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热之邪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先病始于太阴肺经,故治肺乃为首.肺主皮毛司呼吸,为气之主.其病则为卫分表证,或为肺经本脏病.临床上的表现,往往有以卫分表证为主,或以肺气不宣为主,或以肺热津伤为主等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3.
温病是中医对急性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大多属于传染性、感染性的发热性疾患.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以前的医学家对温病的认识虽多有记述,但因局限于伤寒六经分证,对瘟热时疫的诊治往往不能切中病情.清代(1746年)叶天士的《温热论》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相似文献   

4.
银翘散首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主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笔者在2008年3月-2009年6月随老师门诊,以本方加减治疗妊娠外感发热15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是继叶天士之后又一温病大师,在继承叶天士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了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书。《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之津梁”,“温病传世之作”。其主要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倡导三焦辨证纲领倡导三焦辨证纲领,论述了九种温病的证治。吴鞠通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理论纵横交错,更具体地落实到经络脏腑之上,显得更为系统完备。《温病条辨》上焦篇第2条“风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指出温邪的侵入途径及发病部位与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精神一致…  相似文献   

6.
吴氏《温病条辨》列银翘散加减为治疗太阴温病邪犯卫分,太阴伏暑清暑透邪,透解温毒的要方,兹辨析如下: 一、卫分风热,随证化裁上焦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上焦五条:“太阴温  相似文献   

7.
贯众60g,大青叶60g,连翘60g,苍术60g,藿香60g,佩兰60g,白芷8g,甘松8g,冰片0.5g。此验方是先父潜心研究《温疫论》、《温热论》等温病著作基础上,根据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著名论断,研制的严把口鼻入口关的防流感口罩。  相似文献   

8.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随其所在而攻之"是吴鞠通治疗温病的重要原则,源于<金匮要略>"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1].吴鞠通秉承仲景之旨,将其运用于温病的治疗中,贯穿于其著作<温病条辨>(简称<条辨>)全书中,它对指导温病的处方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温病卫气营血证候穴位温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7例温病卫气营血证侯患者穴位温度变化的研究。表明肺俞穴和膻中穴分别是温病卫、气证侯和营、血证侯之“显著性热反应点”;大椎穴和合谷穴分别是卫、气和营、血证侯之“热反应点”;提示“卫、气证侯虽表邪尚存,但里热已炽,营、血证候则全为里热”的客观指标,为揭示“温邪热变最速”,“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  相似文献   

12.
关于小便不利的治法,前人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而吴鞠通认为"温病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上游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上游指小肠,相对于大肠而言,温热之邪结于小肠,则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职,而出现小便不利及大便异常。"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受温热之邪,则宣化失司,通调失职,从而引起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因此,对于温病小便不利的治疗应辨证论治,吴氏采用清热化湿及甘苦合化等法,对于临证辨治温病小便不利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邪则热变最速”。温邪道传或内陷心包,则易出现神志改变,轻则嗜睡,恍惚,甚则昏迷谵狂。救不及时,则神机幻灭,故辨明神昏之病因病机、病变阶段殊为重要。医著论文言及神昏多责之邪陷心包,而径投“三宝”未必应手。实际上,卫、气、营、血均可出现神志失常,兹结合《温热论》及临床实际略言一二。1 邪在卫分 一般而言,温邪初起,邪浅易治,较少出现神志改变。但温邪、暑湿侵袭肺卫,一旦不得及时外解,骤逼人里,肺卫失宣,闭塞气机,邪热扰乱神明则致神昏。1.1温邪在卫《温热论》19条…  相似文献   

14.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叶天士就温病发病学提出的总纲。这个提法是对《内经》理论的突破,虽离经但不叛道。“温邪”概念始于内经,“寒温不时”(贼风),“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岁露论),已认识到温邪是传染性致病因子。“上受”概念也附和“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至真要大论)和“阳病者上,行极而下”(太阴阳明论)的思想原则。但作为外邪侵入,“首先犯肺”已与经义抵梧。《内经》  相似文献   

15.
正银翘双解散是由银翘散加味组合而成。银翘散是清代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先生代表名方,原载《温病条辨》上卷篇。原文讲:"太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中剂银翘散主之。"药物组成:连翘一两,金银花一两,桔梗6钱,薄荷6钱,竹  相似文献   

16.
吴又可《温疫论》治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疫论>的治则治法、下法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探讨,评价了吴又可对温病治疗的历史贡献,也指出了所存在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7.
谈吴又可《温疫论》之疠气性质属湿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因是"杂气",其中性质暴戾,致病力特别强的又称为"疠气",如<温疫论·原病>说"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温疫论·杂气论>亦说"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所著《温病条辨》为温病学经典名著.吴氏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四库全书·医家类》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往往只是引用吴鞠通《温病条辨·自序》的"来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稍加说明,一直没有深入探讨.实际上,吴氏能够检校《四库全书》有其特殊机缘,且其受益于《四库全书》不仅仅是得以阅读了《温疫论》,更在于四库医书编纂者"以王刘(笔者注:即王履、刘河间)二家为宗"的学术思想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达原饮方为明代吴有可所创,首载于<温疫论>之中,用以治疗邪气藏伏于"附近于胃"的半表半里(吴氏谓之膜原)之证.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将该方药味略为增减,认为是"治中焦热结阳明之证,最为合拍."笔者于十余年前偶然遇一例"半表半里"证而伴有严重失眠者,择达原饮成方加味用之,获得良效.嗣后,遇有严重失眠者,虽无半表半里之象,但见伴有脾胃失和、痰热内扰之证者,辄选用该方,均能取得满意效果,经治者近25例.  相似文献   

20.
温疫论为吴又可所著,成书于1942年,是医学史上温病学说的一部专著,全书虽未引古经一语,却对温疫的病因,病理传变和治法方药,提出较完整的,新的学术见解,为后世治疫有绳墨可循。对祖国医学中的温疫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将本人初读《温疫论》的几点体会,略述于后: 一、病因上的突破在《温疫论》成书以前,对温疫的病因都认为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这种气候的反常造成温疫的发生。但吴又可却认为,虽然气候的异常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