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疟原虫核酸检测技术建立及在献血员筛查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血液中疟原虫检测的核酸技术,探讨应用于献血员筛查的效果。方法根据红细胞内期疟原虫ssurRNA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三条扩增引物。将5份待检血样混合,采用蛋白酶K消化裂解法制备模板,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DNA,诊断鉴别恶性疟和间日疟。与厚血膜镜检法比较评价其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将3份恶性疟原虫及10份间日疟原虫感染者的血样随机混入5000份无偿献血者血样中,每5份为一个检测单元,采用PCR方法从感染血样中扩增出分别为436bp和341bp的恶性疟原虫及间日疟原虫特异性的DNA片段,并经序列测定证实扩增片段的正确性;10份间日疟患者血样以及3份恶性疟患者血样均被检出,献血者血样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与厚血膜方法完全一致。结论所建立的疟原虫核酸检测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且可以批量处理,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能有效降低疟原虫的输血传播,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为避免经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世界各国采供血机构都对献血者进行了严格的病毒抗原或抗体检测,在阻断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相似文献   

4.
邱彤 《当代医学》2021,27(36):151-152
目的 探究核酸检测(NAT)和ELISA检测对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筛查作用.方法 选取本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偿献血者15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血液样本均行NAT和ELISA检测,以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HBV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结果 ECLIA检测中,血液样本HBV阳性37份,阴性113份,阳性率为24.67%.NAT检测准确度为97.30%(36/37),灵敏度为100.00%(10/10),特异度为96.30%(26/27);ELISA法准确度为75.68%(28/37),灵敏度为60.00%(6/10),特异度为77.78%(21/27);两种检测方法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偿献血血液标本HBV筛查中,NAT检测价值高于ELISA,可提高HBV检出率,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邱彤 《当代医学》2021,27(16):164-165
目的 探究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基层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45520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对志愿者血液进行筛查,分析和研究检测结果,分析本地区的酶免阴性核酸阳性标本感染特征,并比较核酸检出率的准确度.结果 47例患者为HBV-DNA阳性,阳性确认率为58.75%;HBV感染患者31例,感染率为88.57%.结论 在基层血站血液筛查中开展核酸检测技术,应用效果显著,血液筛查结果准确,值得在血液筛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核酸检测在血液传染病筛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2019年在该院住院因手术或输血需要检测乙肝五项和抗HCV、HIV抗原抗体的500例患者血清标本.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五项、抗HCV、HIV抗原抗体,提取核酸定性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检测病毒载量确认最终结果.结果 检测出11例HBV化学发光与核酸定性结果不一致标本,未检出HCV和HIV化学发光与核酸定性结果不一致标本.2例HBsAg阳性HBV DNA定性阴性检测标本检测载量均小于20 IU/mL.9例HB-sAg阴性HBV DNA定性阳性样品中2例未检测到HBV DNA载量,6例标本检测到HBV DNA载量小于20 IU/mL,1例标本HBV DNA载量为23.6 IU/mL.结论 HBV、HCV、HIV病原体核酸检测有利于检测出窗口期和免疫状态异常的感染者.  相似文献   

8.
张哲  杜勇  周建霖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0):1088-1090,1093
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技术作为国家规定的血液筛查标准方法,在阻断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ELISA技术本身的固有缺陷却成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血安全的障碍,主要由病毒感染者存在较长的"窗口期"导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用特异性核酸探针杂交分析法检测HLA等位基因的可行性。方法 10例西南某地献血员,提取DNA后经PCR扩增,采用酶联探针免疫杂交分析法检测HLAⅠ和HLAⅡ等位基因。结果 10例标本经检测HLA Ⅰ和HLA Ⅱ等位基因,表现为A*02、A*24、A*11、B*35、B*15、B*51、B*52、B*40、DRB1*1101、DRB1*0901、DQB1*0303、DQB1*0301等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寻找一种有效实用的全自动多重检测试剂同时检测HBV DNA,HCV RNA和HIV-1 RNA系统MPLC-COBAS。方法笔者采用ACR OMETRIX公司的NAC^TM HBV DNA。HCV RNA及HIV-1 RNA核酸对照品,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HBV DNA,HCV RNA质控对照品,检测该系统的灵敏度;同时采用我中心酶免法(ELISA)初筛检结果阳性,经中和实验确认HBsAg阳性标本10份,经RIBA确认抗-HCV阳性标本3份。经Western Blot确认抗-HIV阳性标本3份,检测该系统的阳性符合率;检测大量临床ELISA筛检结果为阴性的标本来检测其特异性,并且每次实验设立内对照,阴阳性对照以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结果该系统的检测灵敏度(95%可信限)为HBV病毒为24-60IU/mL,HCV病毒为78-125IU/mL,HIV-1 RNA病毒为45-67IU/mL。阳性符合率为100%,假阳性率为0.13%。结论全自动多重检测试剂同时检测HBV DNA。HCV RNA和HIV-1 RNA系统MPLC-COBAS用于检测临床标本是有效实用的,可进一步加大临床标本检测数量,将该系统更好地用于酶联阴性结果的大规模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实施核酸检测(NAT)后去掉一次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后抗-HCV漏检的风险.方法 从献血者血样中留取常规抗-HCV ELISA双试剂(国产金伟凯或万泰及进口Ortho)2次筛查中任一试剂筛查不合格的献血者血样,进行NAT检测及重组免疫印迹(RIBA)抗体确证试验,并对ELISA单试剂不合格、NAT阴性但RIBA确证阳性或可疑标本进行追踪研究分析自然转归.分析去掉一次抗-HCV ELISA检测后抗-HCV漏检的风险性.结果 213970人份献血者血样中常规血清学双试剂检测HCV不合格953份(0.445%).该953份不合格标本中,有9份为国产试剂筛查合格NAT阴性但RIBA试验确证阳性,有10份为进口试剂筛查合格NAT阴性但RIBA确证阳性.如果去掉该进口ELISA,采用该国产ELISA试剂和NAT,那么将有4.20/10万(9/213970)的抗-HCV确证阳性血液会被漏检;如果去掉该国产ELISA,采用该进口ELISA试剂和核酸检测,将有4.66例/10万(10/213970)的抗-HCV确证阳性血液会被漏检;进口试剂和国产试剂漏检抗-HCV确证阳性血液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另一方面,我中心自开展NAT研究及常规NAT检测以来(2007-2013年,约92万人次),尚未从“2次ELISA筛查”合格的血液中检出确证的HCV RNA单独阳性血液,因此“进口ELISA+NAT”或“国产ELISA+NAT”分别比“2次ELISA筛查”少检出4.66/10万及4.20/10万抗-HCV RIBA确证阳性的血液.结论 就献血者血液HCV筛查策略而言,实施NAT检测后,去掉两次ELISA检测中的一次ELISA检测需慎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速离心浓缩(简称超浓缩)血液标本中的病毒对提高三联检核酸筛查阳性、病毒含量低不能常规鉴别标本的可鉴别率。方法30份Roche COBAS s201核酸扩增检测系统筛选出的COBAS TaqScreen MPX HIV、HCV、HBV三项联检核酸阳性,但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HIV、HCV及HBV定量试剂原倍鉴别结果均阴性的标本,进行4℃、24600g超速离心1h,浓缩富集病毒后,使用Roche公司的COBASAmpliPrep/COBASTaq-ManHIV、HCV及HBV定量试剂盒进行HIV、HCV及HBV鉴别试验,鉴别阳性的标本,超浓缩处理后用Novartis(原Chiron)公司的PROCLEIX ULTRIO试剂进行相应病毒的鉴别试验加以确证。结果30份RocheMPX核酸筛查阳性、鉴别阴性的标本,经4~10倍超浓缩处理后有23份标本被鉴别为HBV阳性,可鉴别率为76.7%。结论超浓缩处理可解决绝大部分核酸检测三联检阳性但鉴别未果的标本的病毒鉴别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44-147
目的 评估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过程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残余风险。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2月无偿捐献全血者284 691例次,HCV血液筛查流程采用两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一次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模式。利用流行率-窗口期残余风险模型对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进行HCV残留风险评估。结果 杭州地区捐献全血的初次献血者HCV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初次献血者HCV流行率为每10万4.530(95%CI:2.712~5.211),ELISA检测残余风险为每百万7.446 (95%CI:4.458~8.565), NAT检测残余风险每百万0.621 (95%CI:0.372~0.714)。重复献血者HCV流行率为每10万1.510(95%CI:0.904~1.737),ELISA检测残余风险为每百万2.482(95%CI:1.486~2.855), NAT检测残余风险每百万0.207(95%CI:0.124~0.238)。结论 开展血液核酸检测可明显降低HCV血液筛查的残余风险,杭州地区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处于非常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110-112+116
目的了解扬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情况。方法对扬州地区2015~2017年118 515例血液核酸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检测,采取8人份混合检测模式,阳性拆分单检,实验均设有内部对照品、质控、阴阳性对照,拆分阳性标本送江苏省血液中心进一步确认。结果 2015~2017年共检出HBV-DNA阳性106例,阳性检出率0.09%;检出HIV-RNA阳性4例,阳性检出率0.003%;未检出HCV-RNA阳性。HBV-DNA阳性送检标本经省血液中心确证为阳性100例,占94.34%,HIV-RNA阳性确证为阳性2例,占50.00%。18例上海科华HBV-DNA阳性献血者中抗-HBc阳性率100.00%。结论核酸检测技术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可以提高输血安全系数,保证用血安全,与酶联免疫检测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献血者资源,为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作为血液质量判断指标的价值。方法:对经过初筛合格且ALT>40U/L的标本使用ELISA方法检测HBsAg、抗-HCV,利用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iques,NAT)对标本进行HBV-DNA和HCV-RNA的检测。结果:3 675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有397份(10.80%)ALT>40U/L。在这397份标本中有389份(97.99%)的HBsAg和抗-HCV定性均阴性、HBV-DNA和HCV-RNA定量均呈现低拷贝数。而另8份(2.01%)标本的HBV-DNA或HCV-RNA呈现高拷贝数,其中3份标本HBsAg定性阳性、HBV-DNA呈现高拷贝数;4份标本抗-HCV定性阳性、HCV-RNA呈现高拷贝数;1份标本HBV-DNA呈现高拷贝数,HBsAg和抗-HCV定性阴性。结论:ALT作为判断血液质量的指标将造成大量血液资源的浪费。采用NAT作为判断血液质量指标,既能保证血液质量,又能保证血液不浪费。  相似文献   

17.
朱胜  石兰珍  傅广成  陈兰娟 《当代医师》2013,(11):1530-1532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无偿献血者样本9100份,采用ELISA法进行HBsAg和anti—HBc血清学筛查,anti—HBc阳性血清再通过PCR检测乙肝病毒核酸(HBVDNA)。结果9100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anti—HBc阳性911份(10.01%),HBsAg阳性199份(2.19%);911份anti—HBc阳性标本中,HBsAg阴性820份(90.01%),HBVDNA阳性34份。结论如果常规筛查不检测anti—HBc,血液中HBVDNA将被漏检。无偿献血者血液中HBsAg阴性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有必要重视无偿献血者初筛HBsAg阴性人群的进一步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寨卡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建立寨卡病毒的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构建81种虫媒传播黄病毒和寨卡病毒的系统进化树,比较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4型、日本脑炎病毒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分析亚洲型和非洲型寨卡病毒基因变异位点,尤其是中国的4株输入性寨卡病毒基因序列.通过比较亚洲型和非洲型寨卡病毒全基因组核酸序列,设计一组寨卡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引物和探针,并检测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81种虫媒传播黄病毒中,寨卡病毒与Spondweni、Kedougou病毒同源性最近.全基因组核酸序列比较结果显示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4型的同源性比日本脑炎病毒更近,而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显示寨卡病毒与日本脑炎病毒的同源性更近.与传统亚洲型寨卡病毒比较,广东GD01株有5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广东GDZ16001株有3个,浙江ZJ03株有6个,赣县VE Ganxian株有33个.所设计的PCR引物和探针对质粒标准品检测呈阳性,检测下限为100拷贝/mL,对细胞培养的寨卡病毒RNA检测呈阳性,而对登革病毒1~4型和日本脑炎病毒检测呈阴性.结论 寨卡病毒与Spondweni病毒同源性最近,赣县VE Ganxian株的高变异显示寨卡病毒正在快速变异.本研究设计的PCR引物和探针可用于亚洲型和非洲型寨卡病毒株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张智  苏红梅  张珍 《广东医学》2000,21(12):1026-1027
目的 了解献血员中TT病毒感染状况和基因型分布特征,建立TT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巢式PCR,ELISA和微孔板杂交-ELISA法分别检测TT病毒DNA、抗体IgG及基因型。结果 268例血清标本中,TT病毒DNA和抗体IgG阳性率分别为14.9%(40/268)和9.0%(24/268)。职业和无偿献血员TT病毒DNA阳性率分别为35.2%(32/91)和4.5%(8/17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2.1,P〈0.005);40例TT病毒DNA阳性血清标本,其病毒核酸基因型均为Ⅰ型。结论 献血员中普遍存在TT病毒感染,其中职业献血员是感染的高危人群;严格控制职业献血员,大力提倡义务献血非常必要;目前,巢式PCR是检测TT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研究人群中TT病毒感染以基因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湖北省经血途径感染HIV-1人群中合并HCV感染情况及HCV基因型分布。方法2004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本院诊治或会诊的597例抗HIV阳性者进行HCV筛查,并行HCV病毒载量检测,对HCVRNA阳性者进行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CV核心基因区,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采用Mega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基因树分析。结果既往有偿供血和受血的HIV感染者中HCV的感染率分别为76.5%(205/268),57.4%(189/329)。9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行HCV基因分型检测,发现1b型90例(92.8%)和2a型7例(7.2%),两型的HCV病毒载量(HCV—V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数值分别为(6.0±1.0)拷贝/ml、(5.8±1.4)拷贝/ml,t=0.40,P=0.69]。结论血液途径为HIV、HCV合并感染的主要途径。受血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率低于献血人群,感染者中HCV的基因型主要为1b型和2a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