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病”以上腹痛为主症,中医学称之为“胃脘痛”,清代以前医籍多将本病概括在“心痛门”中论述,《内经》中提到的“胃心痛”,可以认为是包括本病的:“心痛”九种辨证中的气痛、血痛、饮痛、冷痛,热痛等均与本病有关。在本病发展到出血的情况下,则又往往概括于“血症门”中  相似文献   

2.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本病也叫“露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本病是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紫癜(HSP)的基本病变是弥漫性血管炎,肾脏损害是本病的基本症状之一。紫癜性肾炎(HSPN)是儿科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本病中医属“发斑”、“尿血”、“水肿”等范畴。近年来,由于受气候环境变化、空气污染、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变换等因素影响,本病发病率有增加之势。由  相似文献   

4.
小儿夏季热(以下称“本病”)是盛夏季节婴幼儿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以长期持续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又有“阳明经热”、“小儿暑天发热口渴多尿综合症”、“婴儿汗闭性暑热症”、“暑热消渴证”之名,且有人将本病归属祖国医学“消渴”、“暑病”、“疰暑”等  相似文献   

5.
局限性硬皮病是一种难治的结缔组织病。祖国医学尚无本病病名的记载,现代中医学家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各自的认识,而给予不同的名称,如“皮痹疽”、“皮痹”、“顽皮”等,但大多归入了“痹证”的范畴。大多认为本病与肾阳不足,营卫不和,腠理不密,外邪(主要是寒邪)乘虚侵袭而致经络痹阻不  相似文献   

6.
颅脑外伤是固外力猛烈撞击,使脑血管破裂,发生颅内血肿。祖国医学对本病未有明确记载,但祖国医学之“大厥”、“簿厥”、“内中风”,与本病有相似之处。现将笔者对本病的辨证施治体会介绍如下。一、急性期分为气火相搏型与风火夹痰型  相似文献   

7.
大叶性肺炎在中医文献上虽然找不出这样一个名词,而类似本病的症候,则散见于历代医籍,其中记载的“热咳”“火咳”“痰热咳嗽”以及“冬温”“春温”等病,可能就已包括了本病在内。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是以“辨证施治”或“随症治疗”的原则,掌握机体的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粘膜常见多发病之一,有周期性复发规律。本病隶属于中医“口疮”、“口疳”、“口糜”范畴,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在治疗上除补充维生素B_2和抗菌消炎外,还没有什么特效方法,且疗效难以巩固。中医认为本病是由脾胃积热或心火上炎而致,亦有由虚火上浮而发者。本病是婴幼儿时期极为常见之症,以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  相似文献   

9.
王榴艳  路相 《西部中医药》2005,18(10):38-38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五十肩”,是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及外伤劳损有关。笔者自2004年至今,以“输穴”为主配合痛点“毫针剥离”治疗本病60例,疗效好,疗程短,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所致的胃黏膜炎症。多发生在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及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者。近年来,随着内窥镜的发展,本病的检出率逐渐增加。本病属中医的“胃脘痛”、“嘈杂”、“呃逆”、“呕胆”、“胆瘅”等范畴。中医药治疗BRG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近年来的有关文献作一综述。1发病机理近年来对本病病机的探讨逐渐增多,主张也不尽一致。宋旭东[1]认为本病是由于湿热内蕴,升降失常。陶洪潮[2]认为肝(胆)胃失和,湿热中阻乃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邢奇英等[3]认为本病多由于肝胃湿…  相似文献   

11.
风湿性心脏病是风湿热后所遗留下的心脏病变,以心脏瓣膜病变为主临床最常见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以及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同时发生病变者中医根据证候及并发症不同,将本病归属于“心痹”、“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等范畴.心脏瓣膜病变亦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梅毒性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根据各自的临床表现。体征及特殊检查与风湿性心脏病区分.本病根据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条件及居住环境差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由链球菌引起的急性风湿热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风湿性心脏炎反复发作,以致…  相似文献   

1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使起搏功能(即冲动的形成)或冲动的传导发生障碍或衰竭,产生一系列心律失常,主要是窦性心动过缓的一组综合征。其原发病以冠心病、心肌炎等常见。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肢冷、怯寒、眩晕甚至晕厥,脉迟或结代。目前西医对本病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一般病人应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可缓解症状。严重病例则需要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自1976年西苑医院报道用温阳药方治疗 SSS 以来,各地相继有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报道。现将手头所掌握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123例的文献资料作一综述,以供参考。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祖国医学中没有 SSS 的病名记载,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可将本病包括在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眩晕”、“昏厥”、“脉结代”等病症的范围中。本病多有畏寒肢冷和昏厥,特别与  相似文献   

13.
答: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是指产后6周子宫仍未能恢复到非孕状态。本病属于中医学的“恶露不绝”、“恶露不下”、“产后腹痛”等范畴,由于本病原因较复杂,临床治疗需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学“冻结肩”、“漏肩风”、“凝肩”、“五十肩”等范畴,是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关节性疾病.本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我院康复科采用推拿按摩和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相结合的治疗本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慢性复杂性疾病之一,属中医“肺痿”“肺痹”范畴。本文基于“肺热论”提出本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肾相关。本病的始动因素为肺热,并贯穿于疾病的发展。根据病理机制及肺热程度的不同,病机可从“热(火)、炎、毒”论。“热”与“火”可同时论述,分别指肺热不甚及较甚。外感或内生热邪,暗耗肺津,肺叶失润,叶焦而痿,故肺热阴虚为本病的始动病机,并可化生痰浊瘀血,痹阻肺络,是本病的重要病理产物。“炎”指肺热炽盛,慢性炎症反应直接推动了肺纤维化的生成,且急性加重期多从“炎”论,此期患者可表现诸多阴虚之症。病邪积累过盛可成毒。“毒”指肺热极盛,热邪壅肺,痰瘀阻肺,久成热毒、痰毒、瘀毒,痰瘀热毒蕴结,使本病迁延难复。临床辨证施治,治疗本病用以清热养阴、解毒通络之法。笔者自拟清肺抗纤方,方中败酱草、生地黄为用药之特色,循证求因,以中药之性结合现代药理从源头上阻断本病发展,临床取得了一定疗效,并附验案,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心肌炎是感染病毒引起的心脏急、慢性炎症,临床不但可以引起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少数病例可猝死或演变为心肌病,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而多发的疾病。由于本病为病毒感染引起,目前西医无特效疗法,而中医药在防治本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虚”、“瘀”、“毒”三个字,气虚阴虚为本,热毒血瘀为标,气阴两虚不仅是本病发病的内因,还是病变发展的必然结果,存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女性好发 ,病变常累及全身结缔组织 ,除皮肤关节外 ,以肾、心、肝损害更多见。本病与中医“阴阳毒”、“蝴蝶丹”、“写缨丹”、“白晒疮”、“湿毒发斑”、“虚劳”及“痹证”等病证相似。近年来由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运用 ,大大提高了SLE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朱方石等[1] 认为肾虚毒瘀是本病发生的主要机制 ,肾虚为本 ,毒瘀为标。本病发病病因或因六淫外感、七情内伤 ,或为饮食失节、劳欲过度所诱 ,然诸多诱因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朱震亨“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的观点,梳理了“藏泄互用”的理论内涵,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了糖尿病肾脏疾病“内热致癥”的病机发展过程,总结出调节“藏泄平衡”的治疗方法,以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内热”是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病之因,肝肾之间的“藏泄”关系是影响疾病进程的关键因素,而“癥瘕”是本病发展的最终结果。通过调节“藏泄”平衡以达到“清热”与“消癥”的作用,是治疗本病的核心。在临床治疗时,应从病、证、症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其特征性的表现进行针对性地用药,将“藏泄”与“清热消癥”灵活应用其中。  相似文献   

19.
耳鼻咽喉结核常继其他结核病灶 ,尤其是肺结核而发生 ,病程发展较快 ,予后较差。中医在古代对本病就有类似描述。如《诸病源候论》曾言“尸咽者 ,谓腹内尸虫 ,上食人喉咽生疮。其状 ,或痒或痛 ,如甘之候” ,即为咽、喉结核之表现 ;又如《圣济总录》提出鼻结核乃“疳虫因得侵蚀 ,疮生鼻间”所致。根据本病病变表现、形态、程度等特点 ,中医对本病称之为“喉癣”、“甘”、“肺花疮”、“喉生鳞刺”、“鱼鳞风”等。现就中医对耳鼻咽喉结核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认识探讨如下。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外因感…  相似文献   

20.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激素等,疗效并不十分理想。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肠湃”、“痢疾”、“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根据本病之腹泻,或泄秘交替,腹痛,肛周坠胀特征,以及乏力、少气、纳差等伴随症状,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本病12例,疗效较佳,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