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弓形虫(Toxoplasmagondi,toxo)对自然流产的影响。方法 应用生物芯片法,分别对79例自然流产者和89例自愿人工流产妇女的血清进行TOX检测,检测血清中IgM抗体。结果 自然流产组TOX阳性检出率为25.3%,与对照组7.99/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着流产次数增加,TOX阳性检出率增加,感染与自然流产的次数正相关。结论 TOX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感染源之一,可作为确定自然流产的病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早期自然流产与绒毛局部TORCH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6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局部血浆和静脉血清TOX、RV、CMV、HSV-Ⅱ阳性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绒毛局部血浆TOX、RV、CMV、HSV-Ⅱ阳性率分别为:15.00%(9/60)、8.33%(5/60)、5.00%(3/60)、13.33%(8/60),静脉血清TOX、RV、CMV、HSV-Ⅱ阳性率分别为:6.67%(4/60)、8.33%(5/60)、3.33%(2/60)、10.00%(6/60)。绒毛局部血浆TOX阳性率明显高于静脉血清TOX阳性率(P〈0.01),绒毛局部血浆RV、CMV、HSV-Ⅱ阳性率与静脉血清RV、CMV、HSV-Ⅱ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绒毛局部血浆TOX阳性率明显高于静脉血清TOX阳性率,提示TOX可能通过损伤胎盘,导致自然流产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ORCH检验在自然流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12月在该院接受自然流产的孕妇150例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120例无自然流产史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验法检测所有孕妇TORCH抗体,比较两组TORCH试验检出状况。结果观察组中的风疹病毒(RV)、单纯疱疹病毒(HSV-Ⅱ)、巨细胞病毒(CMV)、弓形虫(TOX)的阳性率分别为3.33%、11.33%、28.67%、51.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0%、1.67%、3.33%、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流产、死胎、早产比例分别为34.67%、8.00%、1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0.00%、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V-Ⅱ和CMV所致不良妊娠发生率显著高于RV、TO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检测TORCH病原体或病毒可有效防止自然流产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探讨其与自然流产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1例妇女蜕膜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进行检测,其中20例为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21例为要求终止妊娠的正常早孕妇女(对照组)。结果在早期妊娠的蜕膜组织细胞浆内,间质细胞浆内和腺上皮及腔上皮细胞浆内均有iNOS的表达;早期自然流产组蜕膜组织中iNOS的表达(2例呈阴性,2例呈弱阳性,10例呈阳性,6例呈强阳性)明显强于对照组(2例阴性,10例弱阳性,7例阳性,2例强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呈高表达,iNOS可能与自然流产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稽留流产病因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 流产组:1999—06~2002—06诊断为稽留流产并做过系统检查患97例,其中曾有1次流产史61例(62.89%),曾有2次流产史27例(27.84%),曾有3次及3次以上流产史9例(9.28%),此次妊娠B超提示胚胎死亡11例(11.34%)。对照组:采用同期无自然流产史行人工流产的正常孕妇55例。两组年龄无劳异。  相似文献   

6.
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脉支原体(UU)是引起女性生殖器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是导致妇女盆腔炎和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1]。为探讨生殖道CT、UU感染对妊娠早期自然流产的影响,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早孕者作对照,检测宫颈分泌物的CT和UU,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995年6月~1997年6月来院就诊、经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异常和内分泌功能异常的自然流产患者共70例,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1次流产42例,2次流产18例,3次流产10例。同时,以正常早孕56例作为对照组。1.2标本…  相似文献   

7.
人巨细胞病毒(HCMV)近几年来被认为是导致孕妇自然流产最常见的病原体,笔应用金标免疫渗滤测定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和ELISA法分别对反复自然流产的58例妇女血清中HCMV—IgM和HCMV—IgG进行检测,并作了比较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杭州地区自然流产与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 (HSV)4种病原体(简称TORCH)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0年10月~2003年10月自然流产孕妇,用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TORCH各项IgM,与同时间段正常育龄孕妇TORCHIgM进行比较,探讨自然流产 与TORCH感染的关系。结果 自然流产孕妇TOX、RV、CMV和HS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47%、11.18%、 25.66%和3.95%。而同时段正常育龄孕妇相应的IgM抗体阳性率为0.11%、0.29%、0.50%和0.16%。自然 流产孕妇TORCH各项IgM阳性率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 孕妇TORCH感染是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塞患者溶血磷脂酸水平同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LPA水平及HCMV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的L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LPA在发病24h达到峰值,此后逐渐降低,但在7d内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4d时接近正常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LPA、HCMV-IgG及HCMV-IgM阳性率分别为87.50%、82.14%、42.8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9%、35.71%、7.14%(P〈0.05);HCMV-IgG及HCMV-IgM阳性组的LPA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LPA与HCMV阳性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HCMV感染与LPA可能相互作用而激活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发生,且HCMV感染将促进LPA水平的升高,从而促进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对45例自然流产(自然流产组)和45例人工流产及正常妊娠中期妇女(对照组)的宫颈粘液,以及8例自然流产组和22例人工流产妇女的流产胚胎组织进行CT检测.结果自然流产组的宫颈粘液和流产胚胎组织中CT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着自然流产次数增加,CT阳性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P<0.05).结论生殖系统CT感染与部分自然流产关系密切,宫内CT感染可侵入胚胎,影响胚胎发育,导致自然流产.  相似文献   

11.
颜小利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569-1570
【目的】探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清和绒毛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病例组)和30例正常早期妊娠的人工流产孕妇(对照组)血清及绒毛组织VEGF含量。【结果】病例组血清及绒毛组织中VEGF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及绒毛组织中VEGF含量降低可能是导致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 (CT)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 对 4 5例自然流产 (自然流产组 )和 4 5例人工流产及正常妊娠中期妇女 (对照组 )的宫颈粘液 ,以及 8例自然流产组和 2 2例人工流产妇女的流产胚胎组织进行CT检测。结果 自然流产组的宫颈粘液和流产胚胎组织中CT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随着自然流产次数增加 ,CT阳性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P <0 .0 5 )。结论 生殖系统CT感染与部分自然流产关系密切 ,宫内CT感染可侵入胚胎 ,影响胚胎发育 ,导致自然流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器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自然流产的病原学关系。方法:以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测定36例自然流产患者及36例正常妊娠女性宫颈管粘液沙眼衣原体脱氧核糖核酸(CT-DNA)。结果:自然流产患者CT-DNA检出率(306%)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女性(111%)(P<005);其中流产次数≥3次者,CT-DNA检出率(600%)显著高于流产次数<3次者(95%)(P<0005)及正常妊娠女性(111%)(P<0005%)。结论:女性生殖器CT感染是妊娠早期自然流产的病因之一,尤其与反复多次的自然流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自然流产、复发性流产患者脆性智力低下1号基因(Fragile X retardation-1,FMR1)与CGG重复序列数,初步了解FMR1基因与早期自然流产及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为未来自然流产及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接诊自然流产及复发性流产女性患者144例作为试验组,同期在我院接受常规产检的70例既往无自然流产或复发性流产史的女性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全部女性的FMR1基因分布频率,提取基因组DNA,应用FRM1基因试剂盒经X检测技术与荧光PCR技术,使用毛细管电泳仪分析扩增产物,检测FRM1基因CGG复序列数,比较自然流产组、复发性流产组、对照组的女性FRM1基因CGG重复次数分布及中间型FMR1基因分布情况,比较试验组与研究组女性FRM1基因前突变、突变检出情况。结果全部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检出FMR1基因全突变者;自然流产组与复发性流产组CGG重复最大频率等位基因由高至低依次为30、29、36、31,对照组CGG重复最大频率等位基因由高至低分别为30、29、36、31,3组间CGG重复位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中间型FMR1基因携带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FMR1基因前突变携带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RM1基因突变可能与女性自然流产及复发性流产相关,检测自然流产及复发性流产患者的FRM基因突变情况,对给予女性下次妊娠优生指导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三组不同妊娠民政部组别胚胎组织标本检测人类微小病毒B19(B19V)结果的分析。探讨B19V感染与人类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实验对象由72例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病人、32例妊娠情况正常的人工流产者、36例足月分娩新生儿正常的产妇组织,计140例,惧订流产组织和正常产妇胎盘组织为检测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B19V。结果 72份自然流产病人流产组织标本B19V的检出率为27.8%(20/72),36份正常产妇胎盘组织标本B19V的检出率为5.6%(2/36),32份人工流产者的流产组织标本未检测出B19V,自然流产者与人工流产者、正常分娩者组织标本PCR-B19V结果的差别有显著性(卡方检验。P〈0.05)。结论 自然流产病人流产组织PCR-B19V的检出率显著性高于人工流产者和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不孕不育症患者中检测抗精子抗体(AsAb)的临床意义。方法以76对正常生育夫妇为对照组,56对不孕症夫妇为不孕组,43对自然流产夫妇为自然流产组,对比3组抗精子抗体的阳性率。结果对照组、不孕组、自然流产组抗精子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8%(9/76)、26.8%(15/56)和46.5%(20/43)。3组抗精子抗体阳性率经卡方检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精子抗体与不育症及自然流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离培养法分别对120例自然流产患者(研究组)和120例早孕要求终止妊娠妇女(对照组)进行宫颈分泌物UU培养,并对两组刮宫后的绒毛及蜕膜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研究组宫颈分泌物UU培养阳性(76例,63.33%)明显高于对照组(23例,1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71例(59.17%)发生绒毛膜炎,而对照组仅有27例(2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解脲支原体感染与习惯性流产有相关性,是引起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宫颈糜烂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HSV-Ⅱ)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探讨其感染与宫颈糜烂发生的关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化SP法测定北京,江苏,山东,西安四个地区同一宫颈糜烂患者病毒感染情况,正常宫颈设为对照组。结果 1)PCR检测四个地区323例宫颈糜烂患者中HPV6.11、HPV16.18,HSV-Ⅱ及HCMV阳性率分别为17.6%、34.7%、26.6%、19.2%,50例对照组分别为2.0%、6.0%、4.0%、2.0%;免疫组化SP检测HPV,HSV-Ⅱ及HCMV阳性率分别为38.1%、18.6%、15.5%,50例对照组分别为6.0%、4.0%、2.0%。2)PCR检测中HPV6.11合并HSV-Ⅱ及HCMV的感染阳性率为4.9%、3.7%,HPV16.18合并HSV-Ⅱ及HCMV的感染阳性率为8.1%、6.8%;免疫组化SP检测HPV合并HSV-Ⅱ及HCMV的感染阳性率为6.2%、4.0%。各对照组中各病毒混合感染率为0%。结论 1)宫颈糜烂患者中HPV、HSV-Ⅱ及HCMV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2)宫颈糜烂患者中的病毒感染以HPV为主(P〈0.01)。3)宫颈糜烂患者中可出现几种病毒混合阳性,临床中有必要加强宫颈糜烂患者HSV-Ⅱ及HCMV的检测,避免HSV-Ⅱ及HCMV与HPV协同致癌的作用。4)PCR和免疫组化SP二种检测方法测得的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故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任一方法对病变组织作出病毒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药物流产术后加用中药药流净术后阴道出血196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自愿接受药物流产的育龄妇女196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100例孕妇在药物流产成功后给予催产素和药流净治疗;对照组96例行药物流产后给催产素和安络血。观察两组病人的阴道出血时间和清宫率。结果观察组阴道止血治愈率(80.0%)、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和81.3%),差异均有显著性;观察组阴道出血时间(8.35±2.5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10±3.24d),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清宫术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的(5.2%),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加用药流净能明显缩短药物流产出血时间,降低药物流产后的清宫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者TORCH检查结果,分析TORCH感染与自然流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10月以来在通海县计生服务中心检查的56例有自然流产史妇女及60例无自然流产史妇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4种病原体的IgM。结果自然流产组妇女血清中TOX、RV、CMV和HSV病原体IgM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无自然流产史组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RCH感染是孕妇发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其对胎儿及母体均有一定的危害,临床上进行孕前TORCH病原体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