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体镶嵌式骨软骨移植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6例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关节镜下在其非负重区的软骨面上,用专用器械凿取圆柱状的骨软骨,并移植至软骨缺损部位,用于修复缺损。结果 随访2~24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MRI显示原软骨缺损区软骨表面平整,移植的骨软骨柱位置良好。结论 自体镶嵌式骨软骨移植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能保持关节面的曲度,是较为实用的手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4)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胫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内侧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采用内踝截骨、病灶清理、胫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内侧骨软骨损伤28例。术中经内踝截骨,显露内侧距骨顶,清理碎裂软骨,去除病灶及囊肿,自同侧胫骨钻取带骨膜骨柱,采取打压固定技术将骨柱植入受区钻好的孔中,固定内踝截骨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踝关节X线片、MRI,在PACS系统测量比较距骨骨软骨损伤水肿区域的左右径、前后径及深度变化,比较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本组共23例患者获最终随访,随访时间15个月(10~28月),X线片证实术后平均11周(9~14周)内踝截骨端愈合,MRI检查显示患者术后病灶骨髓水肿区域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患者形成软骨组织稍高于周围关节软骨,2例患者软骨下骨囊肿未完全消失,6例取内固定时行关节镜检,其中5例移植物与周围关节软骨愈合良好,表面被软骨样组织覆盖,其色泽、光滑度等与周围软骨面差异较小,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未见供区疼痛、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Ⅲ~Ⅴ期距骨骨软骨损伤,经内踝截骨、病灶清理、胫骨带骨膜骨移植可修复软骨缺损,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54例Hepple 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分别采用直径4.5 mm与直径8.0mm自体骨软骨移植器械完成植骨手术。内踝截骨暴露距骨病变部位,制备软骨损伤区受区,取自体股骨外髁非负重区骨软骨柱修复距骨软骨缺损区。随访期间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摄X线片。末次随访时获得磁共振成像(MRI)随访,明确软骨移植区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评价足踝功能,对比大直径组与小直径组骨软骨移植术后优良率。结果:5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出现1例供区疼痛,1例踝关节内大量瘢痕形成影响功能行二次关节镜下清理,无皮肤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截骨端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7%。随访证实术后10~14周(平均12周)截骨端愈合,MRI检查显示骨软骨移植区愈合良好,无明显退变。AOFAS评分术后(90.3±7.3)与术前(69.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5,P<0.01)。大直径组与小直径组骨...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股骨髁软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软骨缺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2001年10月-2005年9月,笔者对20例患者应用关节镜技术进行了自体软骨移植修复。现就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对供区的选择和手术操作的要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6)
<正>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软骨松动、剥脱,或者软骨下骨坏死,甚至骨软骨游离体形成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距骨软骨病变,最早由Monro于1856年描述,是引起踝关节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容易继发踝骨关节炎。距骨骨软骨损伤通常发生在20~30岁之间,尤其常见于运动人群。双侧发病者占10%,并在男性中稍占优势。这种损伤在踝关节扭伤的发病率为6.5%。但是由于该损伤早期不易在普通X光片上发现,因此,其实际发病率应该更高[1,2]。OLT发生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外伤是最常见的原 相似文献
6.
中轴骨骨髓MR成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正常中轴骨的MR表现以探讨MRI上中轴骨骨髓转化的规律及特点。资料与方法:共搜集460例不同年龄正常中轴骨骨髓MR图像。其中颅骨156例,男,87例,女69例,年龄0-25岁;腰椎231例,男136例,女95例,年龄0-78岁;骨盆及股骨上段73例,男43例,女30例,年龄0-70岁。结果:MRI上不同年龄中轴骨骨髓信号不同,主要表现在信号强度与均匀性两方面,总体上说,随年龄增长,信号强度逐渐增高,不均匀性逐渐显著。结论:中轴骨骨髓转化以局灶不均匀转化为主,不同年龄中轴骨骨髓MRI表面不同,在进行相关疾病诊断时一定要结合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断端有限修整后颗粒状骨移植治疗难治性骨不连的效果. 方法 2003年3月-2006年7月,对13例难治性骨不连患者采用骨断端有限修整后外固定架固定、自体颗粒状骨移植方法 治疗. 结果 平均随访22.6个月(19~30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并在随访终点前完全负重或恢复以前工作.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平均为10.6个月(7~18个月).8例患者发生间隙性或持续性针道感染,经过治疗后感染停止或缓解,拆除外固定架后无感染残留.结论 骨断端有限修整后自体颗粒状骨移植是治疗难治性骨小连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8.
骨外骨软骨瘤的影像诊断(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我院骨外骨软骨性肿瘤3例,就其X线、CT、MR影像资料并结合手术病理进行分析,以加强对本病影像学表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膝关节剥脱性骨软骨炎(OCD) MRI分型.方法 选取经关节镜证实的膝关节OCD 30例,对其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膝关节OCD关节镜证实稳定型19例、不稳定型11例.稳定型OCD T1 WI呈低信号,T2 WI或T2 WI/STIR骨片与母骨间为低信号或等信号.不稳定型OCD T1 WI与稳定型OCD表现相似;T2WI或T2 WI/STIR表现为骨片与母骨间有条状高信号或囊状高信号;有线状高信号通过软骨和软骨下骨;关节面局限性缺损达软骨下骨.结论 膝关节OCD根据T2 WI或T2 WI/STIR表现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其分型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MR软骨生理成像技术是一组用于评价关节软骨早期损伤的新技术,其通过反映软骨基质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及软骨生理结构异常来评价软骨损伤。与传统影像检查技术相比,MR软骨生理成像技术可对软骨形态轮廓尚未改变之前的损伤进行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早期干预、治疗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MR生理成像技术多从膝关节开始研究和应用,就各种膝MR软骨生理成像技术的原理、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肾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移植肾后的排斥反应等各种并发症也很常见,这些并发症是导致移植肾失败的危险因素.人们希望通过各种检查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从而减少和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MR评价转染血管生长素(ANG)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MSCs)移植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猪后对心功能的保护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材料与方法将30只猪随机分3组,共有8只猪在建立动物模型的过程中死亡。剩余22只随机分为:注射转染ANG的自体MSCs组(组Ⅰ,n=8)、注射单纯转染ANG组(组Ⅱ,n=7)和注射空腺病毒载体的对照组(组Ⅲ,n=7)。处理后4周应用MR扫描检测各实验组射血分数,缺血、坏死及运动异常节段,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细胞、血管数量。结果组Ⅰ、组Ⅱ治疗后射血分数明显提高,缺血节段明显减少(P<0.05),3组处理前后坏死、运动异常节段均无明显差异(P>0.05)。荧光显微镜下组Ⅰ缺血区内可见大量CM-DiI标记的移植存活细胞。组Ⅰ、组Ⅱ缺血区血管计数高于组Ⅲ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携带ANG的自体MSCs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移植细胞成活率高,心功能和局部血运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采用多聚左旋赖氨酸(PLL)与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SPIO)的复合物对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体外进行标记,观察ADSCs脑内移植治疗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的增殖和迁移情况.材科与方法显微镜下直接结扎大脑中动脉方法制备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36只,随机分成缺血对照组(12只)、磁性标记ADSCs移植组(12只)和未磁性标记ADSCs移植组(12只),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脑内移植.对移植后大鼠的神经系统行为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DSCs的存活及分化情况,并用MRI在体观察ADSCs的存活和分布.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脑内移植后部分标记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移植后3周神经系统行为学评分显示移植组动物明显改善,ADSCs脑内移植后3周MR T2WI、GRET2*WI订显示移植区低信号改变并通过胼胝体向病灶迁移.结论 移植ADSCs可以有效地促进缺血性大鼠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SPIO和PLL复合物标记方法能够评价细胞移植后的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应用3.0 T MR高分辨成像在体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探讨斑块变性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经彩超证实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37例,均行管壁高分辨MRI.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双翻转脉冲(DIR)T1WI、T2WI及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其中,22例检查前1周内行CT血管造影,9例检查后1周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1周内置颈动脉支架.根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部位,将获得的病理标本与MR图像逐层对照,分析斑块钙化、出血和脂质坏死池的MRI表现,探讨斑块变性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37例共发现52支颈动脉分叉处斑块,斑块钙化21支(40.4%),无钙化斑块31支(59.6%).31支软斑块中,纤维成分为主斑块8支(15.6%),有明显脂质核心斑块23支(44.2%);伴斑块出血5支(9.6%),脂质坏死核心3支(5.8%),"纤维帽"撕裂(溃疡或"纤维帽"撕裂)3支(5.8%).相对于胸锁乳突肌,脂质坏死池在TOF、T1WI、PDWI、T2WI均呈显著高信号,钙化在各序列均呈低信号.斑块内出血的信号与出血的时间有关,新鲜出血各序列表现为点、结节或片状高信号,亚急性出血或者陈旧性出血的信号与出血时间的长短有关.结论 斑块变性包括脂核坏死、出血和钙化,脂质坏死池和出血提示斑块处于高风险状态,而钙化提示斑块稳定.斑块不同变性的信号不同,MR高分辨成像可显示这些变性,为斑块风险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血病骨髓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高分辨率CT表现。材料和方法:收集接受高分辨率CT扫描的17例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患者,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CT表现包括病变形态、病变分布、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结果:骨髓移植术后3周内发生者3例,3~14周内发生者12例,14周后发生者2例。中心肺野和周围肺野同时都有者10例。所有病例均双侧分布,其中对称分布3例,不对称分布14例。磨玻璃密度7例,实变影4例,网状改变2例,树芽征1例;多发结节性病灶3例。3例出现淋巴结肿大,3例病人出现胸腔积液。结论:骨髓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没有特征性CT征象,多表现为双侧不对称分布的混合性病变,综合分析病变形态、分布以及移植术后出现时间有助于与其他并发症鉴别。 相似文献
19.
股骨头坏死、修复过程的MRI及与病理对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取得股骨头坏死的MRI与病理对照的资料。 材料和方法:我们采用液氮冷冻的方法将30只杂交狗制作成股骨头坏死模型。动物分以下10组:1天,7天,17天,23天,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所有动物均进行平片(离体及活体)、CT、MR检查。观察坏死后股骨头的密度及信号改变情况。结果:1个月以内组,所有动物于活体时平片均未发现异常。离体后,17天后可见密度有轻度的增高。1个月及以后组活体及离体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密度改变。2个月有囊变,3个月可见轻度塌陷。CT于17天即可发现有密度增高,1个月可见有囊变,2个月时可见有微骨折。MR除1天组未发现异常外,其他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信号改变。信号异常范围由小变大,至1个月后至整个股骨头均可见信号异常。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可见混杂信号(1个月以内)、均匀高信号(1-3个月)、高信号内出现低信号(3个月以后).组织学改变:1天仅表现脂肪细胞肥大,7-23天可见炎性细胞渗出、纤维肉芽组织开始出现。1个月以后,主要为肉芽组织修复。塌陷的股骨头病理显示坏死的骨小梁吸收和新产生的骨小梁骨折,骨性重建不完全。结论:股骨头坏死的MR表现与病理改变是一致的;MR较CT、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