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笔者在教学之际发现五版《医古文》教材及有关参考读物中的某些注释不够妥帖,兹择数端加以辨析。一、不治恐深“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扁鹊传》)句中的“恐”大都注为“恐伯”。如《医古文自学读本》及函授教材都译为“不治疗恐  相似文献   

2.
读了陈贻庭同志《<医古文>教材注释的商榷》(贵刊1981年第3期)一文后,颇有同感.为了有利于今后对该教材的进一步修订,笔者本“愚者千虑”之精神,对《医古文》(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专业用,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年7月版)一书中的八条注释,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正于海内贤达。一、[当今居世之士]泛指当时的地主阶级的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自序》中的"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之后,和"厥身以毙,神明消灭"之前,有一句"咄嗟呜呼".近年作为高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的《医古文》(上海中医学院和浙江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年版)注释云:"'咄嗟呜呼',都是感叹词,这里连用以加强语气".我认为这个注释是欠妥的,现试述理由如下:先就词性词义来看,"础嗟"是"一呼一诺"的意思,作形容词用.《晋书·石崇传》:"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这里,"咄嗟"形容作粥之快是很显然  相似文献   

4.
~~从“癃”“淋”避讳看《伤寒论》自序真伪质疑@杨佃会$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伤寒论》;;张仲景;;自序1 田代华校勘学. 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546 2 张灿王甲.中医古籍文献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 3 宁可.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2 4 范行准.中国病史新义.第1版.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9:111,115 5 郭秀梅,冈田研吉.《伤寒论》中的方言俗语.医古文知识 1998;(1):39 6 廖又明.《伤寒论》自序质疑.浙江中医杂志 1995;30(7):320…  相似文献   

5.
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医古文》,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其中文选的注释,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有的颇精当,如《伤寒论》自序篇的"平脉辨证"条注释:"平脉,即辨脉.平,通评",纠正了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释作书名的错误.但本书文选的注释也存在一些缺点错误.我不揣浅陋荒芜,提出一些意见.第一篇《内经》四则第二则,文中"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的注释,"[下]指病人的大小便情况".似不妥,哪有把观察病人的大小便情况列为首要  相似文献   

6.
医古文误训举隅陈宗清山西省大同市中医院(037004)主题词医古文;教材;注释高等医药学院校五版教材《医古文》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突破,但个别注释仍值得商榷。1完《药戒》一文中有“子之气少完矣”一语,180页注⑧释“完”为“保全”似欠妥。有的文字有明...  相似文献   

7.
金元杰出的针灸家窦汉卿所著《标幽赋》,是针灸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名篇。对于书中的“四根三结”,现代有的书籍解释为:“四根,四肢远端;三结,头、胸、腹”(见四版《医古文》教材和《中医杂志》1987年第四期肖氏“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应用)。有的释为:“四根,耳根、鼻根、乳根、脚根;三结,胸结、肢结、便结”(见五版《医古文》)教材和《医古文选讲》)。笔者认为以上之说值得商榷,兹陈私见如下:  相似文献   

8.
《华佗传》疑难词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书田 《河南中医》2005,25(2):74-75
《华佗传》是《医古文》教材必选的古文 ,只是以前所选的多是范晔所写的《后汉书·华佗传》 ,而现在所选者多为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华佗传》。两者相比较 ,后者篇幅较长 ,内容丰富 ,词汇量大 ,古文特点突出。正因于此 ,问题也较多。本文提出讨论的 ,正是内中出现的一些疑难词句。沛相陈王圭举孝廉 ,太尉黄琬辟 ,皆不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古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以下简称国《医》)第 9页对句中“就”的注释是 :就任 ,就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医古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以下简称研《医》)…  相似文献   

9.
读李传快同志《“仪节”辨》一文(发表于《医古文知识》1997年第二期),颇觉其观点独特,然笔者不敢苟同,现结合五版教材注释,再辨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高等医药院校《医古文》教材,编者在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上都作了很大的努力,是历次教材所不能比拟的,并对课文作了大量的注释工作,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拜读之余,亦发现一些错误,兹提出供读者参酌。一、《扁鹊仓公列传》“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齐。”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医古文课程在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教材的编写、注释的考究,笔者曾于小文"医古文疑义举例"中有所阐述[1]。本文结合平日教学心得,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例,遴选其中误注的"故自"及未注释的"应时""弃去""无何""发动"等词条进行讨论,略陈浅见,供同仁讨论和《医古文》教材编著或再版时参考。文中所引文句均括注其出处及其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相似文献   

12.
“带下医”之称,首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其代称妇科医生,古今一辞,略无异议。但因何以之代称妇科医生,却众说纷纭,颇有分歧,概括计有三种观点:一、因妇人多带下病,俗有“十女九带”的说法,故以之代称妇科医生。如新版《辞源》曰:“带下医,即妇科,因妇人多白带病,故称。”旧版《辞海》注释亦同。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主编的《全国医古文函授教材》第一分册与许敬生等编的《医古文选读》二书,在《扁鹊传》的注释中均言:“一般妇科病以带证居多,故名。”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教研室决定我参加全国医古文函授教学的面授辅导工作.在学习《全国医古文函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时候,对其中一些词、句的注释或译文有一点不同的看法.今选择那些我认为有明显不妥之处而且是常见的为例句,予以试解,供我省参加医古文函授学习的同志们作为学习参考,并用来与《教材》的编审同志们商榷.错误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4.
1978年7月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医古文》中《串雅》序曰:“予幼嗜岐黄家言,读书自《灵》、《素》、《难经》而下,旁及《道藏》、《石室》……”。《医古文》编者认为:“《石室》疑指《石室秘录》,共六卷,清代陈士铎撰。”笔者对这段注文愿提出如下看法,希望能得到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原序中"短期未知决诊"一句,1978年版《医古文》教材(上海中医学院和浙江中医学院主编)注为:"连最近期间的病情变化都不能诊断出来";近来有人认为应注作"病情到了最危急的阶段,不知道迅速地、果断地诊断治疗."我们对此二说皆不敢苟同,谨陈谬见如下:关于"短期"二字,教材曾单独注作:"最近期间";后者则主张:"拟改为'危险'之期",理由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原文86条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历代医家对“陷脉”注释不一,余不揣愚陋,初考如下:一、注家注释概观《医宗金鉴》云:“陷脉:额角上陷中之脉”。《伤寒论选读》和《伤寒论》均认为“额上陷脉,指额上旁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方法学角度分析《伤寒论》历代注释之不足,可戒后世研习《伤寒论》者勿蹈其旧辙。方法:以历代注家注释《伤寒论》第一条(无方之论)和第十二条(群方之首)的内容为代表,以“朴学”之“言之有据”、“以经证经”、“孤证不立”等原则为标准,从方法学角度分析历代注释《伤寒论》之方法。结果:本文所例析之历代注释与注释方法,按“朴学”标准裁判,有失法度。结论:历代注释《伤寒论》于方法学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历代注释结论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8.
《新中医》1982,(7)
医古文部分《伤寒论》自序译释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我每当看到秦越人进入虢国为虢太子诊治疾病,以及望诊齐桓侯面色的记载,没有不感慨地赞叹他的才能优秀啊!“越人”,即秦越人,又称扁鹊,春秋末战国初名医。“虢(guó国)”,国名。“齐侯”,齐国君。“未尝”,同未曾,没有。“才秀”,才能优秀。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受“重道轻艺”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下学上达”的志士情怀。从古代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论述朱丹溪之所以潜心医学的志士情怀,并就《医古文》教材注释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受“重道轻艺”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下学上达”的志士情怀。从古代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论述朱丹溪之所以潜心医学的志士情怀,并就《医古文》教材注释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