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乳腺增生病是一种常见的乳房疾病,临床虽采取多种药物治疗,疗效不甚理想。我们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自拟“柴郁散结汤”应用于临床,自1994年6月至1996年5月治疗30例,并按随机分组法,设28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治疗组30例,年龄18~45岁;未婚6例,已婚24例,单侧乳房患病12例,双侧乳房患病18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对照组28例,年龄17~46岁;未婚5例,已婚23例;单侧乳房患病13例,双侧乳房患病15例;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8年。两组患  相似文献   

2.
和肝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6月至2000年6月,笔者以自拟和肝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与天冬素片组36例对照,疗效显著,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癖”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B超探查肿块大小、个数,并经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证实,且除外乳腺其他良性病变和乳腺癌。74例患者都有经前乳胀、抽痛加重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年龄21~52岁,平均36.3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9年;乳房单侧患病25例(其中单个肿块9例,2~5个肿块16例),双侧患病13例(其中两乳各1个肿块8例,3~8个肿块5例)。对照组36例:年龄20~51岁,平均35.50岁;病程最短2.5个月,最长8年;乳房单侧患病24例(其中单个肿块10例,2~5个肿块14例),双侧患病12例(其中两乳各1个肿块8例,3~8个肿块4例)。两组病例数、年龄、病程、肿块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 1 997年 2月至 1 998年 4月接诊儿童乳腺增生患者 2 4例 ,经用中药逍遥丸治疗均获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2 4例中男性 6例 ,占 2 5.0 % ,女性 1 8例 ,占75.0 %。年龄最小 6岁 ,最大 1 1岁 ,多数年龄在 8~ 1 0岁。男女儿童均表现为双侧或单侧乳腺肿痛 ,以乳头为中心形成环形肿胀 ,范围为 4~ 5cm大小 ,所有病例局部均有压痛 ,但表面无发红 ,个别病例在肿胀皮肤上有色素沉着。其中双侧乳腺肿胀 1 6例 ,占 66.6% ,单侧乳腺肿胀 8例 ,占 33.3%。病程长短不一 ,最长为 1月余。多数病例为偶然发现。全部病例进行了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 ,…  相似文献   

4.
1.1 治疗组32例,其中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12年,平均3年。双侧乳腺增生30例,单侧1例,合并纤维腺瘤1例。  相似文献   

5.
乳腺小叶增生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与女性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 ,多在卵巢功能低下、黄体酮分泌减少、雌激素分泌相对增多时发生。1 临床资料本组 148例 ,为我院 1989— 2 0 0 0年诊治的患有乳腺小叶增生 (均经过乳腺X线片证实 )患者。年龄最大 48岁 ,最小2 1岁 (未婚 ) ,平均 34 .5岁。 <30岁 32例 ,占 2 0 .6 0 %,30~岁 91例 ,占 6 2 .85 %,>40岁 2 5例 ,占 16 .89%。本组 148例中单侧乳房发病 39例 ,占 2 6 .48%。其余为双侧乳房发病 ,占 73.5 2 %。病程 4个月~ 9年 ,其中 >1年者占 90 %。1.2 方法 主穴为乳根、膻中、肩井、丰隆。用平…  相似文献   

6.
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1]。笔者运用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女性,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10例,年龄22~30岁21例,31~40岁69例,41~50岁18例,51岁以上2例;病程1年以下者34例,1~5年者58例,5年以上者18例;双侧乳房肿块者85例,单侧乳房肿块者25例。对照组30例,年龄22~30岁6例,31~40岁19例,41~50岁5例;病程1年以下者9例,1~5年者15例,5年以上者6例;双侧乳房肿块者21例,单侧乳房肿块者9例。所有病例均经DW9100医用红外线及近红外线…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妇女常见病。其病缠绵,难以治疗,已严重危害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因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起到标本同治,效果显著的功效,深受群众欢迎,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女患46例,年龄21~49岁,平均3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乳房单侧发病19例,双侧发病27例。2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乳腺增生症6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症是中、青年妇女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约为 10 .15 % [1 ] ,临床上最常见的有纤维囊性增生、乳腺腺病、乳腺上皮增生、乳腺小叶增生等 ,本文就我院门诊 1992年 10月至 2 0 0 2年 4月已确诊 (病理诊断 )为乳腺增生症的 6 75例病例进行总结 ,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 75例乳腺增生病例年龄 14~ 76岁 ,平均36 .17岁 ,病程最短为 2 0天 ,最长为 4 6年。各年龄组情况见表 1。表 1 乳腺增生症年龄分布年龄组 2 5岁以下 2 5~ 5 0岁 5 0岁以上例数 16 7 4 4 36 5所占比例 2 4 .74 % 6 5 .6 3% 9.6 3…  相似文献   

9.
198 6年 9月~ 2 0 0 1年 12月 ,笔者以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乳腺增生症患者 10 2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2 0例均为门诊女性患者 ,年龄 2 2岁~ 5 6岁 ,平均2 9 8岁 ;病程最长 8年 ,最短 3个月 ,平均 32 5个月 ;单侧或双侧乳房可触及肿块 ,常伴疼痛 ,且多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有关 ,并经乳房x线钼靶片、红外热像仪、彩超或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疾患。2 治疗方法当归芍药散加味药物组成 :当归 15g ,白芍 12 g ,白术 9g ,茯苓 12 g ,夏枯草 15g ,浙贝母 12 g ,生牡蛎 2 4 g ,鹿角霜 12 g ,元胡 9…  相似文献   

10.
陈正环 《安徽医学》1992,13(5):38-39
<正> 乳腺增生症又谓乳腺小叶增生、囊性乳腺病,或良性乳腺结构不良等。我院自1983~1991年诊治乳腺增生症171例,现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年龄:16~53岁,其中21~40岁为110例,占患病人数的64.3%。本组有乳房胀痛144例,乳头溢液15例,其中溢液为棕黄色12例、血性3例,溢液多与经期变化有关。病变在双侧乳房的136例,单侧35例,共有307个肿块,肿块的部位、大小、形状见表: 本组98例,共106个肿块做了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79个肿块报告为乳房纤维腺病,镜下可见少量分化良好的腺上皮细胞,胞浆少,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 2 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6月期间就医的 78例门诊乳腺炎症性病人采用中药乳炎平进行治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78例中男 1例 (浆细胞性乳腺炎 ) ,女 77例 ;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 5 2岁 ,平均年龄 2 9.6岁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6个月 ,平均 8.6天 ;单侧发病 ,左乳 44例 (5 6 .4% ) ,右乳 2 7例 (3 4 .6 % ) ,双侧发病 7例 (9% ) ;哺乳期以急性乳腺炎为主者45例 ,非哺乳期以浆细胞性乳腺炎为主 3 3例 ;乳房疼痛者 76例 ,皮肤红肿 6 8例 ,乳房肿块 6 7例 ,乳头皲裂 3 8例 ,乳头内陷 2 8例 ,乳头溢液 2 …  相似文献   

12.
急性乳腺炎、乳腺脓肿是产妇常见病、多发病。在治疗上大多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 ,遇有脓肿则行脓肿切开术和局部理疗。既不能尽快解除患者痛苦 ,也给喂养带来很大困难。本人自 1 991年 5月~ 1 999年 5月应用青霉素或庆大霉素与 0 5%普鲁卡因作乳腺基底部注射治疗 43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 3例 ,年龄 2 3~ 37岁 ,平均年龄 2 6岁 ,均为产妇哺乳期。病程短者为 2d ,最长者为 1 5d ,平均为 8d ,均为单侧乳腺。以上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局部红、肿、热、痛 ,有 8例有寒战 ,高热 ,白细胞计数最低者 1 1 0× 1 0 9/L ,…  相似文献   

13.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小部分由乳腺疾病以外的原因引起 ,大部分由乳腺疾病本身所致。本院2 0 0 0年 2月~ 2 0 0 0年 10月共诊治乳头溢液患者 30例 ,现就其与乳腺疾病的关系作一探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乳头溢液患者 30例 ,均为女性 ,年龄 2 4~ 6 2岁。病程短者 2d ,最长达 8年以上。恶性者 1例 ,为血性溢液 ;其余均为良性乳腺疾病所致的乳头溢液 ,性质有浆液性、浆液血性、水样溢乳。单侧乳头溢液 2 7例 ,双侧 3例。本组病例除1例为精分症患者长期口服药物 ,1例原因不明的双侧乳头溢液外 ,余 2 8例均诊断为乳腺疾病…  相似文献   

14.
三苯氧胺周期给药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 1994— 1999年应用三苯氧胺 (TAM )周期给药治疗乳腺增生症 ,疗效满意 ,不良反应少 ,现将得到 3个月以上随访的 10 0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 10 0例均为门诊女性患者 ,年龄 18~5 2岁 ,平均 32 .9岁 ,其中婚后育龄期 (2 6~ 45岁 ) 86例(86 % ) ;双侧乳腺小叶增生 6 4例 (6 4% ) ,单侧 36例 (36 % ) ;病变部位以外上象限为主 84例 (84% )。1.2症状与病程  10 0例患者双侧或单侧乳腺均有较明显的疼痛 ,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 ,经前疼痛加剧 ,经后疼痛缓解80例 (80 % ) ;乳腺疼痛伴乳头溢液者 6例 (6 % ) ,均为浆…  相似文献   

15.
乳腺增生是中年妇女常见病 ,经大量组织形态学研究表明 ,其连续渐进的演变过程可导致乳腺癌 (约2 %~ 3 % ) [1] 。我院门诊应用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乳康片治疗乳腺增生 2 80例患者 ,获得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2 80例均为女性 ,年龄 2 0岁~ 50岁 ;已婚 2 1 0例 ,未婚 70例 ;病程 1月~ 8年。临床表现为乳腺肿物 1 3 0例 ,双侧乳腺疼痛、月经前后加重1 50例 ;双侧乳腺可以触到弥漫性增厚、片状或细颗状结节 2 4 0例 ,单侧触到者 4 0例 ;伴有乳头溢液者 4 3例 ,本组病例均针吸细胞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6.
现将我院自1976~1987年收治的12例乳腺结核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 12例中男1例,女1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30~45岁者6例。已婚10例,未婚2例。未生育者3例,哺乳期1例。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8年。半个月1例,2~3个月4例,6  相似文献   

17.
我院1973~1989年收治女性乳腺肿瘤783例。其中发生在月经初潮前的青春期乳腺肿瘤26例,占总数的3.32%,临床上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16岁、平均14.04岁。病史最短7天,最长2年。肿瘤体积最小2×3cm,最大8×10cm,单侧乳房24例,双侧乳房2例。本组病人26例,全部有病理报告证实为良  相似文献   

18.
消遥丸、血府逐瘀丸合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洪玲 《医学文选》2000,19(6):927-928
自1996年10月至1999年12月我院应用消遥丸合血府逐瘀丸治疗乳腺增生病180例,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30~45岁占70%,全组病例均为我院乳房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经近红外线乳腺B超检查、病理等证实为乳腺增生病。病程最短半年,最长8年,以2~5年为多占60%,双侧乳腺增生病120例占61%,单侧者60例占39%。1.2 临床表现 乳痛和乳块为本病主要症状和体征。乳痛呈胀痛、刺痛、隐痛或钝痛,部位多见于外上象限,或呈弥漫分布,痛点不明确,常牵连至腋部、肩背部,甚至影响上…  相似文献   

19.
乳康片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乳腺增生病10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笔者应用乳康片内服加外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1 0 8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 8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49岁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乳腺专科门诊患者 ,治疗前均经近红外线乳房透照或高频 X线乳房摄片或双乳彩色超声波检查证实为乳腺增生病。其中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 96例 ,乳腺小叶增生伴局部瘤化 1 0例 ,小叶增生伴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 1例 ,小叶增生伴导管内乳头状瘤 1例。病程最短 2个月 ,最长 1 2年。双侧乳腺小叶增生 93例 ,占 …  相似文献   

20.
<正> 我科自1994年4月始,开展了皮下乳腺切除乳房成形术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手术6例,其中单侧4例,双侧2例,30岁以下2例,30~40岁3例,48岁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2例硬化性乳腺病,1例囊性增生,1例乳腺腺癌,1例双侧乳腺纤维多发性腺瘤,1例双侧乳腺组织慢性炎症伴巨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