴位配伍百会和四神聪,合谷和足三里,曲池和合谷是针灸治疗脑瘫所取用的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瘫具有注重四肢及头部选穴、侧重阳经取穴、注重特定穴的使用、重视上下配穴法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分析火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火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提取数据后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3篇文献,涉及腧穴134个,应用总频数为562。火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应用频数前6的腧穴分别为肩髃(36)、曲池(31)、外关(27)、合谷(25)、手三里(24)、足三里(22);选用前3的经脉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138)、手少阳三焦经(79)和足阳明胃经(66);频数前5的穴对分别是肩髃-曲池(26)、外关-曲池(25)、外关-肩髃(24)、合谷-曲池(24)和手三里-肩髃(2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腧穴分为五大类,核心腧穴处方是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合谷、手三里、肩髃、曲池、外关。结论:火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障碍选穴以阳经为主,常见四肢取穴;临证可以肩髃、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1.
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探讨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症的用穴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治疗中风经络半身不遂症的相关文献中收集处方数据,录入古代针灸处方分析系统;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从经络、经络分部和特定穴三个维度、多个层次,获取腧穴使用频数分布情况,归纳并分析用穴规律。腧穴选用以曲池、肩髃、足三里、阳陵泉和合谷为主。经络选用以阳经为主;其中,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最为常用,注重选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两对表里经。正经选穴主要分布于上、下肢外侧部,督脉选穴主要分布于头部。古人注重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交会穴和下合穴次之;其中,五输穴以合穴为主。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发现,古代选穴采用循经取穴和分部取穴原则,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990年以来针灸治疗产后身痛的临床文献,总结其选穴、归经规律,为制定针灸防治该病的规范化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方法,将纳入的临床研究文献中所选腧穴进行腧穴、经脉等方面的统计及分析。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21篇,涉及65个穴位、频次277,平均每个穴位使用4.27次。所有穴位累计使用频次由大到小依次为肾俞、足三里、曲池、大椎、命门、风池、脾俞、三阴交、血海、关元、合谷、太冲等。按主穴、配穴分别统计使用频次,前六位分别是肾俞、足三里、脾俞、关元、大椎、三阴交,曲池、犊鼻、合谷、风池、环跳、太冲。常用经脉主要集中在膀胱经、大肠经、胆经、胃经等。结论:针灸治疗产后身痛所选穴位以肾俞、足三里、曲池、大椎、命门、风池、脾俞、三阴交、血海、关元、合谷、太冲等最为常见,主穴可针对病因病机,起到补肾健脾、养血化瘀、祛风除寒的作用;配穴可兼顾伴随症状,起到疏经活络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收集1991年-2016年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纳入文献64篇,选穴73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三经,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占总频次的58.07%。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56.71%。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主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技术探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经穴选用规律。方法:利用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检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处方150首,采用频数分析,获取主要腧穴;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 21. 0统计软件,进行主要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主要腧穴包括16个,其中频数最高的5个腧穴是曲池、足三里、合谷、肩髃、阳陵泉,频数最高的5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均为阳经,以及4个腧穴聚类结果(即组类)。结论:从古代针灸处方中,发现中风半身不遂治疗选用腧穴的组类,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提供了用穴规律参考,为有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分析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选穴的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1月—2021年6月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选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选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部位多选用四肢部穴位;最佳腧穴配伍为足三里-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可据患者证型辨证取穴,推荐处方为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型取:肾俞、脾俞、肝俞、胃脘下俞、关元、气海、涌泉、阴陵泉及解溪;肺热津伤型取:太冲、内关、曲池、合谷、阳陵泉及外关;脾胃湿热型取:太溪、血海与丰隆。结论: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腧穴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运用《中医针灸信息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54年至2018年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应用《中医针灸信息库》内相关分析软件进行计量分析,SPSS23.0进行聚类分析,Clementine1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应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合谷、曲池、肩髃、外关、足三里、阳陵泉;应用频次最高的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应用频次最高的治疗方法是针刺和针康结合;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支持度最高的关联群为阳陵泉、足三里、外关、肩髃、曲池和合谷,此6穴均为拮抗肌附着部穴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穴组可分为3类,合谷、曲池、外关、手三里、肩髃、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解溪归为第一类,此9穴均为拮抗肌附着部穴位;极泉、尺泽、内关、三阴交、委中归为第二类,太溪单独归为第三类。结论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以阳经选穴为主,以拮抗肌选穴为多,治疗方法上以针刺、针康结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取穴提供指导。方法: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针灸"为检索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所选用的腧穴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腧穴的种类、归经、所属部位及使用频次。结果:纳入文献共34篇中,用穴共72个,其中十四经穴66个,经外奇穴6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461次(其中主穴117次,配穴344次);最常用的主穴有足三里、胃脘下俞、肾俞、脾俞、三阴交、合谷、关元、肝俞、曲池、太溪;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为主;特定穴中以背俞穴、合穴及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主要以病变四肢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背俞穴结合病变四肢取穴为主,主穴与配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带状疱疹腧穴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数据库中收录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针灸治疗带状疱疹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纳入51篇文献,提取出75条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处方,复杂网络分析拓扑结构发现以阿是穴、夹脊穴、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外关、三阴交、曲池、支沟、合谷穴为核心穴位。其中主穴多选取阿是穴、夹脊穴,肝胆湿热证多配太冲、阳陵泉、外关、支沟穴,脾虚湿盛证多配足三里、三阴交穴,实热证多配合谷、曲池穴。且腧穴多选用特定穴中的五输穴。结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腧穴配伍规律为以局远配穴、辨证配穴为主要的配穴方法,主穴多选取阿是穴、夹脊穴,辨证选取四肢穴位作为常用腧穴。腧穴多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心力衰竭主要症状的选穴规律。方法: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62部针灸推拿类古籍为检索工具,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的针灸腧穴,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针灸处方中的腧穴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以探明选穴规律。结果:共收录治疗心力衰竭主要症状的针灸处方854个,涉及穴位共计200个,穴位使用总频次为1399次。在纳入的腧穴中使用频率排于前五位的腧穴为足三里、天突、膻中、水分、肺俞。腧穴所归经脉以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等为主。五腧穴为使用频次最高和包含穴位个数最多的特定穴。对针灸复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置信度为100%的腧穴配伍有璇玑-气海;曲池-合谷;曲池、足三里-合谷;俞府、膻中-足三里;俞府、足三里-膻中;三阴交、合谷-足三里;天突、足三里-肺俞。结论:古代针灸治疗心衰主要症状经脉的选择多与其循行所过部位和联络脏腑密切相关,腧穴配伍以本经、同名经、远近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选穴规律,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以痛风性关节炎、针刺、温针灸、电针、火针为关键词,对1990年1月至2014年5月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整理搜索到的国内有关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使用频次及分布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5篇,共计120个穴位。从选穴角度分析,最常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穴位依次为太冲(91)、三阴交(87)、足三里(80)、阴陵泉(58)、曲池(52)、太溪(51)、阳陵泉(45)、血海(44)、太白(44)、合谷(44);从归经角度分析,使用腧穴频数较高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阴脾经(323)、足阳明胃经(209)、手阳明大肠经(143)、足厥阴肝经(140)、足少阳胆经(134)、足少阴肾经(84)、足太阳膀胱经(80);从分部取穴角度分析,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为下肢。结论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穴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取穴相对分散,取穴部位多集中在下肢,部分结合辨证取穴,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