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测定3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发病48h内首次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结果表明,AMI早期原发性室颤病人的QTd为100.10±18.99ms;JTd为88.89±19.75ms,显著高于非室颤组的46.04±14.13ms,45.19±11.52ms,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1)。提示AMI早期QTd或JTd明显增大者,发生心室纤颤的可能性增大。测定QTd和JTd,对评估AMI近期预后具有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QT离散度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沈明QT离散度(QTd)是日渐受到重视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近期预后指标。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程度,反映节段性心室肌肉复极差异。本院观察了AMI患者68例的QTd及JTd,旨在探讨AMIQT...  相似文献   

3.
分析10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第3天心电图(ECG)的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与住院期死亡的关系。结果发现QTd、JTd与AMI患者住院期死亡的关系密切,对AMI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QT离散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蓉  郭战宏 《四川医学》1999,20(1):25-27
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期心电图及其中60例的恢复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进行测定,结果分别为QTd:5040±2025ms和2483±1269ms,QTcd:57.48±2514ms和2731±1384ms,AMI急性期的心电图QTd和QTcd均值均显著高于恢复期;按心电图心梗导联数目多少把100例AMI分为:1~,4~,8~等三组,其早期心电图QTd值分别为:4474±1704ms、5308±2138ms、5800±2101ms,三组间无显著差别(F=27383,P>005);根据心电图心梗定位把100例AMI分为:前壁梗塞、后壁梗塞、复合壁梗塞等三组,其早期心电图QTd值分别为:5250±2234ms、4531±1665ms5417±1730ms,三组间无显著差别(F=15355,P>005)。结果提示:心电图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显著增大,心肌梗塞部位和范围不是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增大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均匀,在AMI急性期监测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关系,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31例)再灌注前、后和未溶栓患者(34例)间进行心室复极各参数对比分析后发现:溶栓再通组的QTd,QTcd,QT1cd,JTd,JTcd及JT1cd明显长于溶栓前、未再通组和未溶栓组(P<0.01),再通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未溶栓组(P<0.01);前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组的QTd长于下、后壁组(P<0.05),而前者的QTcd、QT1cd则明显长于后者(P<0.01)。结果表明: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发和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正常和缺血心脏心室复极及复极离散度的影响,给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同步记录心室外膜多个部位单相动作电位的方法,观察家兔正常心脏(正常组)和急性缺血心脏(缺血组)静注胺碘酮前后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和单相动作电位离散度(MAPDd)的变化。结果正常组用药后左室前壁、左室心尖部和左室侧壁MAPD90均显著延长(P均<0001),MAPDd无显著变化(P>005)。缺血组用药后缺血区(左室前壁及左室心尖部)和非缺血区(左室侧壁)MAPD90均显著延长(P均<0001),但MAPDd明显减小(P<001)。结论胺碘酮可延长正常和缺血心脏心室复极,对正常心脏复极离散度无影响,但对缺血心脏可使其复极离散度缩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7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QT离散(QTd)变化以及8例住院期间猝死的AMI患者QTd改变,与正常人组和陈旧性心肌梗塞组比较,AMI患者入院时平均QTd明显大于正常人组和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P<0.01);猝死的AMI患者平均QTd明显大于69例有活AMI患者;AMI用者出院前平均QTd较入院时减小(P<0.01)。提示AMI患者入院时平均QTd增大,猝死者平均QTd增大更明显,且较存活者增大。连续观察AMI患者急性期体表心电图QTd变化,可为评价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患者常出现心室肌除极与复极的不同步,作者收集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68例,测定其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及心室晚电位(VLP),并进行对比分析。1对象和方法不同部位AMI患者68例,男59例,女9例;年龄(58....  相似文献   

9.
将112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死亡4组。测量其心电图的QT间期、JT间期,计算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结果:轻、中、重型及死亡组随着损伤程度加重,QTd、QTcd及JTd逐渐增大。中、重型及死亡组与轻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  相似文献   

10.
对7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48h内首次心电图与正常对照组60例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进行测定,并对AMI出现室颤与无室颤患者QTd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MI的QT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室颤组的QTd亦显著高于无室颤组。认为:QTd是AMI预后的一个有用的非侵入性的心电学和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并计算AMI体表心电图QTD、JTD,并与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组QTD,JT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前壁心面梗死组的QTD、JITD明显大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 QTD、JTD增加是AMI早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了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均大于对照组(P<0.001)。(2)单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4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部位MI患者(P<0.005)。(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D均明显大于无合并症者(P<0.05或P<0.01)。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延长,提示心肌复极存在明显不均匀性和心电不稳定性,对预测心脏病发作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体表心电网QT离散度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QT离散度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离散度等指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大,且心肌梗塞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者QT。离散度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也有明显延长。结论 QT离散度延长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匀性,易产生折返激动而致心律失常,可作为预测室速和室颤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阳军  李向平 《河北医学》2004,10(8):726-72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近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了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 2 4h内的QT间期离散度 (QTD) ,并对比观察心梗患者一周内发生或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 :急性心梗患者QTD和QTcd大于冠心病对照组 (P <0 .0 5 ) ,而急性心梗患者中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显著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增大是预测短期心脏事件的较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JT间期离散度与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定 46例AMI患者心梗发生后第 3d的QT间期离散度 (QTd)和JT间期离度 (JTd)。并与30例正常人的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QTd、JTd、QTc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P <0 0 1 )。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 (1 8例 )的QTd、JTd、QTcd较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8例 )明显增大 (P <0 0 1 ) ,且发生室颤的 9例患者QTd、JTd、QTcd比无室颤的明显增大 (P <0 0 1 )。结论 :早期测定AMI患者QTd、JTd、QTcd对患者近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间期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计算方法:每导联均测QT间期3~5个.取均值.则QT间期离散度(QTd)=QTmax-QTmin,用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的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与对照组QTc、QTd.QTc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梗塞组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者QTc、QTd、QTed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当QTC≥440ms,QTd、QTCd≥60ms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诊断正确指数QTcd与QTC、QTd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但QTd与QT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QT离散度能更好反映心室复极过程,尤其是用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对判断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AMI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AMI病人分为存活组171例、死亡组21例,另有正常对照组25例。测定AMI病人和正常人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或jT离散度(jTd)的变化。结果:192例AMI病人QTd与jTd分别为61.92±15.2ms,45.86±16.22ms,正常对照组25例QTd与jTd分别为20.32±8.14ms、18.24±8.12ms,两组相比P<0.001。存活组入院时QTd与jTd分别为60.96±12.24ms、45.22±10.24ms,出院时分别为39.26±10.42ms、32.14±12.24ms,入院与出院相比P<0.01。死亡组21例QTd与jTd分别为70.24±15.38ms、66.42±14.24ms,与存活组相比P<0.05。结论:AMI病人 QTd明显增加,QTd的测定对AMI病人预后的估价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T)早期运动负荷试验 (EET)与QTd(QT离散度 )、JTd(JT离散度 )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 31例AMI患者EET前、中、后QTd、QTcd、JTd、JTcd。结果 依据EET结果及不同的心梗部位 ,前者阳性 17例 ,阴性 14例 ;后者前壁心梗 17例及非前壁心梗 14例 ;EET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运动前后QT值等 4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性 (P <0 .0 1) ;前壁与非前壁心梗比较和运动前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运动中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EET阴性者运动前、后QTd等指标比阳性者明显增大 (P <0 .0 1)。结论 AMI患者QTd等数值的大小与EET结果无直接关系 ,而与心梗的部位、范围密切相关 ;EET时QTd结果尚难预测AMI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AMI患者为观察组,选择6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及QTcd。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前QTd2及QTe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成功PCI术后与术前比较,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直接PCI可使患者QTd及QTc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QT离散率(QTr)的变化,以了解心肌梗死急性期时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是否较恢复期增大。作为衡量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度过急性期的指标。方法:分别测量56例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最大QT间期(QTmax)减最小QT间期(QT-min),得QTd;以QTmax/(R-R)~(1/2)减QTmin/(R-R)~(1/2)得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QTd/(R-R)得QT离散率QTr。并对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的QTd、QTcd、QTr进行比较。结果:心肌梗死急性期较恢复期QTd、QTcd、QTr明显增加,P值分别<0.01、<0.01、<0.001。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较恢复期增大,QTr是QT离散程度更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