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斜肌转位手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1999年1月~2007年9月采用上斜肌转位术矫正动眼神经麻痹所致重度外斜视病例,并观察分析。结果20眼动眼神经麻痹行外直肌后退,内直肌折叠,上斜肌转位术。下斜视者3眼加下直肌后退术,上斜视6眼二次手术行上直肌超常量后退及下直肌超常量缩短术。患者外观取得满意效果,随访6月~3年眼位无明显改变。结论上斜肌转位术矫正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所致固定性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因高度近视引起的固定性内斜视7例(10眼)行手术治疗。10眼均先行超常量的内直肌后退,1眼行上直肌颞侧1/2肌束截除并转位于外直肌上方止端旁;其余9眼行外直肌上方1/2~2/3肌束截除并转位于上直肌颞侧止端旁。转位的部分肌束截除量是8~12mm。结果术前内斜视在90△~120△以上,下斜视30△~50△,术后随访3~26个月,基本正位8眼,欠矫2眼。眼球运动明显改善。结论内直肌超常量后退联合外直肌或上直肌部分截除加转位,对治疗高度近视所致固定性内下斜视效果肯定,且减少手术肌肉条数。  相似文献   

3.
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垂直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垂直斜视病例43例,其中麻痹性斜视33例,垂直性分离性偏斜(DVD)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2例。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及同视机检查垂直和水平斜视角,垂直斜视角3△~60△,水平斜视角10△~70△,作牵拉试验和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手术一期完成31例,二期手术12例。手术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斜肌麻痹26例行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减弱术,5例行下斜肌和垂直直肌手术。1例上直肌麻痹行对侧眼下斜肌后退术,另1例行同侧眼下直肌后退术。8例DVD均采用一眼或双眼上直肌等量或不等量后退,后退量为6~9mm,合并下斜肌亢进的同时作下斜肌减弱术,其中1例行下斜肌转位术。2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行下直肌后退术。结果40例病人第一眼位正位,复视消失。2例DVD患者术后明显改善,1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术后垂直斜视8△。结论垂直斜视的手术起点是垂直斜度大于10△,在斜度最大视野内起作用的肌肉上手术,垂直斜视矫正应保证正前方及前下方注视野,手术宜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进行。  相似文献   

4.
焦永红  卢炜  吴晓  王京辉  赵堪兴 《眼科》2005,14(5):305-308
目的 探讨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方式.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患者13例.方法 动眼神经不完全麻痹者8例,行外直肌的超常量后退,同侧内直肌折叠,对侧外直肌后退术.动眼神经完全麻痹、上斜肌健康者3例,行外直肌的超常量后退,同侧内直肌折叠,上斜肌转位术,即将上斜肌移位至内直肌上方;动眼神经完全麻痹且伴上斜肌麻痹者2例,行外直肌的超常量后退,内直肌鼻侧眶缘固定术.主要指标手术前后的水平、垂直斜视度.结果 术前外斜视在80^△~120^△以上,5例伴有下斜视15^△~35^△,2例伴有上斜视15^△~20^△;术后随访6~27个月,残余外斜6^△~20^△,残余下斜视4^△~10^△.结论 根据动眼神经麻痹造成的眼外肌麻痹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眼位的美容正位.  相似文献   

5.
外斜视A征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Mai GH  Deng DM  Lin XM  Kang Y  Guo Y  Yang X  Yuan CX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3):156-159
探讨外斜视A征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外斜视A征患者行上斜肌减弱术、内直肌缩短术或(和)外直肌后退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位、斜视度数和临床特征的改变。结果在32例外斜视A征患者中,上斜肌功能亢进31例(双眼27例,单眼4例),内直肌功能不足20例(双眼16例,单眼4例)。行上斜肌部分肌腱切除术13例(双眼12例,单眼1例),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18例(双眼15例,单眼3例);行内直肌缩短术17例(双眼11例,单眼6例),行单眼内直肌缩短及外直肌后退术10例;行外直肌后退术4例(双眼1例,单眼3例)。术后眼位恢复至正位28例(87.5%),外斜视A征消失31例(96.9%),其中4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外斜视A征作为斜视A-V综合征中的主要斜视类型,上斜肌功能亢进和内直肌功能不足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和临床特征;矫正外斜视A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上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直肌联结术与改良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10/2020-10确诊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患者35例44眼,其中15例21眼行直肌联结联合拮抗肌后徙术(联结组),20例23眼行改良部分直肌转位联合拮抗肌后徙术(转位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前后原在位斜视度、外展麻痹程度、内直肌后退量及治愈率等。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长均无差异(P>0.05)。术后末次随访联结组患者斜视度由102.33±41.70PD降为3.93±4.82PD(P<0.001),外展麻痹由-4.81±0.40改善至-1.57±0.51(P<0.001);转位组患者斜视度由94.75±33.03PD降为2.85±5.96PD(P<0.001),外展麻痹由-4.91±0.29改善至-1.22±0.42(P<0.001)。术后两组间斜视度比较无差异(P>0.05),转位组较联结组外展麻痹改善佳(P<0.05)。联结组与转位组内直肌后退量分别为7.16±2.07和6.37±2.34mm(P>0.05)。术后末次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性斜视(dissociated venical divergence,DVD)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8例(40眼)DVD者中双眼上斜视度不相等者做双眼不等量上直肌后退;单眼DVD做单跟上直肌后退.后退最大量8 mm.合并下斜肌亢进者做下斜肌转位术,伴有的水平斜视也同时矫正.结果 12例单眼上直肌后退,术后观察3~5周,出现对侧眼上斜视6例,上斜视度在10△左右.8例行不等量上直肌后退,效果较好,外观改善,被遮盖眼无明显上漂.6例下斜肌亢进,行下斜肌转位.经半年以上观察,手术效果好.结论 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检查为手术提供依据,做不等量上直肌后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导致限制性斜视的特点与疗效。方法 对14例(16条眼肌)甲状腺相关眼病致限制性斜视行眼外肌后徙术或断键术,其中下直肌后退术7条;内直肌后退术3条;上直肌后退术3条,断腱术1条;外直肌后退术2条。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3~9月(平均5.6月),所有患者术后水平及向下注视时复视症状消失,眼位基本正常。结论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所致限制性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下直肌后退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直肌后退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适应证、手术特点和效果等.方法 回顾分析诊治的39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需作下直肌后退术的患者.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8.0~66.0岁(平均49.9岁).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31例;下直肌断腱术1例:下直肌后退+上白:肌缩短3例;下直肌后退+内直肌后退2例:右眼下直肌后退+左眼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1例;左眼下直肌后退+右眼上直肌后退下直肌缩短1例.术后平均随访1.4年.结果 术后25例正位,复视消失;欠矫5~15°10例,复视明显改善:过矫4例.20°以内的下斜视行下直肌后退术每1mm后退平均可矫止2.5°.大度数垂直斜(20°~>45.),78.9%(15/19)行患眼下直肌后退术可矫正;21.0%(4/19)需行下直肌断腱术或加患眼上直肌缩短术.所有大度数垂直斜均需作眼球缝线固定术.结论 下直肌后退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限制性下斜视效果满意,文中对手术时机、手术特点、手术方式与手术注意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眼外肌移位术是指将叭外肌的肌腱或肌肉部分移开其自然作用方向。眼外肌移位术同常规的眼外肌加强术或减弱术不同,其主要目的不是改变肌肉的力量,而是改变肌肉的作用方向及位置,从而达到特殊的治疗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眼外肌移位术有如下几种。一、治疗单眼垂直性斜视:单眼垂直性斜视多同时伴有水平性斜视,故可在矫治水平性斜视的同时,将内、外直肌等量地上移或下移,从而一举两得,顺便矫治了垂直性斜视,减少病人的手术次数及痛苦。上述术式的变法是眼外肌边缘切开术,如果将一条水平眼外肌(内直肌或外直肌)上缘和下缘分别切开半个肌腹,使其上方切口距肌肉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 对外展过强型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退 ;辐辏不足型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退 ,单眼内直肌缩短 ;对伴下斜肌或上斜肌亢进者行部分切除或鞘内断腱 ;对伴DVD者 ,外斜矫正术后 3个月再次矫正 ;若垂直斜度≥ 2 0 △ 伴下斜肌亢进者 ,可同时行下斜肌转位手术。结果 随访 1 4例 ,时间平均 2 5年。眼位正位、眼球运动正常者 9例 ;残存外斜者 4例 ,外斜度 1 5 △ ~ 3 0 △ ,再次行手术矫正 ;DVD 1例未再手术。 6例有同时视 ,其中 2例有融合知觉 ,1例有 60 0″立体视。结论 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为 :发病早 ,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即有 ;可为基本型、辐辏不足型或分开过强型 ;可伴下斜肌或上斜肌功能亢进、DVD ;多数病例外斜程度≥ 3 0 △ ;除有先天性近视、远视及弱视外 ,视力较好 ;双眼视觉的建立和完善较差。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外斜视的最佳方法 ,手术时机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5眼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性斜视患者行部分直肌转位术,手术前后眼位、复视、代偿头位及眼球运动情况。随访6 mo。结果:根据22例25眼患者的术前、术中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术式组合:单纯部分直肌转位术2眼,麻痹肌的拮抗肌后退及部分直肌转位术20眼,麻痹肌的拮抗肌后退、部分直肌转位并对侧眼配偶肌后退术3眼。术后20例第一眼位完全正位,代偿头位及复视均消除,2例双眼外直肌麻痹患者轻度欠矫,分别配戴8△、10△三棱镜后复视及代偿头位均消失。斜视度术前100.23△±42.61△,术后0.82△±2.67△( t=10.797,P<0.001)。眼球运动评分术前-4.52±0.51分,术后-2.68±0.63分(t=-19.468,P<0.001)。结论: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性斜视能有效矫正第一眼位的斜视、复视,消除代偿头位,改善眼球运动,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21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根据术前不同的斜视度、斜视类型、牵拉实验结果、同视机检查结果以及眼球内转时是否伴有上射和(或)下射现象,在解除限制因素的前提下分别采取内直肌后退或悬吊术,外直肌后退或悬吊术,内外直肌同时后退或悬吊术以及外直肌Y型劈开联合后退术。结果术后内转眼上射和(或)下射现象及代偿头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消失。14例内斜视术后12例斜视度≤10^△,2例斜视度〉10△.其中2例在行内直肌后退术后出现外斜视。7例外斜视中,5例行外直肌后退或悬吊术,2例行外直肌Y型劈开联合后退术,其中6例术后斜视度≤10△,1例斜视度〉10△。结论在解除限制因素的前提下,水平直肌大量后退可以消除或改善代偿头位,亦可恢复原在位的眼位。对于斜视度≤20△且有代偿头位的DRS患者,可以戴棱镜矫正。直肌Y型分开联合后退术或水平直肌同时后退术在解决内转眼上射和(或)下射现象时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斜视尤其特殊类型斜视的病情复杂, 常规斜视矫正手术多无法达到矫正大度数斜视或改善眼球运动功能的目的, 需要应用眼外肌转位手术, 包括邻近眼外肌和跨眼外肌转位手术。随着个性化手术发展, 眼外肌转位手术的术式不断改良, 各具适应证和优缺点。本文汇总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进展, 就不同类型眼外肌转位手术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特点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以期为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和合理开展眼外肌转位手术治疗斜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 993年 1月到 1 999年 1 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1 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 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3例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过矫 3例中 2例是由于术后手术肌肉缝线撕脱所致 ,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下斜肌转位术在上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对复杂上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68例患者,其中垂直分离斜视46例,下直肌麻痹4例,下直肌缺如2例,双下转肌麻痹3例,单眼上斜肌麻痹5例,限制性上斜视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2例,均直接采用下斜肌转位手术或作为补充治疗.结果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可矫正正前方上斜视15△~20△,下斜肌转位术 上直肌退后术,可矫正40△~50△,下斜肌转位术 上直肌退后术及下直肌缩短术,可矫正40△~60△,但对上方视野效果最明显.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治疗上斜视是有效可行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1993年 1月到 1999年 1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 (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 3例 (肌肉缝线撕脱 )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和上直肌后徙并移位治疗重度外斜视合并垂直分离性斜视( DVD)的效果。方法回顾近3年来对18例(36只眼)大于25°的外斜视合并DVD的患者施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9~12 mm,上直肌后退6~10 mm并鼻侧移位半个或一个肌腹的手术,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术后眼位:15例正位,2例外斜视欠矫,1例外斜视过矫,DVD治疗效果基本满意。有4只眼外转不足1~2 mm,其余眼球运动协调。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和上直肌后徙并移位治疗重度外斜视合并DVD操作简便快捷,损伤小,一次手术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ao MY  Shou JY  Li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52-65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情对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中,10例患眼下斜,1例健眼上斜。患眼向上、内上及外上活动受限,且合并假性上睑下垂。10例以健眼注视的患者中,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8例行患眼上斜肌切断及下直肌后退术,其中2例因第1次手术量不足,术后6个月再行健眼上直肌后退术。7例合并外斜视患者同时行外直肌后退术(单眼5例,双眼2例)。1例以患眼注视的患者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9例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完全矫正,2例斜视症状明显改善。7例合并外斜视者症状全部消失。患眼下斜肌和上直肌功能均无改善。上睑下垂症状9例患者消失,1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患者无改善。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是其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其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垂直直肌后退术和上斜肌切断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52-654)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求单眼手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种术式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效果。将39例伴有弱视的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按术式分为A组和B组,A组做单眼常规量外直肌后退加外直肌错位缘切并内直肌缩短术;B组行单眼常规外直肌后退内直肌缩短术。A,B组按1∶2配比,两组的病例在年龄和视力方面相匹配。治愈标准:术后6mo之后的眼位≤±8△为治愈。用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的治愈率。结果:A组的治愈率为84.6%,B组的治愈率为46.2%,两组间的治愈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眼外直肌常规量后退加外直肌错位缘切并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比传统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