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头翁汤加减运用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选用成方,贵在审机识证。苟方证相符,多能默收捷效;而病机相侔,亦可推用通借。笔者有感于此,兹举白头翁汤为例,介绍点滴体会。一、遵古法施治白头翁汤见于《伤寒论·厥阴篇》及《金匮要略·呕吐哆下利篇》。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医宗金鉴》:“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逼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即《素问》所云暴注下迫者是也。  相似文献   

2.
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立方本义,原文说得虽属简要,但很清楚。《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第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同371条。综观这三条原文,不难看出该方主治病证为“热利”,症见下利后重,  相似文献   

3.
何军 《新疆中医药》2009,27(3):84-85
白头翁汤由“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四味药所组成。见于《伤寒论·厥阴篇》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痢篇》,原文:“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痢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足见仲景将此方用于热痢是也。余从医三十载,常喜用此方加减,用于肝家郁火,内蕴湿热,气机不畅的各种证候,用之得当,往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兹略举数例,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4.
白头翁汤活用于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痛指女子阴中或阴户作痛,或阴器时时抽掣疼痛,甚至牵引少腹,上连两乳,或阴道干涩作痛,或外阴红肿疼痛。《女科经纶》谓:“妇人阴中肿痛属肝经湿热。”外阴与阴户是经络丛集之处,宗筋之所聚,冲任与足三阴均循此而过,肝主筋,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因此,阴痛的发生与肝经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头翁汤首见于《伤寒论·厥阴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因其清热除湿解毒之力甚强,故而临床白头翁汤多应用于热痢,盖前阴、后阴俱为浊阴下出之道,湿热毒邪既暴注下迫于后阴,亦可下迫前阴致,虽然不同病症,相同病机,相同病位,相同病因,方药可借用,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将白头翁汤灵活的应用于妇科阴痛,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治疗热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白头翁汤的组方以及热痢的病因、病机、辩证施治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医圣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症并治篇》的第371条中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主之”。临床运用中药白头翁汤治疗热性痢疾,见效快,不伤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白头翁汤是仲师专为治疗热痢而设,见于《伤寒论》第371条及第373条,分别论述如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方中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为厥阴热痢之主药;佐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尤其能增强清热治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就枢转少阳在痢疾治疗中的意义,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凡痢下脓血后重者,乃邪传入里,其病多属厥阴。如《伤寒论》厥阴篇云:“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之主”;“热  相似文献   

8.
先父李心田,业医针灸五十年,一生崇敬仲师,对仲景学术思想有较深的研究,提出了腧穴配伍相当经方疗效的见解。笔者遵先父学训,对腧穴配伍功能相当经方疗效进行了初步探索,今试举数例,以就正于同道。一、白头翁汤证的腧穴配伍 (一) 汤证分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热利”是说明本病的性质,不必指身有热,凡舌脉有热象者均是:“下重”是本病的主证。“热利下  相似文献   

9.
白头翁汤原载《伤寒论》、《金匮要略》(下称《金匮》)。而二书对此方证治之叙述极为简单。《伤寒论》载:“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金匮》同)“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金匮》载:“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由于原文过于  相似文献   

10.
李胜  冯志海 《新中医》2018,50(12):273-374
《伤寒论》中的热利是指临床以身热、里急后重感、腹痛、大便反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伴随口渴、口苦、汗出、肛门灼热感的疾病。其病位首要在胃肠,病因首要是肝郁脾虚、热邪壅塞大肠。中医又将其归属于痢疾、泄泻、肠澼、肠风等范畴[1]。《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指出热邪为下利的主要病理因素。《素问·宣明五气》谓:“大肠小肠为泄。”指出下利病病位首要在胃肠。因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和白头翁汤三方所主均为热利,属热证;且三方均原载于仲景《伤寒论》,故而称其为“热利三证”。以下从病因、病机、方证、方药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桂荣 《河北中医》2009,31(10):1504-1504
《伤寒论·厥阴病》357条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仲景所创麻黄升麻汤,为治疗厥阴误下变证,上热下寒,虚实互见,阴阳错杂之证。由于本方适应证很少见.故自仲景以来,历代医家应用其治验者亦极少。笔者偶得临证验案1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原文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方中麻黄开鬼门而泄在表之水气,汗泄则肌肉腠理之风湿热邪皆去;杏仁润大肠而利大便,使在里之湿气随糟粕而出;赤小豆除湿散热,利小便;桑白皮清肺利水,水道通则在里之湿热从小便而  相似文献   

13.
聂秋霞 《四川中医》1997,15(2):32-32
白头翁汤出自仲景《伤寒论》,是治疗热毒赤痢、疫毒痢的常用方。《伤寒论》说:“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又说:“下痢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可知本方所治不是一般湿热痢,临床应用只要辨证准确,随证加减疗效自不必说,但对于治疗慢性痢疾却应用者不多,若用之不当,反有伤胃损正之弊。慢性痢疾乃急性痢疾迁延而成。症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作时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腹部疼痛、饮食减少、倦怠怯冷等。此病理机制多为初痢治不得法,涩止大早或未及时治疗,使久病正虚、湿热留滞、病根未除,每受外邪或饮食不…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凡三见: (一)阳明篇(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少阴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厥阴篇(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呕吐哕下利病》中有:“呕而胸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载下利条文凡85条,治下利方剂29方,至今仍广泛指导于临床。《伤寒论》中的下利证依发病规律有“自下利”、“必作利”,依下利程度有“微利”、“下利至甚”、“大下利”,依下利性状有“下利清谷”、“下利便脓血”等。下利证有寒热实虚之别,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异,有时作主证辨,有时作副证辨。本文把下利证分为十个类型作一初步分析。1合病下利葛根汤证(32):本证既有发热恶寒脉浮表证,又有下利里证,系太阳表邪不得外越、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而利,病变重心在表,下利乃表病引起,不为主证,故不须治里,只用葛根汤解肌表之邪、升阳明之气,表解里自和,下利自止,属下者举之,逆流挽舟法也。黄芩汤证(172):本条虽言合病、实以少阳受邪为主,少阳火郁之邪,内迫阳明下趋大肠而自下利,下利为主证,自不同于葛根汤的表证下利,故以黄芩汤清少阳之热,热清利止,表邪自解。成无己认为: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为在半表半里,故与黄芩芍药以和解之。《医方集解》称此方为“万世治痢之祖”。2协热下利葛根芩连汤证(34):本证系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热迫于肠,传导失职而致下利不止、病变重心在胃肠里热、下利特点粘秽而臭,暴注下迫,虽有表证亦较轻微,刘渡舟教授谓其...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少阴病篇”第309条、“厥阴病篇”的第377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的第8条和第9条。以上五条原文,从表面上看,《伤寒论》三条为外感病而设,而《金匮要略方论》两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五条原文,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求同道教正。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气上逆,则食谷而欲呕吐,故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假如辨证不准,将吴茱萸汤误投于胸膈有热,邪热迫胃,饮气上逆的食谷欲  相似文献   

17.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 ,在《伤寒论》中凡三见 ,一见于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1 ]一见于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1 ]一见于厥阴篇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1 ] 自古至今 ,大多注家均随文释义 ,认为吴茱萸汤可统治阳阴、少阴、厥阴之证 ,清·汪昂《汤头歌诀》中更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为“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影响所及 ,现代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吴茱萸汤的“主治”也列为 :“1.胃中虚寒 ,食谷欲…  相似文献   

18.
吴茱萸汤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三见 ,即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则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 378条 :“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二见 ,即“呕而  相似文献   

19.
白本论述了八种病症的症状、病机、预后和治疗方法,如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符合仲景厥阴篇的特征。见表1。 宋版《伤寒论》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五个小字,"厥、利、呕、哕,附",说明《伤寒论》厥阴篇原本就是"厥阴病"之后附有"厥、利、呕、哕”一篇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  相似文献   

20.
厥阴病篇是《伤寒论》中争议最多的一篇,自陆渊雷提出“伤寒厥阴竟是千古疑案”,认为“是杂凑成篇”,作了“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的推论以来,不少医家赞同此说。近人更从版本学角度考据,提出厥阴病篇仅有4条,“厥利呕哕”应单独成篇,并日“对厥阴篇与厥利呕哕篇来说,合之则两伤,分开则两利”。总之历经百年,学术界对《伤寒论》厥阴病篇内容更多仍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