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2年11月间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5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6例.未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79例。结果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46例GIST患者术前诊断率仅为2.2%(1/46),按NIH术后危险度分级,极低危患者36例(78-3%),低危患者9例(19.6%),高危患者1例(2.2%)。与未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的GIST患者相比,合并者多见于老年患者(P=0.001),多发生于胃(P=0.000),肿瘤直径更小(P=0.000),核分裂像更少(P=0.000),危险度更低(P=0.000)。46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36.1%,显著低于未合并者的82.2%(P=0.000)。结论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GIST大多为低危或极低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合并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故对其治疗主要针对合并的恶性肿瘤,同时在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可考虑一并切除GIST。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肿瘤细胞可能源于前体细胞如Cajal间质细胞。一般来讲KIT及PDGFRA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增殖分化失控,最终形成肿瘤,与疾病的复发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近年来,GIST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本院每年收治GIST病人达50~80例,且GIST的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国内GIST细胞系的建立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取GIST病人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标本行原代培养,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胃肠间质瘤切除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GIST可发生于胃肠道各个部位,占整个胃肠道肿瘤发病率的1%~3%,其在胃肠道各个部位的发病率依次为胃60%-70%、小肠20%~25%、结直肠5%-10%^[2]。  相似文献   

5.
小肠肿瘤约占全胃肠道肿瘤的1.5%.其中半数为恶性,约占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更为少见。我院自1986年6月至2002年9月间共收治本病例34例,占同期住院治疗的胃肠道肿瘤的0.8%。本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19~82岁.中位年龄49.7岁,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OG.1在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其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GIST及40例正常胃肠道组织中DOG-1及CD117的表达情况。结果80例GIST组织中有76例(95.0%)表达DOG.1,67例(83.8%)表达CD1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0例正常胃肠道组织中,均未见CD117及DOG.1阳性表达。梭形细胞型GIST中,DOG.1与CD117阳性表达率均为96.0%(49/51):上皮样细胞型GIST两者表达率分别为94.1%(16/17)和52.9%(9/17);混合细胞型GIST分别为91.7%(11/12)和75.0%(9/12)。DOG.I的阳性表达与GIST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病理学分级均无关(均P〉0.05)。结论DOG.1在GIST组织中高表达。特别是在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型中存在高表达,在正常胃肠道组织中不表达,有望作为诊断GIST的一种新型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来源于卡哈尔(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且KIT蛋白产物(CD117)染色阳性的少见非上皮性肿瘤。由于它不论在组织发生和形态学.还是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上都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目前GIST的临床生物学行为特点和外科治疗尚有许多不明之处。笔对近10年来外科诊治的GIST患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小肠肿瘤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小肠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0.2%,占消化道肿瘤的4%,占胃肠道肿瘤的3%~6%,男女比率为(1~3):1,良恶性肿瘤比为1:(2.6~4.6)。以往数据表明空、回肠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最多,近年的研究表明约75%的平滑肌瘤均应归入到胃肠间质瘤(GIST)中,故目前小肠良性肿瘤的常见程度依次为脂肪瘤、腺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等,恶性肿瘤的常见程度依次为胃肠道间质瘤、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腺癌、内癌等。  相似文献   

9.
胆系恶性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胆系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意义。40例胆囊癌EGPR阳性17例(42.5%),42例胆管癌EGFR阳性18例(42.8%);分化差、组织学分级Ⅲ级、癌细胞浸润深度+++级及发生器官外转移的胆系恶性肿瘤EGFR阳性率较明显高于分化好、组织学分级Ⅰ级、癌细胞浸润深度十级及未发生器官外转移的胆系恶性肿瘤,此外,本文着重探讨了检测胆系癌组织中EGFR的生物学意义。//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组织学上该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组成,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在遗传学上由于GIST存在频发的c—kit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CD117在免疫表型上的过度表达;在临床上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有10%-30%的病例表现为不良的生物学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结肠癌合并直肠间质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消化道的间叶细胞肿瘤,直肠间质瘤更少见。同时发生结肠癌和直肠间质瘤的病例甚为罕见,我们于2005年9月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 θ(protein kinase C θ,PKC θ)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作为GIST鉴别诊断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1例GIST肿瘤组织及51例配对瘤旁间质组织和70例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组织中PKC θ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本组GIST肿瘤组织中PKC θ的阳性表达率为91.7%,其中包括8例CD117阴性GIST,而51例GIST瘤旁间质组织及26例平滑肌肿瘤中均无PKC θ表达,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PKC θ阳性表达率为18.2%.PKC θ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细胞形态、恶性风险程度分级无关.结论 PKC θ可能作为GIST,尤其是CD117阴性的GIST鉴别诊断的辅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小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所占比例不足1%,发病率约2/10万。但它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2位。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Mazur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GIST这个概念,将它与其他的间叶肿瘤以示区分。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恶性程度都并不十分的明确,给诊治带来了很多不便。GIST的正确诊断通常是在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讨论后才会获得。近十余年来,由于各种诊断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对于临床上发现的消化道来源的实体肿瘤,如怀疑GIST,一般可以通过CT、MRI等影象学检查证实实体性肿瘤;结合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细胞成分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CD117阳性或CD34阳性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60%)。胃以外的常见部位包括小肠(30%)和结肠/直肠以及食管,后两者各占5%。手术尽量争取R0切除。但单纯手术切除疗效有限,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外科医生的观点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为胃肠道软组织肿瘤的一种特殊亚型。国外报道。GIST发病率约(1—2)/10万人。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0.1%-3%;发病中位年龄在55—65岁之间,40岁以前发病很少。儿童更为罕见;男性较多或男女比相当。最常发生于胃(60%-7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磷酸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PDGFR—α)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GIST(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提高GIST和E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CD117阳性和13例CD117阴性的GIST和EGIST间质瘤组织中P—PDGFR-α的表达,并且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41例GISTC—kiI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PDGFR-α外显子12、18突变。结果P—PDGFR-α在CD117阴性的GIST表达(69.2%)显著高于在CD117阳性的GIST表达(7.1%)(P〈0.05);P—PDGFR-α在上皮型GIST的表达(27.3%)和混合型GIST的表达(63.3%)均显著高于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9%)(P〈0.05);CD117在梭型细胞型GIST的表达(53.6%)明显高于在上皮型GIST(7.1%)和混合型GIST(39.3%)的表达(P〈0.05)。在28例CD117阳性GIST中,19例有c—kit基因的突变,其中15例在外显子11有突变,4例在外显子13有突变,13例CD117阴性GIST中无C—kit基因突变:11例PDGFR-α阳性的GIST中4例有PDGFR-α基因的突变.均发生在外显子18。结论P—PDGFR-α为CD117阴性GIST的病理诊断、病理分型和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PDGFR-α基因突变后引起产物蛋白的磷酸化可能是CD117阴性的GIST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软组织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命名了GIST,并给予了具体的描述。尽管对于GIST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直到1998年才发现GIST是来源于胃肠道的ICC(interstitial Cajal cell)细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5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52例GIST患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4种抗体(C-kj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GIST主要发生于胃(42.3%,22/52)和小肠(36.5%,19/52),结直肠较少(21.2%,11/52);良性18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30例。淋巴结转移率3.6%(1/26),C-kit阳性表达率92.3%(48/52),CD34阳性表达率86.5%(45/52)。肿瘤切除率1OO%。结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kjt(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GIST的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分子病理学表现。基于大量临床资料,Miettinen等根据肿瘤核分裂相、直径以及肿瘤部位,制订了GIST复发风险的评估标准(表1)。伊马替尼问世之前,GIST术后5年内复发率高达90%,对放化疗极不敏感,常规化疗方案对进展期GIST基本无效,中位生存期不超过2年。  相似文献   

20.
努力提高胃肠道肿瘤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肿瘤在胃肠道外科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肠癌近年来又有显著增多的趋势,更因为外科手术是胃肠道恶性肿瘤唯一可望治愈的治疗方法。多年来,胃肠道癌的疗效虽有很大提高,但作为常见肿瘤,对人们健康的危害还甚大。我国每年死于胃肠癌者逾20万人(92年资料)。近年随着大肠癌的增多,此数字更有上升的趋势,约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数的28%。由此可见外科治疗在控制恶性肿瘤中的重要地位.今就如何提高胃肠道癌外科治疗的疗效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谈些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