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评估透视触发和并行采集技术用于肾动脉高分辨力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的可行性和对肾动脉的显影诊断效果。方法:90例临床诊断或怀疑肾动脉或腹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高分辨力肾动脉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使用透视触发软件启动肾动脉3D CE MRA扫描,扫描采用K空间中心填充法和加速因子为2的并行采集技术。分析图象质量和病变显示情况,并与其它检查结果对照。结果:肾动脉3D CE MRA显示了90例患者共810支动脉段(100%显示率),平均显示等级为3.88。3D CE MRA显示8例11支副肾动脉,显示等级均为4.0。肾动脉段级分支的显示率为73%(66/90例)。所有病例在动脉显示区静脉均未显影或显影很淡,平均等级为0.20。3D CE MRA发现639支动脉段正常;66支动脉段管壁不规则;55支动脉段轻度狭窄;37支动脉段严重狭窄;2支动脉段闭塞;11支动脉段动脉瘤形成。其中96支肾动脉存在狭窄,11支副肾动脉均正常。共有43例病例,肾动脉3D CE MRA与其它血管成像技术作了比较,3D CE MRA的检查结果与之完全符合。结论:透视触发并行采集肾动脉高分辨力3D CE MRA简单可行,成像时间短,空间分辨力高,能清楚显示肾动脉且无静脉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3.0T MR高分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连续随机对24例疑肾动脉狭窄患者行DCE-MRA和DSA检查,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采用透视触发(BOLUS-TRICK)和敏感度编码扫描技术(sensitivity encoding,SENSE),后处理使用"肥皂泡"(Soap-Bubble)曲面重组技术,定量分析肾动脉长度、直径、狭窄程度、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分5级计算DCE-MRA对肾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用直线回归与相关法评价总体CE-MRA与DS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和狭窄分级方面的一致性.结果24例患者共检出肾动脉48支,左、右侧肾动脉长度分别是(37.5±8.2)mm、(49.6±9.7)mm;直径为(4.4±0.6)mm、(4.1±0.6)mm.与DSA结果对照,DCE-MRA诊断肾动脉狭窄程度在50%~75%之间、≥75%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1.7%、88.9%、73.3%、96.9%、89.6%;90%、100%、100%、97.4%、98.0%.3D DCE-MRA与DS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和狭窄分级方面关系密切,r=0.985(P<0.01),回归方程Y∧=0.972 2.281X.结论3.0T MR高分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一种扫描时间短、空间、时间分辨率极高的肾动脉成像技术,结合"肥皂泡"软件重建和分析,对肾动脉狭窄部位、程度作出可靠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肾动脉血管成像技术,以便更清晰地显示肾动脉。方法 采用Fast TOF SPGR序列,检查患者8例,为精确造影剂团通过肾动脉水平时间每个患者均行测试。结果 显示双肾动脉狭窄3例;右肾动脉狭窄2例,其中1例为右肾两支肾动脉供血,位置较低的一支狭窄;左肾动脉狭窄2例;1例正常。8例图像均显示清晰。结论 造影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价大血管疾病的方法,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狭窄性病变,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4.
李丹  林江  钱晟  陈财忠  王建华 《放射学实践》2007,22(12):1329-1331
目的:评价高分辨力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 CE MRA)诊断肾动脉纤维肌层发育不良(FMD)的价值.方法:5例经临床和DSA造影确诊的肾动脉FMD患者行肾动脉高分辨力3D CE MRA检查,扫描同时使用透视触发和并行采集技术.分析所有患者的肾动脉和FMD显示情况,并与DSA对照.结果:肾动脉3D CE MRA清楚显示5例患者10支肾动脉主干及其近端段级分支,且静脉均未显影或显影很淡.5例FMD均为单侧肾动脉受累,2例表现为肾动脉主干和近端段级分支串珠状改变,3例表现为肾动脉中段局限性狭窄.3D CE MRA显示结果与DSA一致.结论:高分辨力肾动脉3D CE MRA能较好检出肾动脉主干和近端分支的FMD.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较,探讨流入翻转恢复序列磁共振血管成像(IFIR-MRA)技术对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超声怀疑血管狭窄的32例肾移植术患者行DSA检查和流入翻转恢复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获取移植肾动脉血管的解剖图像;由2位放射医师对磁共振血管的图像进行技术评分,以DSA为金标准,并将IFIR的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2例肾移植患者行磁共振IFIR序列扫描,图像质量评分为优秀占88%(28/32),中等的占3%(1/32),一般的占3%(1/32),差的6%(2/32)。经DSA证实移植肾动脉狭窄的30例(2例患者磁共振检查配合欠佳图像较差无法进行临床评价)中:轻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6例;但IFIR序列扫描有1例轻度狭窄被过高评估为中度,有1例中度狭窄被过高评估为重度。两种成像方法相比较磁共振有时会过高估计狭窄程度,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评估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方面与DS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 IFIR成像技术无创伤、没有电离辐射,无需使用对比剂,可以为临床怀疑移植肾动脉血管狭窄的患者做出可靠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透视触发血管成像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三维快速梯度回波技术(Flash 3D)序列透视触发血管成像,通过调节扫描参数、薄层、高像素,并减少造影剂量等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脑内静脉系统病变的患者进行对比增强静脉成像,并评价所获影像中血管主干及分支解剖显示情况。结果50例临床怀疑脑内静脉系统病变患者均成功完成了透视触发Flash 3D序列扫描血管成像,均能满意地显示血管影像,12例未见异常,脑静脉血栓4例,静脉型血管瘤19例,动脉静脉畸形6例,血液病浸润2例,肿瘤压迫及侵犯7例。结论Flash 3D对比增强血管成像能清楚地显示脑部静脉系统及其与病变的关系,为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透视触发和并行采集技术用于高分辨率三维增强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CEMRA)的可行性。方法80个临床诊断或怀疑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接受3DCEMRA检查。使用透视触发软件触发启动颈动脉3DCEMRA扫描,同时采用K空间椭圆形中心填充法和加速因子为2的并行采集技术。对显示的各段动脉和有无静脉早期显影做分析。动脉狭窄分成动脉管壁不规则、轻度狭窄、严重狭窄和闭塞。颈动脉3DCEMRA的显示结果与其他检查结果做了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触发和完成颈动脉3DCEMRA检查。3DCEMRA显示了80例病人总共800支动脉段(100%显示率),所有病例在动脉显示区域内静脉均未显影或显影很淡,对诊断不构成影响。结果显示有680段动脉正常、41段动脉管壁不规则、24段动脉轻度狭窄、51段严重狭窄和4段闭塞。另外10段颈动脉狭窄处溃疡形成,12例患者除见颈动脉狭窄以外,还发现合并椎动脉和/或锁骨下动脉狭窄。36例病例,与其他血管成像技术作了比较,3DCEMRA的检查结果与之完全符合,未出现高估或低估血管狭窄程度。结论透视触发并行采集高分辨率3DCEMRA简单可行,成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楚显示颈动脉,它将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aortic d issection,AD)是主动脉最常见的急诊性疾病,多由高血压或血流动力学变化促发,内膜撕裂,血液破入中膜,将主动脉壁沿长轴分为双层并形成壁间血肿[1]。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 I)这一新的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为进一步提高成像质量和临床应用价值,现将21例主动脉夹层病变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 CE MRA)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03—2005-06行3D CE MRA 38例,其中主动脉夹层2 1例(5 5.3%),胸、腹主动脉瘤6例(15.8%),肾动脉狭窄4例(10.5%),主动脉粥样硬化2例(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减影后血管成像在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患者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为蒙片进行减影,最后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处理,评价图像质量及病变的影像表现,其中8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血管重建后总体可评价率为91·5%,共发现病变血管28支,其中轻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6支,重度狭窄8支,闭塞4支。8例DSA检查结果与DS-CTA一致。结论:16排螺旋CT减影后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重建图像,在诊断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透视跟踪技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61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做下肢3 D CE-MRA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对其成像表现及均值曲线(mean curve)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当靶血管感兴趣区(腹主动脉腹腔干水平)对比剂信号强度mean值上升到40~60范围内开始触发扫描,也就是感兴趣区有造影剂显影第4~6s触发扫描能准确地观察3段(下腹及盆腔、大腿、小腿)动脉血管,3段血管充盈饱满并且静脉干扰少。结论透视跟踪技术3 DCE-MRA能较好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具有操作简便、快捷、节省造影剂用量等优点,而触发扫描时间点的正确选择更有利于动脉病变的检出,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脑血管3D-CE-MRA检查46例,对其显示脑血管能力、病变的敏感性与真实性进行分析,并与3D-TOF-MRA比较.结果:3D-CE-MRA显示全脑动脉及细小分支和静脉系统.本组动脉瘤15例(17个),3D-TOF-MRA显示13个,3D-CE-MRA全部显示.脑动脉狭窄17例,3D-TOF-MRA表现动脉中断和闭塞,3D-CE-MRA表现出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6例,3D-CE-MRA显示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和引流静脉.脑肿瘤8例,3D-CE-MRA能显示肿瘤组织动态增强状态.结论:3D-CE-MRA诊断脑血管病变敏感率、准确率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使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后处理使用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技术重建,分析其发育变异、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等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65例130条颈动脉中,34条无异常,颈内动脉瘤8条,粥样斑块并狭窄88条。88条狭窄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9条(67.0%),中度狭窄22条(25.0%),重度狭窄5条(5.7%),闭塞2(2.3%)条;130条椎动脉中,正常52条,先天性变异27条,粥样斑块并狭窄46条,椎动脉受增生骨质压迫5条。51条狭窄的椎动脉中,轻度狭窄40条(78.4%),中度狭窄8条(15.7%),重度狭窄3条(5.9%)。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可同时完成颈动脉与椎动脉血管成像,准确显示血管病变的类型、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o evaluate step-table 3D contrast-enhanced (CE) MRA with bolus chasing for the detection and grading of stenose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MATERIAL AND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ere studied by step-table bolus-chasing 3D-CE-MRA and i.a. DSA within 24 h. After determination of the individual circulation time, CE-MRA was performed during power injection of 40 ml of Gd-DTPA. To cover the whole range between the renal arteries and the feet with three slab locations, the scanner table was manually advanced twice for 350 mm. Total imaging time was 1 min 23 s. The degree of stenosis and image quality of the images were evaluated by 2 observers. In addition, a treatment plan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3D-CE-MRA and DSA investigations. RESULTS: In 44 of 50 patients (88%), the visualization of the arterial tree from the renal arteries to the foot was possible. Forty-six of 50 patients (92%) had good or very good image quality. In the calf, 3D-CE-MRA was superior to DSA in 6 patients. For the detection of stenosis >50%, sensitivity was 99.5%, specificity 98.8%,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95.6% and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99.8%. Cohen's kappa for 3D-CE-MRA vs. DSA was 0.926; for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it was 0.96. CONCLUSION: Bolus-chasing 3D-CE-MRA with manual table movement is a simple, robust and easy to perform technique which provides high quality angiogram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system and is comparable to, i.a., DSA for the diagnosis of PVD.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变异肾动脉的特点及其与主肾动脉和对应肾脏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518例疑有肾血管性高血压或肾脏病变患者的64层螺旋CT血管影像资料,其中210例患者存在肾动脉变异(40.5%),主要观察变异肾动脉的特点及其与同侧主肾动脉的位置关系、双侧主肾动脉管径及肾脏结构形态的对比。结果:单侧肾动脉变异141例,占67.1%,双侧肾动脉变异69例,占32.9%;肾脏形态结构、位置异常178例,正常32例;变异侧主肾动脉管径小于无变异侧主肾动脉管径112例,占79.4%(112/141);195支变异肾动脉开口于腹主动脉,其与同侧主肾动脉距离范围为0~112mm,其中0~20mm共130支,占66.7%;高于同侧主肾动脉72支,占36.9%,低于同侧主肾动脉118支,占60.5%,与主肾动脉等高5支,占2.6%;入肾上极130支,入肾门113支,入肾下极100支;开口于腹主动脉的变异肾动脉起源于T12~L5椎体段范围,其中L1上缘至L2椎体下缘范围149支,占76.4%(149/195)。结论:64层螺旋CTA可直观、准确地显示变异肾动脉的起源、数目及其与相应主肾动脉、肾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赟  李玉华  薛建平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087-1089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26例疑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双源CT头颈部血管造影,应用MIP、VR及双能量(DE)去骨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其中32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结果:126例均获得高质量图像,除11例阴性及15例正常变异之外,发现血管异常100例(动脉狭窄71例,动脉闭塞17例,动脉瘤9例,Sturge-Weber综合症2例,左颈内动脉缺如、发育性静脉异常、大动脉炎及Moyamoya病各1例)。检查结果与DSA基本一致。所有病例均可清晰显示脑血管主干及其Ⅰ~Ⅱ级分支,其中119例可显示大脑中动脉Ⅳ~Ⅴ级分支。结论:DSCT头颈部血管造影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隐匿性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隐匿性糖尿病肾病72例(观察组)、临床蛋白尿组63例、肾衰组47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与正常对照组30例对比双肾主动脉、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及双肾大小。结果:观察组、临床蛋白尿组及肾衰组的肾主动脉、叶间动脉的阻力指数均较对照组有较大差异(P<0.05,P<0.01),观察组的肾主动脉及叶间动脉的舒张期流速明显降低(P<0.01),临床蛋白尿组的肾主动脉舒张期流速、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及舒张期流速均降低(P<0.01),肾衰组的肾主动脉、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及舒张期流速均降低(P<0.01);观察组、临床蛋白尿组双肾大小较对照组测值略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衰组与各组之间比较均有较大差异(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肾血管血流参数的变化对早期诊断隐匿性糖尿病肾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28层4D CT全肝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HCC)灌注中的参数特征及其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组、4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行128层4D CT灌注扫描,获得灌注参数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根据各灌注图像及相关参数评价正常组织与恶性肿瘤、高分化HCC与低分化HCC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同时获得270mm扫描覆盖范围内动态4D CTA图像,动态观察对比剂流入及流出情况,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增粗、僵直、门静脉癌栓等。结果:①HCC患者ALP、HAPI、BF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VP明显降低(P<0.01)。②高分化HCC患者灌注参数ALP、HAPI低于低分化HCC,PVP明显升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注参数从一方面反映了肿瘤的恶性程度。③40例HCC中,4D CTA显示肿瘤供血动脉25例,13例供血动脉增粗、僵直,门静脉癌栓15例。结论:128层4D 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注射对比剂,获得全肝灌注信息及动态的4DCTA,肝灌注模式成像克服了以往灌注成像的不足,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优势。此技术能很好地反映HCC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HCC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胡海菁  黄飚  李春芳   《放射学实践》2012,27(7):775-778
目的:通过对卵巢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MSCT研究,探讨卵巢血管对卵巢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8例56个卵巢肿瘤,单发40例,多发8例,其中囊性为主肿瘤9例9个,囊实混合性23例24个,实性为主的16例23个。采用MSCTA重组卵巢血管,通过子宫动脉卵巢支和/或卵巢动脉及卵巢静脉丛的显示,明确肿瘤起源,并通过观察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数量、形态、起止、走行和分布等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A显示卵巢肿瘤的供血动脉43例,敏感度为89.6%(43/48),其中显示单侧子宫动脉卵巢支35支、双侧6对,单侧卵巢动脉10支、双侧3对,肠系膜上动脉分支1支,根据供血动脉判断卵巢来源肿瘤的符合率为97.7%(42/43)。CTA显示引流卵巢静脉丛45例,敏感度为93.8%(45/48),根据卵巢静脉丛显示并进入肿块来定位诊断卵巢肿瘤的符合率为97.8%(44/45)。术前根据重组血管特点定性诊断卵巢良性肿瘤20例22处、恶性肿瘤28例34处,诊断符合率达87.5%。结论:通过对卵巢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丛的MSCT研究,能明显提高卵巢肿瘤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收集300例因怀疑冠心病(CHD)而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的病例的资料,由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前降支MB。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MPR、CPR、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结果:在300例受检对象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74例(24.7%,74/300)。MB组与非MB组前降支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6.5%与31.3%,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4.1%与45.1%,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8.4%与44.6%,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别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40;P=0.18;P=0.97)。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对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一次CT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A检查,鉴别上述高危胸痛,探讨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6月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46人。应用两种方法行行一次性胸痛三联检查。结果:46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42例,肺动脉栓塞5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