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社会经验在人类和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社会经验的剥夺如社会隔离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以及行为模式产生持久性异常改变,并诱发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焦虑障碍等.  相似文献   

2.
神经传递与肝性脑病有人曾假设大脑内各种神经递质浓度发生改变是引起肝性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这种改变可能导致产生假性神经递质,以代替突触前神经末稍的突触前体释放的正常神经递质。这些假性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对羟苯-β-羟乙胺、5-羟色胺、组胺、苯乙胺和儿茶酚胺。已证明,在肝性脑病病人的血清及脑脊液中,上述假性神经递质都是增高的。假性神经递质对大脑有很强的抑制及刺激作用,因此对人类正常的神经递质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付琼玲  薛玲 《医学综述》2014,(23):4228-4231
μ阿片受体(MO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相关的区域广泛存在,影响着动物的神经反应和行为表现。有研究发现,MOR与抑郁情绪相关,并且与许多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和大脑网络联系密切,彼此相互作用,共同对情绪调控产生作用。该文就MOR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药物成瘾是一种由于长期滥用成瘾性物质所引起的大脑神经细胞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和功能改变的大脑慢性疾病。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研究药物成瘾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不但可以把人类自身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可以在整体、环路、细胞和分子各个水平上对脑的内部结构和生理特点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观察,对全脑的活动过程进行探测分析,有利于发现影响成瘾的特定脑区,还可用于检测不同脑区在成瘾行为中的交互作用。脑成像技术在药物成瘾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深入到分子水平,即检测成瘾过程中脑内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神经递质受体的上调、下调、受体亲和力等;另一个是对神经系统的宏观活动和整体结构的研究,通过测量大脑的血流量或新陈代谢等情况来反映大脑状态。  相似文献   

5.
<正>肠道微生态可通过"肠-脑轴"作用于中枢系统,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心理疾病。肠道微生物在饮食质量和抑郁障碍中可能起到中介作用,饮食质量较差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可能会诱发和加剧抑郁症状,而饮食质量提高能够避免抑郁症状。在儿童自闭症的研究中,肠道微生态也有其重要作用。5-羟色胺(5-HT)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大脑发育过程需要大量  相似文献   

6.
《广西医学》2011,(4):513
采用安思定治疗仪经颅部微电流刺激大脑,使大脑分泌能调节情绪、睡眠有关的神经递质,使异常的脑电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大脑功能,对失眠、焦虑、抑郁、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生物反馈疗法是运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枢神经与肠道神经以及胃肠道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肠道微生物在这些肠-脑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交流,并由此影响大脑功能及行为如应激及疼痛调控系统、情绪性行为以及中枢神经递质的传递等,而大脑也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以及肠道运动。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可能会为肠易激综合征、自闭症、焦虑、抑郁等复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一种独特新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重性抑郁障碍病因机制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性抑郁障碍(MDD)是一种以心境低落、兴趣索然、快感缺失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可导致社会功能的缺损,近3.4%的MDD患者有自杀行为。MDD认为是由多基因及一系列外界负性事件交互作用导致的结果。目前倾向认为MDD发生的生物学机制是由个体经历的心理应激导致了大脑神经递质、活性甚至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其中童年的负性事件更是对大脑产生持续的影响,尤其当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时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解百忧对抑郁大鼠行为及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 Open- Field法评分相近的成年 SD大鼠 ,应用分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造成大鼠抑郁模型 ,并观察解百忧对该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定期测定各组大鼠的体重及糖水消耗量 ;以敞箱实验方法测定大鼠水平及垂直活动 ;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动物大脑 NE、DA、5 - HT及 5 - HIAA含量的变。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抑郁组大鼠体增重和糖水消耗量均下降 ;Open- Field法测行为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均下降 ;同时抑郁大鼠脑内 NE、DA、5 - HT、5 - HI-AA含量也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抑郁障碍神经生物学机制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及诊疗提供新思路,对proBDNF与抑郁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进行综述。抑郁障碍患者除了情绪障碍外还合并有认知功能损害,包括执行功能、记忆力、注意力和精神、运动技能等明显损害,抑郁障碍的发生不仅与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等功能障碍相关,并且一些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抑制BDNF诱导细胞凋亡而直接损伤神经细胞,相应脑区常出现BDNF表达降低以及功能下调,BDNF是抑郁障碍病理生理学中的关键因素,在BDNF中作为“惩罚信号”的proBDNF的积累可能促进抑郁障碍的发生,也会导致抑郁障碍认知功能损害。proBDNF抗体不仅可逆转抑郁样行为,还可改善认知功能,其有望成为一种可靠的生物学标记物进而提供一种更准确、快捷的诊断方式,基于此研发的新药有望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预后,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因及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资料证实抑郁症,焦虚症,性格因素及人格特征,社会孤立和慢性生活压力5种主要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恒定地显示,重症抑郁症与心脏事件呈正相关,许多证据表明,焦虑与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相关,虽然A型性格人有被显示与心血管病危险度增加相关,但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两者间不相关,研究表明A型性格中的一种订成分--敌意更具致病作用。以相对较小的社会关系网为特征的社会孤立与心血管病发病增加相关,此外,已证实慢性生活压力,特别是与工作有关的压力与心血管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1)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2)触发心肌缺血;(3)诱发心律失常;(4)刺激血小板功能;和(5)破坏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采用脑涨落图仪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神经递质功能特点的研究较多,也有关于无抽搐电休克疗法(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但关于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体脑区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MECT治疗前后脑内及不同脑区神经递质水平变化而探讨其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常州市德安医院收治的签署MECT治疗同意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1例,均接受MECT治疗且在治疗期间所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剂量保持不变。比较所有患者首次MECT治疗前24 h和MECT治疗结束后24 h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新5因子模型(20项版)评分、脑内和不同脑区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与首次MECT治疗前24 h相比,所有患者MECT治疗结束后24 h阳性因子、阴性因子、敌对兴奋、焦虑抑郁、认知功能损伤因子评分及总分,脑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及左后脑区GABA、谷氨酸(Glu)水平均降低,脑内及右前脑区多巴胺(DA)水平升高(P<0.05)。结论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有一定治疗效果,并可能通过影响脑内GABA和DA、左后脑区GABA和Glu、右前脑区DA等神经递质水平而发挥神经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佳 《海南医学》2014,25(4):492-495
目的 研究抑郁症患者四脑区(右前脑区、左前脑区、右后脑区、左后脑区)中枢神经递质功能的脑涨落图特点,探讨脑涨落图的临床使用意义.方法 采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34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及第4周末四脑区的脑涨落图信号,与3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抑郁症患者四脑区中枢神经递质功能的脑涨落图特点.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病例组治疗前四脑区六种中枢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实测功率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病例组四脑区六种中枢神经递质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的实测功率无明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病例组治疗前右前脑区和左前脑区5-HT、NE和DA的相对功率明显降低,ACH的相对功率明显升高;治疗4周后上述脑区5-HT、NE和DA的相对功率明显升高,ACH的相对功率明显降低.结论 抑郁症患者整体脑功能下降;右前脑区与左前脑区神经递质之间不能保持平衡,表现为5-HT、DA、NE相对功率减弱,ACH相对功率增强.四周内随着症状的改善,抑郁症患者整体脑功能虽未见明显改善,但右前脑区与左前脑区各神经递质功能之间逐渐趋于平衡.脑涨落图有一定的临床使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春期是个"疾风骤雨"的时期,相对于其它时期,容易出现冒险行为。社会神经科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研究目标是了解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机制并且利用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启发和完善社会过程和行为。在社会神经科学领域,学者们开始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行为实验等方法研究青少年早期至成年早期之间的大脑结构变化,寻找童年期至青春期冒险行为上升以及青春期至成年期冒险行为下降的变化机制。文章对社会神经科学解释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变化机制进行了文献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特征。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40名抑郁症患者、40名焦虑症患者和4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1)抑郁组和焦虑组患者得到的主客观社会支持及支持总分[抑郁组(41.25±6.44)分;焦虑组(40.86±6.17)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19±7.88)分](P<0.01~0.05),支持的利用度却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0.05),而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不成熟防御方式的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假性利他、隔离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熟防御因子中压抑及幽默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症组被动攻击、隔离得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和对照组(P<0.01)。焦虑症组假性利他、反作用形成防御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1)。(3)抑郁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投射、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426,r=0.401),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r=-0.397,r=-0.501);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4)焦虑和抑郁组患者均显示在矛盾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在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或0.05),抑郁组患者还在亲密度、独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焦虑组和国内常模患者(P<0.01)。结论(1)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存在不成熟倾向,社会支持系统差且家庭功能有缺陷;(2)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和家庭功能缺陷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老年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抑郁症(LLD)发病率高,危害严重,是老年人群中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LLD的发病与年龄、性别、疾病和营养、人格特质及社会因素等有关,其病理机制与血管损害、脑白质病变、情感中枢神经元丢失、情感神经递质变化、神经内分泌、炎性介质、神经元可塑性、神经生物化学、电生理学改变等有关。上述认识有益于LLD的早期预防、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7.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非神经元细胞.一般认为该类细胞主要起支持、营养、修复、隔离、绝缘、参与血脑屏障形成等作用.随着对星形胶质细胞在大脑中功能研究的深入,目前对星形胶质细胞在抑郁症发病中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患者脑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均有明显改变.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丢失足以诱导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本文就星形胶质细胞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功能减退、行为能力受限、工作角色及部分社会角色消失,逐步与社会网络脱节,易发生社会隔离。社区作为老年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在此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情况,探讨社区功能和社区公共服务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方法 于2017年9月-2018年8月,便利选取河北省唐山市6个典型老年社区内1 526例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将社区老年人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分组(60~69岁组、70~79岁组、≥80岁组),采用社会网络量表简版(LSNS-6)评价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情况,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社区功能及社区公共服务调查问卷调查老年人一般情况、社区功能及社区公共服务情况。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 526例社区老年人中,发生社会隔离者371例(24.31%),LSNS-6得分为(16.32±5.429)分。其中651例60~69岁社区老年人中,发生社会隔离者155例(23.81%),LSNS-6得分为(16.25±5.257)分;639例70~79岁社区老年人中,发生社会隔离者126例(19.72%),LSNS-6得分为(16.71±5.197)分;236例≥80岁社区老年人中,发生社会隔离者90例(38.14%),LSNS-6得分为(14.41±6.231)分。不同年龄阶段社区老年人LSNS-6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77,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80岁社区老年人LSNS-6得分低于60~69岁与70~79岁社区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退休前职业、居住楼层、慢性病数量、婚姻状况、社区功能、社区文化娱乐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可适应性是60~69岁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退休前职业、居住楼层、慢性病数量、婚姻状况、社区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可适应性、社区服务中心可达性是70~79岁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退休前职业、居住楼层、婚姻状况、社区功能、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是≥80岁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80岁老年人群发生社会隔离的可能性最大;社区功能和社区公共服务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社会隔离发生的影响存在差异,社区工作人员应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癫痫发作与脑神经递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对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 以癫痫患者和SD大鼠为实验对象,用脑功能检测的最新技术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仪9Encephalofluctuogram Technolgy,ET)长时程采集脑电信号,提取在脑电中载有脑神经递质调节系统的震荡信息,分析癫痫发作时的脑神经递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