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设立专职护士加强腹膜透析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社会回归。方法由专职护士负责门诊腹膜透析患者包括体液控制、饮食指导、运动康复、心理辅导、并发症的预防、就诊指导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观察管理前后腹膜透析患者社会回归及相关因素的变化。结果腹膜透析患者的社会回归程度明显好转,影响社会回归的相关因素如容量负荷问题、营养状态等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设专职护士加强腹膜透析患者的教育和管理,可有效促进腹膜透析患者社会回归,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社会回归对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亚丽  靳引红  吕晶  李昭 《护理学报》2009,16(10):30-32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患者社会回归及生活质量状况,分析不同社会回归状况对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5年6月—200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门诊随访的透析时间6个月以上的患者100例。将患者社会回归状况分为4级,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状况、用karnofsky活动指数评定患者活动状况、主观营养评估评价营养状况,比较不同社会回归状况患者生活质量、活动状况和营养状况的差异。结果100例门诊腹膜透析患者中,社会回归1级16例,2级42例,3级32例,4级10例。不同社会回归级别患者SF-36中生理健康、生理角色、健康总体自评、活力维度得分,以及karnofsky活动指数、主观营养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回归与年龄、主观营养评估呈负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Karnofsky活动指数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社会回归级别较高的腹膜透析患者,其生活质量较好。社会回归的程度受患者的营养状况、心理状况、活动能力影响,提高社会回归程度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五"E"康复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尿毒症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目前治疗尿毒症的方法不外乎肾移植、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这三种,虽然肾移植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但由于受肾源的限制,目前国内外仍以透析治疗为主。透析治疗的目的一方面是解除尿毒症症状、延长患者的寿命,另一方面是要让患者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拥有尽可能高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在国外康复医学领域,五“E”,即教育(education)、鼓励(encourage-ment)、锻炼(exerci…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腹膜透析 (CAPD)已成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自 90年代初开始施行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至今 ,我院行腹膜透析术已达3 0 0 0多例 ,3年存活率达 92 6 %。但随着腹膜透析时间的延长 ,营养不良发生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1 ] 。营养不良不仅影响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也是合并症和死亡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2 ] 。了解他们在社区内的营养状况 ,给予社区饮食指导 ,对帮助患者及时康复 ,最终回归社会 ,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积极的作用。自 2 0 0 1年起我院对行腹膜透析的门诊患者进行社区饮食指导 ,取得了较好效果。1 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 E康复模式对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退出和失访6例,资料不完整6例,最终调查对象16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4)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n=84)实施5 E康复干预,主要内容包括鼓励、教育、锻炼、工作及评估。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在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量表的8个维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8个维度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精神健康3个维度得分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5个维度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7个维度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5 E为核心的康复模式能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医务人员可以采用5 E康复模式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患者家庭社会支持与抑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 (CAPD)患者家庭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 ,旨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 随机抽取经双联系统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 2 9例 ,应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家庭功能问卷 (FamilyAPGAR)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进行测评调查。 结果 CAPD患者轻微至轻度抑郁状态为 13.8% ,中度为 2 7.6 % ,重度为 10 .3%。抑郁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有相关性。 结论 抑郁状态在腹膜透析患者中常见 ,家庭适应性、社会主观支持维度等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需加强腹膜透析患者及家属对抑郁的认知和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腹膜透析患者社会回归分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社会回归的分级。方法:应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和现有的社会回归分级方法对270例接受腹膜透析治疗超过3个月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按原有的社会回归分级方式,虽然社会功能缺陷值在4级患者间总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但经两两比较统计学分析后发现,该分值在1与2级间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其区分度尚不能令人满意;但对分级标准进行进一步改进后.社会功能缺陷值在任两个级别患者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级方法更有效。结论:腹膜透析的临床康复干预中现有的社会回归分级方法有待于改善,新的分级方法有很好的区分度,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腹膜透析患者的抑郁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腹膜透析作为一种血液净化的手段,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抑郁[1].国外报道,腹膜透析患者抑郁发生率为10%~66%.文献表明抑郁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长期治疗及昂贵的医疗费用使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所致[2].患者因失去了部分肾功能,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性功能下降,并且失去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功能,在家庭和工作单位的地位降低[1],其生活质量较正常人低下[3].对于腹膜透析患者抑郁的发生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对88例在腹透中心接受透析治疗且病情稳定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了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调查,以了解这一人群的抑郁发生率、生活质量以及腹膜透析患者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患者整体情况,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对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 17例本中心腹膜透析患者,在进行腹膜透析(PD)的同时,每周进行1次血液透析(HD)治疗。比较选择PD HD模式前后,患者的透析充分性以及营养状况的改变。结果 选择PD HD模式后,患者透析充分性明显提高,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均明显好转。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介入血液透析能增加透析充分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据预测到2010年,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病人将达到100万人。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尤其是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是终末期肾病替代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腹膜透析治疗费用低、操作简便等优点,适合我国的国情。腹透治疗的目的一方面要延长病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要促进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然而,很多研究显示,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正常人群,离全面康复的目标还很远。采取措施,促进腹透病人的全面康复是医护人员要思考的课题。我中心于2006年4月收治了一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行腹膜透析的病人,应用了国外先进的慢性疾病管理的理念,如促进病人自我管理、行为转变、有计划的门诊随访、5个“E”的康复原则等,通过建立和病人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病人主动参与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最终达到全面康复。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终末期肾病行腹膜透析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8/2007-0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确诊的终末期肾病接受腹膜透析治疗患者171例,男66例,女 105例,年龄(60±13)岁,平均透析时间22.8个月.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方法对患者的康复结局进行评定:主要利用Karnofsky活力指数评估活动状况;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评估社会参与状况.评估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采用Hamilton抑郁、焦虑等级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1份,占85.5%.本组患者活动正常者134例,占78.4%;存在参与受限者129例,占75.4%;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24.5%(42例),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8.2%(15例).本组患者对疾病在采取"屈服"应对方式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慢性病患者,而"面对"和"回避"两种应对方式的采用与其他患者无统计学差异.将反映康复结局的活动、参与指标作为因变量,社会心理因素中的抑郁焦虑水平、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作为自变量,用多元逐步标准回归篩除法,找出影响康复结局的相关因素,最后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为患者的抑郁程度、对疾病采取面对或屈服应对方式、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结论:社会因素中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心理因素中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对疾病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等因素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康复结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0例规律腹膜透析≥6个月、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自我管理教育,比较教育前后患者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康复状况、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水平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教育期间,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指标、营养指标均有提高(P〈0.01),生活质量、康复状况亦有改善(P〈0.01),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水平有提高(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病人集体短期出国旅行的可行性,以及出国旅行对腹膜透析病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组织11例腹膜透析稳定的病人进行为期4d的出国旅行,对旅行前后病人的主、客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评分,康复状况,躯体症状及超滤量、尿量、血压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旅行前后病人的主、客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方面评分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的超滤量、尿量等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压控制更为理想。结论透析稳定的腹膜透析病人可以耐受短期集体出国旅行,而且旅行可以增强病人对生活的自信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康复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黄燕林  陈伟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68-970
目的探讨5E康复模式对腹膜透析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180例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5E康复干预,主要内容包括鼓励、教育、锻炼、工作及评估。应用W.K.Zung的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及分级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得分及分级情况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结论 5E为核心的康复模式能改善腹膜透析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临床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护患一体化护理对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膜透析患者94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和对照组(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健康指导,观察组实施医护患一体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腹膜透析操作技术、饮食管理、服药管理、病情监测、水钠摄入及自我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低血压、腹膜炎、透析感染、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躯体症状、肾病影响、肾病负担、认知功能、工作状态、社交质量、睡眠质量、性功能、社会支持、患者满意度及总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医护患一体化护理能有效提高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黄燕林  滕艳娟 《护理研究》2009,(8):2074-2075
从“5E”康复理论的概念、国内外应用现状、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5E”康复模式对尿毒症腹膜透析效果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Title.  Promoting self-management improves the health status of patients having peritoneal dialysis.
Aim.  This paper is a report of a study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romoting self-management on the well-being of patients having peritoneal dialysis.
Background.  Peritoneal dialysis is a home-based treatment for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romoting self-management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the health status of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other chronic diseas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self-management support for patients having peritoneal dialysis.
Method.  Thirty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peritoneal dialysis for at least 6 months and were clinically stable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in 2006.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was built to support the patients' self-management.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 such as group discussion and individual consultation were used to improve patients' self-efficacy and all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We compared the volume status, adequacy of dialysis, nutritional status, quality of life, rehabilitation status, self-management capacity and self-efficacy levels at baseline, 3 and 6 months after enrolment.
Results.  During follow-up, patients' urine volume and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decreased, while the adequacy of dialysis (Kt/v and Ccr) did not change. Volume status, quality of life and rehabilitation status all improved, whereas nutritional status did not deteriorate. Both self-management capacity and self-efficacy level increas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A team approach needs to be taken to achieve successful self-management in patients having peritoneal dialysis, as with other chronic disease treatments. Nurses should use multiple strategies based on self-efficacy theory to improve patients' self-efficacy levels and self-management capacities.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Incremental dialysis has been suggested for patients with some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However, very little published clinical data exist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schedule. OBJECTIVES: To assess feasibility of incremental dialysis, with regard to its effect, complications, and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DESIGN: Pilot prospective study, not controlled. SETTING: Nephrology division, public clinical research hospital. PATIENTS: Twenty-five patients (19 men, mean age 61+/-13 years, body weight 63+/-11 kg) began peritoneal dialysis (the first treatment of uremia) with a single nightly exchange lasting 10 hours or 2 daily exchanges over 12 hours according to creatinine clearance and Kt/N. Patients gave informed consent and reported their work activity, degree of rehabilitation, and their quality of life by answering a questionnaire prepared for this purpose. OUTCOME MEASURES: Survival rat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peritoneal dialysis, and residual renal and peritoneal clearances. RESULT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no patient died.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dialysis were peritonitis (0.41 episodes/year) and exit-site infection (0.32 episodes/year). All patients continued to work with full rehabilitation and considered 1 or 2 exchanges per day less troublesome than 3 or 4. CONCLUSIONS: Incremental dialysis is well accepted by patients and staff. This technique does not involve a high risk of complications and is economical. Therefore incremental dialysis is feasible.  相似文献   

19.
凌健  夏海鸥  贾守梅 《全科护理》2013,11(2):99-101
[目的]介绍腹膜透析病人管理的个案管理模式并探讨对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案例研究,以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肾内科为现场,对腹膜透析病人、医生及专科护士进行为期2周的非参与式观察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结果]个案管理模式获得医生、护士、病人及家属的认可,运用个案管理模式对病人进行全程全面管理,提高了病人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提升了团队合作默契和凝聚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个案管理护理模式是腹膜透析病人管理的有效工作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