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3.
4.
临终关怀护理是对那些已不能治愈的患者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所实施的一种积极的身心整体护理。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虽然无法直接挽回患者不可避免的死亡,但是我们可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用一颗救死扶伤的心、良好的服务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精湛的护理技术,做到尽可能的满足其遗愿,增加其舒适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维护其人格生命的尊严, 相似文献
5.
临终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终护理就是对患者临终前所进行的护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存质量,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自己的亲人在临终前能得到良好护理。所以,临终护理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更加重要。它能帮助临终患者减轻恐惧、忧虑等痛苦的折磨,减少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尽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无 相似文献
6.
7.
张晓伟 《中华综合医学杂志(哈尔滨)》2005,6(1):77-78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老年临终患者将成为临终关怀的一大特殊群体而越来越接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关怀的宗旨是为临终老年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消除其对死亡的恐惧,注重患者的安适,使临终者坦然地面对死亡,安然地离去。 相似文献
8.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指对医学上已判明无法治疗 ,将在 3~ 6个月死亡的患者的心理护理。 1999~ 2 0 0 0年 ,我科共对 6名临终患者进行心理关怀 ,使其在病危前能够保持安宁的精神状态 ,坦然的面对死亡。1 心理特征1.1 焦虑、恐惧心理当患者预感到或被告之治疗无望时 ,往往表现为焦虑、恐惧 ,不愿接受事实。1.2 绝望心理当确认病情危重 ,无法否认时 ,患者会产生一种绝望心理 ,变得暴躁易怒 ,处处发泄不满情绪 ,甚至拒绝治疗。1.3 侥幸心理为了延长生命 ,患者常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 ,有许多自欺欺人的想法 ,比如多做善事或许能改变死亡的… 相似文献
9.
临终患者的心理支持及护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死亡是生命的最终归宿,要使临终患者正确对待死亡,就要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因这一阶段的患者心理常有恐惧感,悲观失望,甚至是心灰意冷,不能正确对待死亡,积极地心理疏导极为重要。临终患者的护理,应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任务与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对患者家属尤其是临终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和职责.当朝夕相伴的亲人面临生命的最后驿站其家属的心理反应十分复杂,悲伤往往贯穿于全过程.都将经历一连串来自病情、预后以及经济等各方面悲痛与压力的过程,正如库尔勒罗斯衣说:"家属往往比病人本身更难以接受死亡的事实",他们更加迫切需要护理人员的鼓励、支持与指导,以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为了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调查与观察,并在临床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顺铂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后出现味觉改变的肺癌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74例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化疗后出现味觉改变的肺癌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测试。实验组在对照组一般心理护理基础上,采用较全面的心理、药物干预,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细致地做好肺癌患者的心理、药物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化疗后致味觉改变对心理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行结肠镜检查老年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检查及对症护理,干预组于检查全过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及两组患者肠镜到达回肠末端的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且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肠镜到达回肠末端的时间为(12.56±2.14)min,对照组患者肠镜到达回肠末端的时间为(16.38±2.72)min,干预组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护理满意度达97.0%(32/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护理满意度达72.7%(24/33),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以缓解其焦虑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白玉玲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0):1288-1289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患者入院后等待手术期间的心理状况以及针对其采用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脑科2010年2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颅脑肿瘤患者42例。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需进行手术治疗,针对其患者在入院后等待手术期间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干预前后情绪情况进行评定,并对其所有患者干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其心理焦虑、抑郁情况较干预前明显减轻。据两种量表显示干预前后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颅脑肿瘤患入院等待手术期间各种不良心理状况有显著缓解的作用。干预能积极有效的调节患者心理,使其积极的面对手术,并获取战胜病痛的信心。故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就诊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对患者全程实施护理干预。通过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比较2组患者心理状况,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心理问题明显减轻,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促进了患者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的心理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心理反应,术后疼痛情况,综合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治疗患者的效果。结果:经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术前的心理反应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反应评级结果Ⅰ级+Ⅱ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疼痛率比较,观察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全方位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术前准备,对提高患者的良好心理状态具有明显效果,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教学方式在实习护生护理安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自2011年6月~2012年5月期间在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实习的80例护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名,对照组护生采取传统教学培训考核方式,而观察组护生则结合不同阶段护生心理特点采取PBL教学法.在实习结束后,记录两组护生的护理安全考核成绩、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统计结果统一以(-x±s)的形式表示.组间计量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护生认为通过PBL教学法提高自身发现、分析和解决护理安全问题能力的人数分别为38例(95.0%)、36例(90.0%)和33例(8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例(60.0%)、21例(52.5%)、18例(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50、13.730、12.170,均P<0.05).两组护生理论知识的考试成绩分别为(93.85±12.37)分和(92.25±11.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62,P>0.05),而观察组的实践操作技能成绩为(92.63±10.35)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7±12.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4,P<0.05),且各类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40,P<0.05).结论 在临床护理安全带教中采取PBL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护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宫外孕87例术前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宫外孕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状况,为心理支持提供依据,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对2007年11月~2009年9月在本院行宫外孕手术的87例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状况评估分析,采用交谈及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就诊原因、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和护理的需求,及护理后对患者情况的观察和交流等。结果:80%以上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忧虑情绪,30%的患者有羞耻或惭愧心理。另有极个别患者存在怨恨或消沉悲观心理,90%以上患者有术前心理护理需求。在经过护理干预后,大部分患者心理负担减轻,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结论:通过对宫外孕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评估,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并通过各种护理手段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效应,可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医师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性,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实施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护理6个月,对比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前后患者心理状况及各项营养指标变化,评定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价值。结果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6个月后患者心理状况及各营养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与干预、指导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护理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有效地预防营养不良,从而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了并发痘的发生,提高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142-144
目的探讨在肝硬化患者施以护理期间,观察给予心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14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肝硬化患者通过数字奇偶法分组。对照组予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予基础护理干预及心理干预,对最终心理干预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前,观察组肝硬化患者SA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肝硬化患者SAS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P0.05);护理前,观察组肝硬化患者SD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肝硬化患者SDS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P0.05)。观察组肝硬化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患者施以护理期间有效配合展开心理干预,可以获得明显的心理干预效果,从而为肝硬化疾病患者后续治疗的配合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