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癌性空洞多见于较大肺内肿块,空洞的X线形态、大小常与其病理类型有关,我科1988年6月10日~1994年6月10日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活检、刷检和(或)支气管肺活检(TBLB)确诊为肺癌2145例,其中X线显示有空洞形成者为48例,占同期确诊肺癌总例数的2.23%。为提高肺癌癌性空洞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我们对其X线表现、纤支镜检查的诊断作用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基层医院也大量开展了晚期肺癌的外科治疗,分析我院45例Ⅲ期以上肺癌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就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53岁。因进食哽噎感1个月于2008年3月26日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其余未见明显异常。院外电子胃镜检查示:门齿下30~35cm食管见1/2周不规则增生,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胃窦小弯见1.2cm×1.0cm不规则增生,表面糜烂。余未见明显异常。病理诊断示:(门齿下30cm)鳞癌、(胃窦)腺癌。胸部CT示:中胸段食管M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常见胸部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原发性肺癌、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 ,并以相应的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 :3 2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4 4%( 2 7/3 2 ) ,癌旁组织为 9 4% ( 3 /3 2 ) ,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肺癌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 ,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阳性率 94 7% ( 18/19)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69 2 % ( 9/13 ) ,P <0 0 5 ;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3 7例食管癌端粒酶阳性率为 86 5 % ( 3 2 /3 7) ,癌旁组织为 18 9% ( 7/3 7) ,正常食管组织未检出端粒酶阳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 ,其阳性表达率 10 0 % ( 2 3 /2 3 )高于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 71 4% ( 10 /14 ) ,P <0 0 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阳性率 10 0 % ( 2 1/2 1)高于非淋巴结转移者 75 % ( 12 /16) ,P <0 0 5。结论 :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肺癌、食管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冷冻治疗对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效果.对97例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进行了冷冻外科治疗.其中Ⅰ期7例,Ⅱ期18例,Ⅲ期66例,Ⅳ期6例,无手术死亡。随访结果为局部复发9例.中位生存期29.2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04%、18.12%、1.13%。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肺癌的冷冻外科治疗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食管良性疾病误诊为食管癌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回顾17例良性疾病误诊为食管癌而行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本组上消化道造影、食管镜、组织学的误诊率分别为88.2%、52.9%及0;前两者各种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结论:坚持以病理为依据是减少误诊食管癌的重要准则;多种检查相结合及必要时复查可减少误诊;提高临床医生自身对辅助检查的诊断及评价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食管结核临床罕见,本文报告了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结核而误诊为食管癌1例,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患者男性,46岁,因进食后胸骨后疼痛伴少许背痛20天来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与胸部X线均未见异常。食管吞钡X线检查:胸中段食管长约45CCI不规则充盈缺损,并见单个大小约3c...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新血管的生成,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VEGF在食管癌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且与食管癌预后明显相关。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肿瘤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肺癌患者外周血内皮抑素检测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防治杂志》2003,10(9):925-927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例1,患者女,38岁,咳嗽半年,痰中带血3个月,胸部CT显示左肺中心型占位,直径5cm,表面短毛刺状,并左上肺不张。1998年6月8日入院,诊断为肺癌。在全麻下行左全肺切除、肺门淋巴结清除。术后病理为肺腺癌混合纤维肉瘤,肺门、隆突下、纵隔淋巴结腺癌转移4/4、3/3、1/4。术后给顺铂 依托泊苷方案化疗4个疗程。术后8个月死于脑转移。  相似文献   

11.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微创小切口在食管癌和肺癌治疗中的价值。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食管癌和肺癌切除术,其中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12例,肺癌肺叶切除8例。均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8min,失血量110mL,住院时间11d,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食管癌和肺癌,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微创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小鼠Lewis肺癌胸腔移植模型与皮下移植模型,比较两种模型生存时间、生活状态以及肿瘤进展情况,寻找适合评价肺癌发展进程的模型。方法:将传代培养的Lewis肺癌细胞(LLC)接种于C57BL/6近交系小鼠的腋后线第6肋间胸腔内和腋后部皮下,建立两组肺癌模型:胸腔组和皮下组。观察两组模型的成瘤率、小鼠的存活时间和生活状态及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情况。结果:小鼠Lewis肺癌胸腔组和皮下组接种成瘤率100%。胸腔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13.5(8~18)d,皮下组中位生存时间45(25~71)d,胸腔组的生存期范围离散程度较皮下组小,P=0.023。胸腔组小鼠在生存过程中可出现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晚期肺癌特征,而皮下组则很少出现上述情况。病程中胸腔组小鼠恶病质状态较皮下组严重,胸腔组小鼠体质量下降、饲料消耗量、游泳试验和常压耐缺氧试验时间均较皮下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鼠Lewis肺癌胸腔移植模型较皮下移植模型更能反映肺癌发展的进程,胸腔移植模型可作为晚期肺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肿瘤防治杂志》2004,11(4):377-377,408
  相似文献   

14.
隐性乳腺癌的全乳腺次连续大切片检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牛昀  范宇 《中华肿瘤杂志》1995,17(4):298-300
用常规病理方法在全乳腺切除标本内检查隐性乳腺癌原发灶的结果常不满意,国外文献报告检出率为45%~75%,国内报告检出率为50%~56%。从1988年4月~1994年2月我们采用全乳腺次连续大切片方法检查了20例女性隐性乳腺癌标本内的原发癌灶,16例(80%)找到乳腺内原发灶,明显提高了检出率。本组检出癌灶最大径(1cm者10例,癌灶体积最小者仅有0.3cm×0.1cm×0.1cm。另外5例(31.25%)还找到了用常规病理检查方法难以发现的隐性多原发灶。我们还分析了应用全乳腺大切片技术仍未找到乳腺内原发灶的可能原因,分析了腋淋巴结转移癌的雌、孕激素受体、单克隆抗体M_4G_3检测结果,进一步推论原发灶就在乳腺内。  相似文献   

15.
肺癌流行病学和早期诊断新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已成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00年美国新发病例达16.94万人,近年来通过采用控制吸烟及大气污染等措施,发达国家的肺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我国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占据首位。原发性肺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临床诊疗技术和先进仪器的使用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就低剂量螺旋CT、荧光支气管镜、CT-PET等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肺类癌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与预后的影响因素,对12例肺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12例惠者中2例伴有类癌综合征,2例术前经纤支镜确诊。术式包括肺叶切除9例,开胸探查1例,全肺切除2例,无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全组5年生存率为72.65%.类癌5年生存率为84.23%,不典型类癌为66.68%。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肺类癌属低度恶性肿瘤;影像学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光镜HE染色常可诊断,但嗜银染色及电镜确定特征性嗜银性神经内分泌颗粒是确诊的可靠标准;治疗应以保守性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尽量保留肺功能为手术原则;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肺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食管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情况,探讨乏力与食管癌的TNM分期和预后等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食管癌拟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依据Chalder乏力评价量表判断患者乏力的程度,将患者分为乏力组和无乏力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等。结果:226例患者中有68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乏力,乏力的发生率为30.1%;乏力与食管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等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乏力与食管癌的TNM分期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4):1095-1097
  相似文献   

19.
食管肉瘤样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食管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S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探讨其可能的组织起源。方法:采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食管SC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SC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肿瘤多呈息肉样或蕈样,表现为癌和梭形细胞肉瘤双相形态特征,癌和肉瘤组织相互之间可见移行过渡。免疫组化,4例SC中的癌成分对上皮性标记物CK和EMA均呈阳性表达,对间叶性标记物Vimentin表达阳性1例;肉瘤成分Vimentin表达阳性3例,弱阳性1例,部分瘤细胞S1100蛋白表达阳性2例,SMA阳性1例;同时对CK或EMA表达阳性各1例。结论:食管SC是一种不同于食管其他型癌的少见的恶性肿瘤,肉瘤样癌细胞的双重形态表象可能是癌细胞多向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18例隐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8例隐性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提出对可疑病灶应做连续切片观察,镜下仔细区别病变部位的真假乳头及是否存在沙粒体,以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