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7 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81)和对照组(n=56)。观察组采用电针疗法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则单纯采用功能训练。3 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治疗后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GMFM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2.
痉挛性脑瘫肌肉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痉挛性脑瘫骨骼肌纤维的病理改变特点。方法 取材于 2 5例痉挛性脑瘫的骨骼肌标本 5 4个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亚显微结构改变。结果 大体观察基本正常。光镜下有集簇性肌纤维变性、结缔组织增生 ,肌梭结构尚好。电镜下肌纤维线粒体多 ,三联管结构少、发育差 ;病变肌纤维呈细胞水肿和肌原纤维破坏的表现 ;部分肌纤维中可见肌原纤维旋涡样变结构。结论 痉挛性脑瘫的骨骼肌存在着继发性病变 ,Ⅰ型肌纤维的亚显微结构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CP)患儿的疗效,为小儿CP的治疗探索新的有效方法。方法:将CP患儿106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肢体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头针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下肢肌群肌张力评分、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粗大运动功能B、C、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区评分均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2组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腘绳肌、腓肠肌张力显著降低(P0.01),内收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升高(P0.05,0.01),搏动指数降低(P0.01),治疗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0.01);治疗后2组血清IGF-1、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0.01),治疗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配合康复训练可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促进损伤后脑组织修复,降低肌肉张力,改善CP患儿运动功能,治疗小儿CP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应用CIMT。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测试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患儿MAS得分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EFT评分在治疗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治疗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HCP儿童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给予反复促通疗法训练60min,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价步行速度,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和摆动中期时髋、膝、踝关节角度以及处于足跟着地期时踝关节角度。结果:训练后2组自选步行速度(SWS)和最快步行速度(MWS)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降低(P<0.05),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各项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观察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坐姿矫正系统对脑瘫患儿卧与坐位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脑瘫患儿配备坐姿矫正系统对卧位与坐位功能的影响。方法:坐姿功能异常的脑瘫患儿34例,随机分为矫正组和对照组各17例,均采用Bobath、Vojta和Rood等神经生理学疗法,矫正组同时配备坐姿矫正系统。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对卧位、翻身、坐位等项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GMFM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01),矫正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备坐姿矫正系统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更利于提高脑瘫患儿卧位与坐位功能。  相似文献   

7.
针刺疗法改善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治疗共济失调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将4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衡功能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有效提高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伴注意障碍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0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4例,分成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3)。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言语疗法、传统中医疗法),观察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另加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每周训练5 d,疗程为3个月。以盲评的方式对两组干预前、中、后进行中国比内智力测试和注意力变量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智力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注意力变量观察指标疏漏数明显减少(P<0.01),错误数减少(P<0.05),反应时明显缩短(P<0.01),变异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对照组智力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意力变量观察指标疏漏数明显减少(P<0.01),反应时明显缩短(P<0.01);错误数及变异率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功能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注意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练习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每天4h,每周6d,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CIMT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患儿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改善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22例痉挛型四肢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11)和电脑游戏组(n=11)。对照组应用常规作业疗法,电脑游戏组应用常规作业疗法配合电脑游戏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显著提高(P<0.001),且电脑游戏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可以有效改善精细运动功能,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长参与对小儿脑瘫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参与组在进行上述正规治疗的同时强调家长参与在家中坚持治疗。时间6~12个月。结果:参与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显著。结论:家长参与治疗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 年7 月~2012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脑瘫患儿80 例,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按摩、头针、体针、穴位注射、理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3 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88 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 评分各能区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B、D、E能区及总分百分比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脑瘫对患儿父母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女患有脑瘫对父母生存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SF-36作为儿童父母生存质量的测定工具,分别对113例脑瘫患儿父母(脑瘫组),52例一般疾病患儿父母(疾病组)及314例正常儿童父母(正常组)进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SF-36)评定.并比较三者间的差异。结果:脑瘫组父母SF-36各单因素在生理职能(73.4±38.9)、躯体疼痛(83.4±16.6)、一般健康状况(66.2±21.4)、精力(65.0±20.8)、社会功能(80.2±19.7)、情感职能(62.4±43.4)及精神健康(69.8±17.3)7个领域的生存质量均低于正常组(90.9±37.0、87.7±15.6、80.2±15.2、76.7±15.6、92.8±29.4、88.4±25.9、82.3±28.0,P〈0.05);在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方面低于疾病组(75.7±15.3、88.9±14.3、80.8士12.6,P〈0.05)。结论:子女患有脑瘫给父母的生存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社会要高度关注这类疾病患儿的家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头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头针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双下肢主要肌肉肌张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下肢内收肌群、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治疗后内收肌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头针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下肢肌张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倩  何霞  赵泽宇 《华西医学》2013,(11):1745-1747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日常生活活动(RNADL)评定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手术后护理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10月200例脑瘫术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lOO例,采用RNADL对两组患儿进行功能障碍分型判断及障碍等级评定,并分别实施相应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并就2个月后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入组时比较,观察组患儿在2个月时的RNADL评分显著增高(P〈0.01),其2个月时重度障碍的患儿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O.05)。结论RNADL评定是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正规RNADL评定后采取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按家长意愿,将98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引导式教育。于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总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 项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常规康复能更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脑瘫的家庭综合评估和康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指导家庭早期开展脑瘫的康复训练。方法 采用日本九州大学小儿科《婴幼儿发育分析表》,对8例1-3岁脑瘫患儿的运动、社会及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对照患儿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按照生长发育的规律和顺序强化康复训练。结果 8例患儿康复训练后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婴幼儿发育分析表》提供了全面的动态评估方法,能指导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促进脑瘫患儿的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