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和小肠间质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胃和小肠间质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收治的105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间质瘤初诊即为晚期者较多,因而根治性切除比例低。结论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部位和病期过晚是胃和小肠间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30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诊断为GIST的病例愈来愈多。GIST最常发生于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明显高于胃间质瘤,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需要临床医师提高对间质瘤的认识水平。本研究回顾分析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分子生物学改变等情况,以期提高临床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12例,回肠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腹痛、腹部肿块、腹部不适、贫血等。术前确诊14例。本组均手术治疗,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小肠部分切除18例,小肠部分切除加肝部分切除2例。术后复发3例,1例腹腔广泛转移,1例局部复发并肝转移,再次行复发灶及肝转移灶切除,1例术后1.2年死亡,1例术后3年,仍存活。 结论: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空回肠肿瘤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容易误诊,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杨裕志  王伦保  朱俊 《腹部外科》2010,23(4):238-239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6月至2009年10月经手术治疗并确诊的13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加用伊马替尼治疗2例。全组随访6个月~12年,复发1例,再手术后目前存活,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2例症状缓解,其余10例均存活至今,无复发。结论小肠间质瘤预后较好,但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应及早行特殊检查或手术探查,以免误诊;伊马替尼对晚期小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来源于Cajal间质干细胞的胃肠道肿瘤,相对少见,我院2003年3月-2010年10月共收治GIST20例,其中胃间质瘤13例,小肠间质瘤5例,直肠间质瘤2例,给予综合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小肠间质瘤是原发于小肠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可行局部切除或楔形切除,切缘距肿瘤边缘应超过5 cm[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3年5月威海市立第二医院收治小肠间质瘤共65例,男32例,女33例;年龄21~79岁,中位年龄33岁。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肠间质瘤。将65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35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相关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至2012年收治的31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以腹部隐痛不适表现者7例,肠梗阻表现者8例,腹部包块表现着3例,消化道出血者11例,2例表现为纳差乏力等全身症状;术前行CT检查20例,11例诊断间质瘤,B超诊断9例,未能作出间质瘤诊断,上消化道造影3例,1例做出间质瘤诊断,内镜检查8例,4例做出间质瘤诊断;术后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按照NIH分级:低风险度9例,中风险度5例,高风险度17例.结果 术后随访,复发10例,复发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3年,中位时间18个月,复发后出现肝转移及网膜转移患者7例.结论 小肠间质瘤起病隐匿,缺乏临床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术后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4年收治的3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病人临床表现中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常见,发生部位最常见为小肠和胃;肿块平均直径10.2cm;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1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病人诊断为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伴肠梗阻治疗护理方法。方法对3例小肠间质瘤伴肠梗阻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后,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小肠间质瘤伴肠梗阻患者,临床上仅仅是肠梗阻症状明显而小肠间质瘤不典型者,因此,护理人员需细心观察病情,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加强术前术后护理管理及出院随访,对提高小肠间质瘤伴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GIST)的手术原则是尽量完整切除病灶(R0)。绝大部分胃间质瘤可以采取局部或楔形切除术。位于贲门周围的间质瘤,如果局部切除可能造成贲门狭窄,可以采取近端胃切除术。胃小弯的间质瘤可以酌情采取远端胃切除术,胃间质瘤病例极少需要采取全胃切除术。发生于胃大弯侧的间质瘤可以酌情采取联合脾、胰尾或横结肠切除。十二指肠间质瘤尽量采取局部切除,小肠间质瘤操作时避免肿瘤破裂,必要时可以采取联合脏器手术。直肠间质瘤原则上应该避免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转移复发GIST在靶向治疗有效的基础上手术干预可能使病人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预后小肠间质瘤病人组织蛋白质质点,寻找判断小肠间质瘤预后的候选蛋白质。方法: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小肠间质瘤组织各5例,经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总蛋白质,运用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结果:比较蛋白质组学共鉴定出蛋白质28个(预后不良组中9个蛋白质表达上调,19个蛋白质下调)。预后不良组小肠间质瘤组织中微管不稳定蛋白(stathmin)、血清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 2,HP-2)和微管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不同预后小肠间质瘤组织的蛋白质谱存在差异,stathmin和HP-2及微管蛋白可能成为判断小肠间质瘤病人预后的3种因子,为今后小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不同侵袭危险程度小肠间质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不同侵袭危险程度的DSA征象.结果 15例患者中1例极低度侵袭危险程度的肿瘤DSA检查示动脉期见引流静脉,边缘清晰,肿瘤染色均匀;4例低度侵袭危险程度的肿瘤DSA检查示供血动脉增粗、边缘清晰,肿瘤染色均匀;4例中度侵袭危险程度的肿瘤DSA检查示动脉增粗紊乱,形态不规则,其中3例肿瘤染色不均匀;6例高度侵袭危险程度的肿瘤DSA检查见肿瘤血管明显增粗紊乱、边缘模糊,肿瘤染色不均匀.结论 小肠间质瘤侵袭危险程度越高,DSA检查示肿瘤血管越不规则、紊乱;而侵袭危险程度越低肿瘤血管越规则、整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原因。方法:对41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回访112例,复发率为66.1%(74/112)。胃食管间质瘤患者复发率高于小肠结肠间质瘤患者(55.1%vs 26.1%),肿瘤直径≥5 cm患者复发率高于直径〈5 cm患者(67.5%vs 8.6%)。结论: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与肿瘤大小和发病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胃和小肠间质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7月间腹腔镜手术治疗33例胃和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包括腹腔镜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情况。结果33例胃和小肠间质瘤均成功地接受了腹腔镜手术治疗,其中8例实施腹腔镜锲型胃局部切除;8例实施腹腔镜经胃腔肿瘤外翻切除术;17例实施腹腔镜辅助下部小肠肠段切除。手术时间(73.1±27.0)min,术中失血(19.8±14.0)ml,手术切口长度(3.3±1.1)cm,术后恢复排气时间(2.2±1.0)d,术后住院天数(8.1±2.0)d。3例患者(9.1%)术后分别出现小肠吻合口和胃腔内渗血,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2-33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和小肠间质瘤是可行、安全的,而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空回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 1993年 10月~ 2 0 0 4年 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 13例空回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结果 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发病至确诊时间 2个月至 7年。剖腹探查确诊 7例 ,腹腔镜腹腔探查确诊 4例 ,术前确诊的仅 2例。随访 2个月至 9年 ,除 1例死于其它疾患外 ,余 12例均健在 ,无空回肠间质瘤复发病例发现。结论 小肠间质瘤预后甚好 ,但本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 ,易致长期延误诊治 ;对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 ,及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避免小肠间质瘤长期延误诊治 ,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呈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占全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2%(1%~3%),年发病率1/10万~2/10万。本文就我院2008—2010年收治的引起消化道症状的小肠间质瘤病例进行总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部肿瘤4例,小肠肿瘤2例,结肠肿瘤2例,直肠肿瘤1例(其中1例患者同时伴有小肠结肠肿瘤,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间质瘤)。局部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2例。免疫组化提示CD117、CD34、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SMA、S-100多为阴性。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检查,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复发的病例应争取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6例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有4例2种肿瘤发生在同一脏器,2例发生于相邻器官.术前检查只有1例发现胃肠间质瘤与消化道癌同时存在,其余5例只发现消化道癌.6例患者中胃肠间质...  相似文献   

19.
十二指肠间质瘤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性肿瘤,占小肠间质瘤的10%~2000,临床报道较少;而十二指肠间质瘤合并主胰管变异的病例则更为罕见,我院收治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合并主胰管变异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16例(59.3%),其中腹痛伴消化道出血者7例;腹痛13例(48.1%),其中上腹部疼痛者6例;以腹部肿块就诊者5例(18.5%)。25例行胃镜检查,确诊为间质瘤2例,发现病变部位22例。2例伴消化道大出血者急诊数字式减法血管造影(DSA)发现病变部位。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2例、交界性13例、恶性2例;良性间质瘤核分裂像和肿瘤直径均显著小于交界性和恶性者(P<0.05)。本组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除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术后20个月腹壁切口复发外,其余20例均无肿瘤转移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