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考“承”有受义。《礼·礼运》:“是谓承天之祜”。《易·师卦》:“开国承家”。虞翻谓:“承受也”。“泣”,《说文》:“无声出涕曰泣”。《六书故》:“书:‘呱呱而泣,’诗:‘其泣喤喤’,泣非无声也,大约悲者泣而哀者哭,哭泣之声有细大之差焉”。《尔雅·释言》:“泪也”。此穴在目下,当悲泣泪下,此穴处首先受之,故名承泣。四白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下一寸,面(九页)骨颧  相似文献   

2.
阅读古医籍不但会遇到许多单音虚词,而且会碰到一定数量的复式虚词,即虚词的结合形式和配合形式。如“之谓”仅在《素问》中就出现38次,而“所谓”出现163次。它们虽然由“之”“所”“谓”为基础组合而成,但一经组合,意义和用法就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加之“之谓”“所谓”一般常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使用,其本身又有不同的用法。所以不能仅仅从“之”“所”“谓”单个词的角度理解它们,也不能将它们看作是两个词的简单相加,否则就会不得其义或发生误解。故弄清“之谓”“所谓”的特点及用法,对正确理解《素问》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古代汉语中有“之”“谓”结合但并不紧密的情况。例如:①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②无验而言之谓妄。(《法言.问神篇》)。此二例“之谓”中的“之”都是人称代词,分别作“一”和“言”的宾语,而“一”与“之”“言”与“之”结合为动宾词组又作了“谓”的主语。可见,这样的“之谓”还没有凝固得十分紧密。《素问》中出现的“之谓”是“之”  相似文献   

3.
<正> 十一、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甲乙经》卷三谓:“在目外去眦五分”。考“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髎”有深空之义(其义详前释)。此穴在目外眦五分处的陷凹中,此处目瞳子,故名瞳子髎。  相似文献   

4.
<正> “隐曲”一词,《素问》凡五见。其句式有三:“肿隐曲之疾”、“隐曲不利”、“不得隐曲”。“肿隐曲之疾”,王冰注谓“隐蔽委曲之处病也”,景岳则直指为疝。“隐曲不利”,杨上善注谓大小便不通利,世(木式)、隐菴谓不能行房事,吴崑谓不能隐首曲身。“不得隐曲”,马莳注为女子有隐讳难言之事,郁之于心。后世或从此说,或从彼说,无出其右。笔者认为,《素问》之“隐曲”均指阴囊,而“肿隐曲之疾”、“隐曲不利”和“不得隐曲”均指阴囊肿大而言。首先,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一下“隐曲”的含义。隐,《说文》“蔽也”。隐蔽可引申为隐讳。曲,象形字为(?)。《说文》“象器曲受物之形也。”段注:“(?),象方器受物之形,侧视之。(?)象圜其中受物之形,正视之。”阴囊内藏精索、睾丸等物,从正面  相似文献   

5.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然而何谓“朴”呢?王冰注:“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老子》曰:“祸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盖非谓物足者为知足,心足者乃为知足矣。不恣于欲,是则朴同。故圣人云:我无欲而民自朴。”王氏将  相似文献   

6.
<正> 八、足少阴肾经涌泉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心陷者中”。考“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说文》:“滕也”。杨基诗:“酒酣文思涌”。“泉”水自地出为泉(其义详前释)。《释名·释水》:“水上出曰涌泉”。此穴在足底,当足跖屈时的凹陷处是穴。足少阴肾脉由此向上腾溢,如泉水自地涌出,故穴名涌泉。  相似文献   

7.
祛障穴为笔者在1980年治疗胬肉攀睛作冷冻术中发现,该穴冷藏后不仅对胬肉攀睛有疗效,亦对其同时患有的圆翳内障亦有明显疗效。《审视瑶函》曾指出之:“由目系入黑睛之足厥阴、足太阳、手少阴三经所通过之处”,近似该穴,因该穴冷冻对内、外障眼病均有良好疗效,故余为其定名谓“祛障”穴。现将其在眼科的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四、足太阴脾经隐白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甲乙经》卷三谓:“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考“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一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藏,金隐土中,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  相似文献   

9.
东方朔,西汉时人。《史记》、《汉书》均有传,谓其为“滑稽之雄”,“童心牧竖,莫不眩耀”。故后世多其异闻。《列仙传》卷下曰:“东方朔者,平原厌次人也。久在吴中,为书师数十年。武帝时上书说便宜,拜为郎。至昭帝时,时人或谓圣人,或谓凡人,作深浅显默之行,或忠言,或戏语,莫知其旨。至宣帝初,弃郎以  相似文献   

10.
《素问·通气生天论》有云:“膏梁,之变,足生大疗,受如持虚”。注释者虽有千百十家,可谓代不乏人。然于此“受如持虚”信释者,几未多人。代皆咸言:膏梁肉食之人,其为病变,多足以生大疗疮毒。其感发,如持虚器之受物之易。愚谓解此经  相似文献   

11.
“平脉辨证”一语出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序。“乎脉”两字的涵义,《医宗金鉴》谓其“平人不病之脉”,而周学海则说:“平,读如骈,即辨脉也。……仲景选用古书,于是取之辨脉者即名辨脉,取之平脉者即名平脉,从其目,所以存古也,或谓无病之平脉者非。”目前对“平脉辨证”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平”是“辨”的通借字,即“辨”(切)脉辨证。”或把“平”作“平时”解,把“平脉辨证”理解为“平时诊脉辨证的经验”。而近代医学对“平脉辨证”尚有新释,认为“平”是“凭”的通借字,“平脉辨证”可理解成“凭借脉象  相似文献   

12.
北宋儿科学家钱己宗《内经》之意,将脚胃并论,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举五脏虚实寒热为辨证论治的纲领.立法组方颇为精当,所述病证中,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者十之近半,兹举下列常见病为例说明。1小儿咳嗽中医谓“外感后挟滞”的虚实兼证最多见,一谓肺脾气虚之证,一调肺脾痰食互结之实热证。肺主气属卫.“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放卫外之气全赖于脾胃化生精微所滋养,脾气健运则卫气旺盛,而脾气的运化,输布功能又赖于肺气的市降,遍调,故肺气实则中气足,脾气得以健运。反之,则互为致病;牌肺为母子关系,病理上母病,或…  相似文献   

13.
早泄是指同房时,过早射精,随后阴茎即缩软,不能正常进行交媾。《沈氏尊生书》谓:“未交即泄,或乍交即泄”。在日常生活中,为自己早泄而苦恼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现介绍几则民间小方,能起到防患于未然之功效,不妨一试。 1.蜻蜓6只,杞子10克,苁蓉10克,五味子10克。先将蜻蜓除去翅足,微炒,然后加杞子、苁蓉、五味子,水煎,每日一剂,  相似文献   

14.
望眼识带病,就是指在妇科临床上施用望诊而测知带下病。带下病通常称为白带,是妇科常见的疾患,不论病之轻重,都会影响身休健康。望诊在祖国医学的诊断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前人经验谓“有诸内而形于外”,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比喻,从中医的整体观念来说,体内有了病变,身体组织起了异常的变化,便能引起局部或全身  相似文献   

15.
按摩与推拿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摸、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以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 :“按者 ,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 ,谓徐徐揉摩也。”“推者 ,谓以手推之 ,使还旧处也。拿者 ,为两手一手捏定患处 ,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按摩”与“推拿”之名即由此而得。“推拿”的名称 ,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中才开始出现。“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 ,在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 :“按即拿之说也 ,前…  相似文献   

16.
“是药三分毒”。在中国医学史的相关资料记载,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统称“毒药”。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传说中神农所遇之毒即为“药”。秦汉时期谓“毒”为药物的偏性。如《本经》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素问·五常政大论》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认为药性强烈、作用峻猛者是谓“毒”。魏晋以后“毒”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慎独”,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家的一个特有的用语,意即是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谨慎不苟.秦汉之际的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中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相似文献   

18.
睡前一盆汤     
“晨起三百步,睡前一盆汤”,是古人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步”是练脚,“汤”是护足。人体健康在于脚力,“练脚护足”是为增强健康的手段。古人说:“人体健康在于四根,脚是根中之根”。“根”是什么?根就是指人体经络之气的发源地。脚,是三阴之始,三阴之终。脚底心的“涌泉穴”为肾经之始。肾气虚损,精气不足者。可用“睡前汤”热水洗脚,能使肾气回升和充实,是行之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若能早晚按擦“涌泉穴”百次,更有“异浊气,降虚火,舒明目,健足安眠”之功。现代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19.
刍议“不荣则痛”岳连生(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医院,河南450000)主题词疼痛中医名词注释疼痛有虚、实之不同,因于实者谓“不通则痛”,因于虚者谓“不荣则痛”。今不揣浅陋,略述对“不荣则痛”之管见。1“不荣则痛”的病因病机荣,含有温煦、濡润、荣养、舒畅之...  相似文献   

20.
研经赘言     
“上古天真论”篇题辩上古,谓时间,远古也,注同。惟“天真”二字,历代诸注似有未确之处。吴昆谓:“此篇言保合天真,则能长有天命,乃上工治未病焉。”义虽通,然何谓天真?则未尝语及。从其语气看,当是释为真元之气。张隐庵注:“天乙始生之真元也。”程士德云:“元气本于先天,所以叫天真。”诸注略同,皆谓天真为先天真元之气。若以真元之气释,则篇名“上古天真论”译为现代汉语,即为“论远古人的先天真元之气”。先天真元之气,无论上古、中古乃至近人,无不是由父母两精、阴阳两气媾合而成,其气有何区别,而欲黄帝、歧伯作此整篇以讨论之耶?唯高世拭注“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义近,惜未详加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