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病防危”,把糖尿病及并发症杜绝在萌芽状态,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方法研究近十年文献,总结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病因病机及危害,阐明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和降低患病率的作用。结果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和降低患病率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未病的涵义,既包括平人,也包括亚健康者,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不论是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还是现代的“亚健康”的干预理念,既是积极主动的预防医学观,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这些思想对于养生保健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0例经头颅CT、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用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颅外段血管,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10例脑梗死患者中81例(73.64%)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降低高血脂、高血糖等相关的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前期是2型糖尿病发生必定会经历的一个时期,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将"治未病"思想引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中,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对处于不同状态的人群进行干预,积极发挥其作用,对于防治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体质在经间期出血防治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归纳法总结经间期出血患者的常见体质偏颇类型,使用演绎法分别阐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护中纠正各型体质偏颇的具体方法。[结果]经间期出血患者常见体质为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瘀血质,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可以通过药物、饮食、情志、锻炼等方法滋补肾阴、补气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调整体质偏颇。[结论]运用"治未病"思想纠正经间期出血患者体质偏颇,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颈动脉CTA对颈动脉病变进行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对32例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DM组),35例非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NDM组)行颈动脉CTA成像及工作站后处理,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DM组颈动脉中发现斑块56支血管轻度狭窄39支,中度13支,重度5支,稳定斑块35处,不稳定斑块42处;NDM组发现斑块48支血管,轻度狭窄44支,稳定斑块40处,不稳定斑块23处,中度4支。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2型糖尿病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思想,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其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肥胖高血压是一个涉及多种病理机制的疾病,它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通过其独特的养生理念、辨证论治、针灸等方法,同时结合西药治疗,防病抗病相结合,可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肥胖高血压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发展。通过贯彻“治未病”思想,走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高血压之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普及,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例越来越多,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软化斑的脱落是导致脑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早期干预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我们应用通心络联合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52例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并与对照组50例比较,观察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共有125例患者入选。有40例患者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有16例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患者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的平均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水平(P<0.01)。并且随着平均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临床显示颈动脉可作为全身大动脉病变的观察窗口,研究表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增加者,预示着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1].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密切相关[2],高血压(EH)和糖尿病是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重要组成因素,可导致包括颈动脉在内的大血管损害,虽然有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IR)对高血压合并大血管病变中作用不明显[3].但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胰岛素抵抗(IR)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报道尚少.本文研究在于比较EH、2型糖尿病(2DM)、EH 2DM患者颈动脉的IMT、斑块情况,探讨IR对EH、2DM、EH 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测,从中找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形成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测脑梗死发生的目的.方法 对6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测,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分型标准分型,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围及程度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本组60例患者,17例颈动脉超声检测为内膜光滑,未见任何粥样硬化斑变;43例病变组受检血管172条,检出病变血管89条(51.74%),粥样斑块131块.其中仅60岁以上者病变血管67条,占总病变血管的75.28%;斑块106块,占总数的80.92%.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可重复的常规检查项目,它不仅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而且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差异,对糖尿病并发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常规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评估,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并发症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两侧颈总动脉主干、分叉处、颈内动脉IMT值与斑块发生率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足为发生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评估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内膜和粥样硬化斑块等,同时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糖尿病并发症发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思想核心是预防疾病,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纳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策略中,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早期干预,早期防治糖尿病前期阶段,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理论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在预防及治疗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以及明显优势。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将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以及发病率。“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具体体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提前干预以防止高血压病的进展即有病早治;进行合理治疗以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即既病防变;进行综合调理以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即瘥后防复。探究运用耳穴压籽、穴位针刺及贴敷、太极拳及中药内服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强调将高血压病防治的阵线前移,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优势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在月经过少中的应用,为防治月经过少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探讨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梳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分阶段讨论月经过少的防治,探讨其疗效及优势所在。[结果]月经过少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肾虚、肝郁、血瘀、血虚、痰湿为多见,现代医学认为宫腔操作、经产时期受寒或进食生冷、情志因素、口服药物、过度节食、睡眠质量差等是其主要的后天发病因素。以"治未病"思想贯穿诊疗全程,运用药物及养生调摄等方法共同干预,可预防和减少月经过少的发生,达到摄生保健、防病养疾的目的,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以"治未病"思想为切入点防治月经过少,可望降低月经过少的发病率,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糖尿病高危足是糖尿病足的早期阶段,也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高危因素。通过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阐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高危足防治中的临床意义,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的独特优势,探讨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糖尿病高危足中的临床应用,为中医“治未病”思想进一步创新和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对“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中医传统防治观点可总结为:未病先防,调摄固本;既病防变,治在证先;已愈防复,重视调理.并以此浅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增生在中老年男性人群中常见、多发,因其起病缓、病程长且易复发的特点,临床疗效往往不甚满意,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故早期的防治对前列腺增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前列腺增生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病是指不具有诊断某种疾病的特征性症状及诊断标准的病前状态,即“无典型症状,有客观证侯”。“不治已病,治未病”则指在发现异常表现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逆转其发展方向,恢复其正常状态。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潜伏阶段,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糖尿病的其未病状态是指搪尿病前期,主要表现为糖耐量低减或空腹血糖受损。古代治未病尚包括“既病防变”,现代医疗对象的主体是已病人群,缺少大规模的未病医疗。本文就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论述,目的在于强调在糖尿病前期运用中医理论,借助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测手段,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早期干预早期防治,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以来发病率有上涨的趋势,中医"治未病"以"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对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三级预防对其进行分阶段防治,将中医特色融入其中,对于降低发病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