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后路肌间隙入路在治疗胸腰椎疾患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后路手术上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0月,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患者67例,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及拆除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2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n=31)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n=36)。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VAS疼痛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周。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在疼痛VAS评分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伤椎固定在严重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严重胸腰椎骨折中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了我院2003年5月-2008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方法治疗41例。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丢失53%(37%-82%),Cobb角平均29.6°(17°-39°),均在伤后2周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6-29个月)。影像学资料显示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2%(87%-96%),术后Cobb角平均为5.6°(3°-10°),植骨均愈合、椎体脱位纠正,复位良好。结论对严重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介绍和评估Z -plate在治疗胸腰椎骨折和肿瘤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对 15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和 1例胸椎肿瘤伴椎管内神经前方受压的患者行椎管侧前方减压、Z -plate内固定术 ,观察术前、术后神经损伤ASIA分级。结果 :随访时间 3~ 18个月 ,平均 9. 2月。ASIA分级 :术前A 3例 ,B 4例 ,C 5例 ,D 4例 ;术后A 1例 ,C 3例 ,D 5例 ,E 7例。结论 :该系统具有稳定性好 ,使用方便、安全 ,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 ,术后MRI、CT检查不产生干扰 ,适用于胸腰椎前路减压需要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本组患者33例,伤椎部位:T_(11)3例,T_(12)11例,L_110例,L_29例.其中单纯压缩骨折3例,爆裂骨折30例.合并截瘫33例.对单纯压缩骨折行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合并截瘫椎管占位明显者固定后行后路椎板减压、椎管开大术,并行小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 术后33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X线片示椎弓根钉位置好,伤椎复位外形好.随访期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无慢性腰痛,伤椎高度无丢失.33例合并不全瘫.术前Frankel级:A级1例,B级7例,C级16例,D级9例;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5例,D级10例,E级16例.结论 对于胸腰椎骨折尤其是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术是一种疗效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ARRIF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我院2001年6月~2004年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行ARRIF固定治疗3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1.6岁。骨折部位及类型:T129例,L117例,L29例,L42例。合并脊髓损伤31例。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5个月。骨折复位满意。脊髓损伤31例中25例有不同程度恢复;其中8例恢复超过2级,无螺钉松动和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该固定器结构简单,固定牢靠,操作简便,ARRIF内固定器是一种较实用、可靠的脊柱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17例胸腰椎骨折行椎骨侧前方减压、Z-plate+Pyramesh内固定术。认为该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简单、牢固,适用于需行胸腰椎管侧前方减压内固定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骨折伴截瘫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后的前路翻修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伴截瘫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失效后,前路翻修术的理论依据和手术适应证。方法1999年2月-2005年4月,收治胸腰椎骨折伴截瘫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后失败的患者21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检查结果,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取出Ⅰ期胸腰椎前路手术行脊髓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随访患者脊髓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肋间神经损伤2例,脑脊液漏3例,难治性股痛2例。本组患者随访3个月~6年,平均2.4年,未发生钉板系统松动断裂和后凸畸形加重20例,有1例术后4个月远位螺钉断裂。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16.4±1.3)°恢复到随访时(5.2±0.3)°。21例患者中有16例神经功能得到部分恢复。结论胸腰椎骨折伴截瘫后路手术失效后,采用前路翻修术,脊髓减压直接彻底,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固定牢靠,大多数此类患者均能采用此种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的42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治疗,其中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肌间隙入路组),传统后正中入路23例(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围术期指标及伤椎骨折复位情况,并行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功能评估. 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伤椎高度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为(148.5±26.5) ml,术后引流量为(72.9±17.3) ml,术后VAS评分为(1.1±0.3)分,ODI功能评分为(13.4±2.7)分,与传统入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无需椎管内减压的椎体骨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6年10月,我科共行单节段椎弓根钉骨折椎固定复位治疗胸腰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7岁。骨折按A0分类法分型:A型54例,B型16例。术中将两对椎弓根钉置入骨折椎与相邻正常椎中,复位固定,原位取骨行椎间关节融合。结果手术用时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5ml,切121长度7~10cm。46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3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中及术后骨折椎的椎体压缩程度和节段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1),且术后3,6和12个月骨折椎椎体压缩程度和节段后凸角度的纠正与术中相比无明显丢失(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椎间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脊椎运动功能单位的丢失更少且不易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折损,可用于多数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前路短节段内固定按结构不同可分为钉-板系统和钉-棒系统,介绍两类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固定特点、生物力学评价、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熟悉各种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特点、固定方式,有助于合理的选择内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脊柱胸腰段单节段压缩性骨折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复位固定不植骨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组(螺钉组)和椎弓根螺钉结合后外侧植骨组(植骨组),每组15例.通过观测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变化,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24个月.结果显示,螺钉组手术时间(76.58±12.67) min明显少于植骨组(116.29±17.45) min(P <0.01);螺钉组失血量(287.54±30.76) ml明显低于植骨组(480.34±100.54) ml(P <0.01);两组在术前及术后即刻、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ODI评分在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胸腰椎单节段压缩性骨折,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复位固定不植骨,可取得与固定并同时植骨相近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单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3年10月至2008年2月,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A3.1型(37例)、A3.2型(30例)胸腰椎骨折.术后摄X线片来测量骨折椎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位指数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腰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用时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7 ml.随访6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9.8个月(4~27个月),全部骨性融合,除1例出现螺钉松动外,无内固定失败.术前骨折节段平均矢状位指数及骨折椎楔变指数分别为13.06°、42.96%,术后分别为4.47°、21.78%,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除2例外,最后随访末见明显矫正丢失(P<0.05).临床腰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经骨折椎单节段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治疗部分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相似文献   

13.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15例,均于伤后10 d内手术,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1~65岁,平均45.6岁.骨折部位:T<,11>骨折1例,T<,12>骨折4例,L1骨折7例,L2骨折2例,L3骨折1例.术前进行脊柱正、侧位摄片、CT和MRI检查,评价椎体、椎管、椎间盘及韧带损伤情况.根据脊柱骨折Magerl分型:A3型骨折10例,A2型骨折3例,A1型骨折2例,进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65~110 min,平均82 min.术中失血20~50 ml,平均35 ml.无转为开放手术患者,无神经损伤或其他并发症.随访3~11个月,平均7.6个月.Cobb角由术前(15.7±6.3).减少为术后(3.5±1.2)..CT检查显示与术前比较椎体后缘骨块复位良好.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与开放手术比较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和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失败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失败的24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迟发性感染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8例,连接杆断裂1例,内固定松动(含螺母松动)10例,螺钉位置不佳3例. 结果 24例患者全部接受再次手术治疗:2例感染患者取出内固定、病灶清除及灌洗引流后愈合,9例患者单纯取出内固定物,2例患者取出内固定物后予以后路植骨融合,9例更换或加长后路内固定并植骨融合,2例患者调整螺钉位置和方向并在钉孔内植骨后重新置入原螺钉.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症状加重等并发症.结论 手术适应证或入路选择不当,未能有效地植骨融合,术后康复锻炼不当或内固定取出过迟及手术操作不规范等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骨折椎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入选标准:T_(12)~L_2单椎体骨折;骨折椎椎弓根完整;下终板无骨折.全部患者均在伤后10 d内手术.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23例(A组),其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45岁(19~77岁).传统4钉固定20例(B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2岁(22~67岁).A组首先固定骨折椎与其尾侧椎,再在骨折椎与头侧椎之间撑开.结果 手术前后骨折椎尾侧椎间隙前缘高度的变化A组(0.035±0.042)小于B组(0.061±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的变化为(15.8±7.8)°,B组为(13.1±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例得到平均15个月(11~24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平均丢失5.4°,B组平均丢失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同定杆断裂,B组2例螺钉断裂.结论 对部分胸腰椎骨折在骨折椎应用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固定系统的牢固性,避免骨折椎尾侧椎间隙的过度撑开,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爆裂骨折去除内固定后后凸畸形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回顾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去除内固定后是否继发后凸畸形.方法 1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T11~L2)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测量内固定取出术后0.5~2年Cobb角度变化及伤椎椎体高度的变化.结果 18例患者(35~68岁)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7个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无椎弓根钉断裂或松动现象.与取内固定钉前相比,16例无骨质疏松患者取钉后6个月Cobb角平均丢失0.7°,椎体高度丢失0.8 mm;取钉后1年Cobb角平均丢失1.9°,椎体高度丢失1.1 mm(P>0.05);取钉后2年Cobb角平均丢失2.4°,椎体高度丢失1.3mm(P>0.05).合并骨质疏松的2例患者,取钉后6个月Cobb角丢失6°、8°,椎体高度丢失3mm、5 mm;取钉后1年Cobb角丢失13°、17°,椎体高度丢失5 mm、7 mm;取钉后2年Cobb角丢失15°、19°,椎体高度丢失6 mm、7.5 mm.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术后脊柱后凸畸形会有轻度发展,但椎体高度丢失并不明显.若合并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术后脊柱后凸畸形会明显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whether the kyphosis exists after removal of the internal fixators for thoracolumabar vertebrae fractures. Methods A total of 18 patients (35-68 years old) with thoracolumabar vertebrae fractures (T11-L2 ) were fixed with short segment pedical screw. The fixators were removed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he Cobb' s angle and trauma vertebra'height.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24 months ( average 18.7 months),which showed no intra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breakage or loosening of the screws. Compared to the Cobb angle and the vertebra height before removal of the internal fixators, the average loss of the Cobb angle was 0.7° and that of the vertebra height was 0.8 mm six months after removal of the fixators, 1.9° and 1.1 mm respectively one year after removal of the fixators, and 2.4° and 1.3 mm respectively two years after removal of the fixators in 16 patients without osteoporosis (P >0. 05). Among two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the average loss of the Cobb angle and the vertebra height was 6° and 8°respectively and 3 mm and 5 mm respectively six months after removal of the fixators; 13° and 17° respectively and 5 mm and 7 mm respectively one year after removal of the fixators; 15° and 19° respectively and 6 mm and 7.5 mm two years after removal of the fixators. Conclusions After the internal fixation for thoracolumbar vertebrae burst fractures, kyphosis develops mildly, with in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vertebral height. While the kyphosis becomes worse after removal of the fixators for thoracolumbar vertebrae burst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采用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不稳定及畸形较重而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接受后路ISOLA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取髂骨行椎板及横空间植骨。通过影像学检查脊柱畸形角(Cobb's角)的纠正内固定的位置及骨愈合情况。结果 手术7天后均逐渐恢复穿衣、起卧床、步行、大小便及洗漱等生活自理能力,术后1个月逐渐恢复非弯腰的轻体力工作。所有病例骨折复位良好,后凸及侧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的矫正、缩小的椎管管径完全得到恢复。随访11例,均无畸形矫正丢失和伤椎及椎间高度下降,且未出来钉棒松动及断裂。结论 ISOLA钉棒系统后路复位胸腰椎骨折的性能良好,并具有稳定固定强度,对无神经功能障碍的脊柱胸腰段骨折复位固定融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新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R)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Sextant-R组(14例)和开放手术组(22例),对比分析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率等.结果 Sextant-R组手术切口长度(7.1±0.9)cm,手术时间(1.1±0.7)h,出血量(89.3±12.1)ml,术后引流量(12.6 ±3.2)ml,术后平均Cobb角(4.5±2.4)°,术后椎体矢状而指数(10.2±10.1)°,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85.0±7.0)%.开放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16.8±1.6)cm,手术时间(2.4±0.8)h,出血量(325.0±123.6)ml,术后引流量(147.3±36.1)ml,术后Cobb角(1.0±2.3)°,术后椎体矢状面指数(5.5±8.6)°,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95.5±2.2)%.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Sextant-R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伴前、中柱压缩的胸腰椎屈曲牵张型骨折表现隐匿的原因,并探讨其发生机制、影像学诊断及手术复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屈曲牵张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9例,其中伴前、中柱压缩的患者17例,评价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和MRI)的诊断价值,所有患者均给予后路手术,术中利用先单纯撑开复位前、中柱再行后方轴向加压复位后柱两步骤复位法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评价该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伴前、中柱压缩的患者占全部屈曲牵张骨折患者的43.6%,17例术前有6例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各种影像学检查不同程度发现后柱骨性和(或)韧带复合体损伤的阳性结果:X线片8例,CT平扫7例,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11例,MRI17例.17例单纯后路撑开后有8例出现后柱过撑现象,给予后方再加压进行复位后效果较好.结论 伴前、中柱压缩的屈曲牵张型骨折的后柱损伤表现常较隐匿,有一定临床发生率,但容易误诊为单纯压缩性骨折,CT MPR和MRI对诊断有较大帮助.采用先撑开再加压的两步骤复位法效果满意,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SF内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综合评价SF内固定器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SF内固定器治疗 2 2 4例胸腰椎骨折手术前后的临床体征、X线片和CT征象。结果 随访 6~ 5 0个月 ,平均 2 8个月。Cobb氏角从术前 2 5°矫正至术后 4 .5°,位移从 14mm减少至 0 .8mm ,压缩椎体高度从正常高度的 5 2 .6 %恢复至 98.2 % ,CT示椎管横截面积从术前 6 6 %至术后 90 % ,5 5 %患者获得了Frankel 1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改善。结论 SF内固定器能达到满意复位和维持复位 ,提供坚强固定及椎管有效间接减压 ,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