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睦虎  钟武  胡迎春  杨帆  李绍兰 《四川医学》2013,(10):1512-1514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9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患者病死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89例患者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低于充分液体复苏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充分液体复苏组短;两组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没有差异.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可以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汲崇良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67-67
目的观察并探讨临床在救治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液体复苏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AFR),试验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治愈率、病死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后治愈率更高,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救治多发伤创伤失血性患者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优,并有效控制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措施。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输液量、复苏开始时间、胶体液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治愈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复苏开始时间、平均输液量、胶体液量均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RDS发生率、ARF发生率、DIC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可明显降低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ARDS、ARF、DIC及脓毒血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液体复苏及手术前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与评估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资料选择自2008年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7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输液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死亡率为11.89%,对照组死亡率31.25%,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苏液量及其他指标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和对确定性手术的前移有利于探寻复苏平衡点,改善预后,可降低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值得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抢救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正压液体复苏,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抢救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且死亡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在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刘彦军  邓莉  龚良国  柏园 《当代医学》2021,27(30):129-130
目的 探析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90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性体液复苏干预,干预组接受限制性体液复苏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红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输液量、复苏耗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胶体液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胸部损伤患者合并存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症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分析2组复苏效果.结果 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恢复并维持重要脏器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沈其猷  李培  赵涛  刘彪  黄育南 《广东医学》2005,26(7):925-92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后续救治的影响。方法将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76)采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n=74)采用了常规液体复苏措施,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平均输液量为(2069±338)m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为18.4%,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为13.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为11.8%,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8.4%,病死率为23.7%;对照组平均输液量为(2975±527)ml,ARDS发生率为32.4%,ARF发生率为14.9%,DIC发生率为20.2%,脓毒血症发生率为27.0%,病死率为31.1%。组间比较除ARF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既可降低ARDS,DIC和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又不增加ARF的病发率,同时也能降低胸部创伤病死率,是安全的液体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志刚 《当代医学》2021,27(28):169-170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对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n=30)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疗法,n=30),比较两组DIC、MODS发生率及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情况.结果 复苏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复苏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IC、MOD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DIC、MODS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液体复苏方案,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液体量﹑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液体量﹑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减少对患者自身内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安全可靠,因而值得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刘勇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104-106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MODS发生率、AR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MODS及ARDS的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陈骏 《中外医疗》2016,(18):105-107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自2014年7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98例严重腹部创伤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人。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治疗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体液复苏救治方法来进行救治。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是(2226±325)m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为10.20%,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率为10.20%,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8.1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为14.29%,病死率为4.08%,对照组平均输液量为(3498±592)mL,ARDS发生率为18.37%,,ARF发生率为10.20%,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6.33%,DIC发生率为22.4%,病死率为10.20%。两组对比,除ARF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体液复苏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能够降低一般休克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死亡率也较传统体液复苏方法明显提高,预后改善情况良好,其综合复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复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输液量、血浆乳酸含量(blood lactic acid,BL)、剩余碱(residual alkali,B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更短,BL更小,BE更大,输液量更少(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6.00%、4.00%,均低于对照组的24.53%、24.53%(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可推广。  相似文献   

14.
吴多虎 《海南医学》2015,(3):354-35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同时期60例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后相关指标变化、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行液体复苏1 h后,观察组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1.7%和40.0%,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存活的患者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3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凝血情况,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杜俊 《包头医学》2016,40(4):205-206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充分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输血量、红细胞积压、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红细胞积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输血量和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2%、48.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产科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临床液体复苏方法不同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比较2组患者实验室指标(HGB、HCT、PT、APTT)、输液量、出血量及并发症、复苏效果。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出血量分别为(1600±350)ml、(460±180)mL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400)mL、(1000±300)mL(P0.05);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P0.05)。观察组复苏治疗满意人数为47例,满意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41例,8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其可避免患者机体代偿机制及内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同时改善其脏器灌注及氧供,降低并发症,减少出血量,提高临床复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1-09~2013-09我院急诊科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通过对患者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治愈率、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结果: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性液体复苏组死亡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60例常规液体复苏组和6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对患者手术前的红细胞压积(HCT),复苏后检测得到的血气剩余碱值(BE),平均动脉压,液体输入量,凝血酶原时间(PT),并发症发生几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明显改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机体组织的灌注、供氧、凝血功能以及使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19.
莫世军 《吉林医学》2014,(34):7613-7614
目的:观察两种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110例HT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各55例,比较两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各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复苏前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苏后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低的MAP水平,比充分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高的MAP水平,在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和氧供,避免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急诊科抢救的2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正压液体复苏组,再将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人分成确定性手术前移组和片延迟手术组(非人为因素),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和附加对抗休克的损伤因子药物治疗组,对患者的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在PT、APTT、开始手术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明显优于正压液体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性手术前移组明显优于延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损伤因子药物组的术后休克纠正时间、存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限制性输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安全,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