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心静脉置管在ICU室、脑外科、肾内科等科室广泛用于输液、中心静脉压测定、静脉营养等治疗,随之而来的是导管相关性败血症(catheter-reloded sepsis,CRS)的出现。它已成为目前临床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且具有潜在致命威胁的医院感染。回顾分析近2年我院发生的CRS的相关因素及病原学特点,为今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CRS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指患者不能从胃肠道进食而需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每天所需要全部营养物质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Dudick及Wilmoe率先报道了临床应用TPN成功经验后,近40年来。随着中心静脉导管的更新换代,插管技术的普及。中心静脉插管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长期静脉营养、自体干细胞移植、血液净化、快速输液、化疗等。但TPN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sepsis,CRS)仍是棘手的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ICU广泛使用,临床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并发症也逐渐为医护人员重视。现就我院综合ICU2010年1~12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敷料的更换原因,探讨改进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护理方法。方法对常规组299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敷料更换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整体护理方法设计并实施针对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更换的套餐护理措施,选择次年同期采用该护理措施的289例患者为套餐组进行比较。结果 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更换的原因有贴膜松脱、渗血、渗液;常规组敷料维持天数为(2.35±0.89)d,低于套餐组的(3.43±0.52)d(P<0.05);常规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率为13.0%,高于套餐组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切实提高中心静脉患者敷料维持天数,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CU患者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由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本院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8例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包括严格手卫生,置管时提供最大的无菌屏障,洗必泰消毒皮肤,选择最佳置管位置及每日评估是否需要保留导管。观察CRBSI发生率及菌株分布情况和住ICU时间。取本科2009年1月至2008年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70例作为对照。采用t检验和)c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集束化干预组CRBSI发生5例,发生率为5.2例/1000导管留置日。对照组CRBSI发生13例,发生率为14.2例/1000导管留置日,两组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7,P〈0.05)。集束化干预组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9.0±4.5)dVS(14.8±6.6)d,t=2.15,P〈0.051.结论集柬化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台州市立医院ICU就诊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成感染组(60例)和非感染组(563例),首先单因素分析初步筛查CRBSI的危险因素,然后以是否发生CRBSI(1=是,0=否)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差别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 CRBSI的发生率为9.63%(60/623);感染组与非感染组APACHE评分、导管类型、导管留置部位、留置时间、静脉营养、激素使用、插管次数、紧急插管、营养状态、糖尿病和MODS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PACHE评分较高、双腔导管、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2周、营养支持、插管次数〉2次、紧急插管为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ACHE评分越高、使用双腔导管、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应用营养支持、插管次数过多,CRBSI发生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 〉 0.05).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朱丽  曹相原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0):963-964
目的探讨ICU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血行感染(CRBSI)的发生率和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ICU内拟诊和确诊CRBSI患者9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ICU内中心静脉置管情况和CRBSI年度发生率,以及患者基础疾病、住ICU时间、CVC留置时间等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 ICU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率为40.97%,CRBSI的发病率为4.32%,病死率24.4%。CRBSI患者的基础疾病、住ICU时间、CVC留置时间、静脉营养为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ICU内CRBSI发生率为4.32%。结论随着患者危重病程度增加、住ICU时间和留置导管时间延长,CRBSI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laeter,CVC)相关感染(catheter ralated infection,CRI)、相关性菌血症(catheter ralated blood-steam infection,CRB)的发生率与导管留置时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自2005年1月-2006年12月对200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留置的CVC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200例导管检出CRI 31例,发生率15.5%;CRB 4例,发生率2.0%.中心静脉留置时间超过6 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 心脏外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留置时间呈正相关,留置时间应尽量<6 d,可以减少CRI、CRB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系统干预管理在控制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对ICU 2011年3~8月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20例患者采用系统干预管理措施,与2010年9月~2011年2月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57例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率的比较。结果:采用系统干预管理措施护理后,中心静脉导管血流的感染率从干预前9.55%降至干预后2.73%(χ2=8.12,P<0.01);而且随置管天数的增加,中心静脉导管血流的感染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系统干预管理可以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立平 《海南医学》2012,23(7):146-147
目的评价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减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中的作用。方法将248例在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随机分成普通中心静脉导管组(对照组120例)和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组(抗感染组128例),观察两组CRI的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抗感染组的CR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3%vs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I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色念珠菌,但两组患者CRI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降低ICU患者CR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技术在近20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用不锈钢针,到留置针、中心静脉输液导管,再到目前的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广泛使用,其目的是提供一个可靠的静脉渠道,为患者减少痛苦,为医护人员创造方便。PICC是将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人的一种穿刺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只有正确使用和维护PICC,使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患者才能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导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CKD)的血液透析病人,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病人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但感染是血液透析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血液透析病人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因为血管通路是造成血透病人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美国肾脏病资料库(USRDS)对4005例透析病人进行长达7年的研究发现,深静脉留置导管是发生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朱永  何振杨 《海南医学》2005,16(9):75-75
随着中心静脉导管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感染率明显增加,中心静脉导管在医院中应用于药疗、输液、全胃肠外营养、血液动力学监测、血液透析等,感染是其严重并发症,并导致病人死亡率上升,在美国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死亡率10-20%,ICU病房大于25%,因此降低感染率是非常重要的旧。本文对18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导管留置时间与其引起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该院血液透析中心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98例的临床资料,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分析年龄、原发病、置管部位及留管时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52例,感染率达到13.1%。革兰氏阳性菌34例,占65.3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18例,占34.6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患者年龄<50岁感染率7.48%,≥50岁感染率16.33%(P<0.05);糖尿病肾病感染率19.72%,非糖尿病肾病为9.38%(P<0.05);股静脉置管感染率24.14%,明显高于颈内静脉10.25%及锁骨下静脉5.26%(P<0.05);置管时间≥2周较≤1周、1~2周组患者感染率明显增高,18.43%(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2周及股静脉置管都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诱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ICU病房中心静脉导管感染(catheter - related infection, CRI)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CR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4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病原菌的分离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结果:患者中45例为CRI的确诊病例,病原菌前4位分离率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常用抗生素高度耐药。结论:了解CRI的常见病原菌分离情况有助于CRI的早期诊断,并据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徐妍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1):1397-1398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寻求科学、有效地干预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ICU收治的实施中心静脉导管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30例和循证护理组30例.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措施.观察两组导管脱出液外渗、导管阻塞、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患者置管后导管脱出、导管阻塞、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循证护理组均好于常规护理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置管后局部渗血发生.结论 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继发感染率降低,是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梁莉  黄云剑  梁艳  杜贞芬 《重庆医学》2007,36(5):428-429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jgular catheter,JC)与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femoral catheter,FC)发生并发症,尤其导管源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bacteremia,CRB)的情况.方法 经颈内静脉穿刺组(JC组,n=66)、经股静脉穿刺 (FC组,n=35).观察两组患者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结果 早期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血肿形成和穿入动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并发症主要为CRB,两组CRB发生率各为27%、48%,相差有统计学意义,P<0.001.JC、FC组28d生存率各为77.2%、51.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金葡萄菌感染是CRB最常见感染细菌.结论 JC操作方法简单,CRB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可作为临床上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宇鹏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7):1155-1155
随着侵入性操作使用的增加,导管相关血液感染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发生率较高,不但治疗费用昂贵,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在美国,每年中心静脉置管约造成80000例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并导致28000例ICU患者死亡。用于治疗1例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平均费用为45000美元,故每年用于治疗的费用高达23亿美元。是否能够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期发表了一项应用循证医学的干预措施减少ICU患者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研究(N Engl J Med,2006,355:2725-2732)。  相似文献   

20.
韩楠楠  李刚  蔡文伟  沈晔 《浙江医学》2015,37(19):1621-1623,1630
目的 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病原菌及耐药性,为合理选用抗生素,制定有效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EICU近3年来中心静脉CRBSI患者的血培养、导管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总结其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61例中心静脉CRBSI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66株,其中G-菌33株(50.0%),G+菌27株(40.9%),真菌6株(9.1%)。常见菌株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7%),鲍曼不动杆菌(18.2%),肺炎克雷伯菌(12.1%),金黄色葡萄球菌(10.6%),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6.1%)。G-菌对碳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对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G-菌已成为EICUCRBSI患者的主要致病菌,CRBSI病原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性普遍偏高。【关键词】导管相关血行感染中心静脉导管重症监护病房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