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要】 目的:评估后路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高度的矫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277例,单弯(single curve,SC)173例,双弯(double curve,DC)104例,站立位主弯Cobb角平均53.63°±15.38°(40°~140°),仰卧位主弯Cobb角43.87°±15.01°(20°~124°)。脊柱高度(spinal height,SH)定义为仰卧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T1椎体上终板中点至S1椎体上终板中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测量术前、术后SH,ΔSH为手术矫正SH值。评估不同Cobb角侧凸患者的ΔSH,并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脊柱侧凸术前Cobb角、Cobb角矫正值、Cobb角矫正率、术前SH及术后SH与ΔSH的相关性。结果:SC组仰卧位Cobb角术后矫正至15.69°±9.21°(4°~79°),DC组仰卧位主弯Cobb角术后矫正至19.50°±13.07°(3°~95°),矫正率分别为69.7%和65.5%。SC组和DC组术前SH分别为41.29±2.96cm和39.97±3.26cm,术后SH分别为43.77±2.71cm和42.86±3.04cm。SC组术前仰卧位Cobb角分别为≤30°、31°~40°、41°~50°、51°~60°、61°~70°、71°~80°、>80°时,ΔSH分别为1.97±0.79cm、2.14±0.63cm、2.52±0.65cm、2.77±0.51cm、3.92±0.61cm、4.33±0.22cm、4.85±0.22cm;而在DC组中,ΔSH分别为2.37±0.60cm、2.35±0.69cm、2.56±0.53cm、3.27±0.40cm、3.79±0.94cm、3.89±1.11cm、5.46±0.91cm。ΔSH与术前Cobb角[SC:r=0.702,P<0.001;DC(主弯+次发弯):r=0.718,P<0.001]、Cobb角矫正值[SC:r=0.659,P<0.001;DC(主弯+次发弯):r=0.698,P<0.001]和术后SH[SC:r=0.182,P=0.017;DC(主弯+次发弯):r=0.213,P=0.033]呈显著相关性,但与Cobb角矫正率[SC:r=0.083,P>0.05;DC(主弯+次发弯):r=0.039,P>0.05]和术前SH[SC:r=-0.082,P>0.05;DC(主弯+次发弯):r=-0.047,P>0.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后路矫形手术可显著改善AIS患者的SH,术前Cobb角和Cobb角矫正值是影响SH矫正程度的主要因素,术后SH是次要影响因素,而Cobb角矫正率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1960年Harrington器械成功的应用,开创了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新纪元。随着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各种内固定系统不断涌现,三维理论的提出使得治疗效果日益提高。现就脊柱侧凸矫形器械及理论的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传统的手术治疗多通过后路融合和固定,后路手术一直是AIS治疗的金标准。由于脊柱侧凸是发生于冠状面、矢状面及额状面的三维畸形,如何达到畸形三维矫正一直是广大学者所追求的目标。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后路多钩、钉节段内固定系统的应用,对AIS的疗效较过去明显提高,可较好地解决冠状面的畸形,但仍不能完全重建胸椎的后凸,额状面的矫正亦不理想,融合节段较多,牺牲了较多的运动节段,而且体瘦的患者内固定隆起及迟发性感染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1960年Harrington器械成功的应用,开创了手术治疗脊柱侧凸的新纪元。随着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各种内固定系统不断涌现,三维理论的提出使得治疗效果日益提高。现就脊柱侧凸矫形器械及理论的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C—D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C-D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及其对策。方法与结果:总结32例实施C-D手术的病历。术后随访1年-2年10月。8例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其中脊柱不平衡2例,椎板、椎弓骨折2例,脊髓不全损伤1例,出现枢轴现象1例,C-D棒突出1例,肺功能衰竭1例。分析了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结论:要重视预防和处理C-D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初次术后再手术常见原因,并探讨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再手术病例10例,收集其初次矫形术前、术后随访及再手术术后的相关影像资料、初次手术和再手术策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中5例因侧凸进展而采用延长融合范围治疗;1例因近端交界后凸加剧而需向近端延长融合范围;3例感染患者接受了清创及抗生素治疗,其中2例保留了内固定,1例为控制感染而取出内固定;1例假关节形成患者采用更换断裂内固定及局部植骨治疗。所有患者经随访12~33个月(平均21.5个月),脊柱平衡保持良好,无侧凸进展、失代偿、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常见再手术原因包括侧凸进展、感染、假关节形成、近端异常交界后凸等,选择合适的再手术策略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系统三维矫形的生物力学及避免脊柱失平衡的对策.[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本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1~18岁,平均15.2岁.其中Lenke I型8例,LenkeⅡ型4例,LenkeⅢ型8例,LenkeⅣ型2例,Lenke V型5例,Lenke VI型4例.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54°,顶椎偏距平均5.8 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6 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s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6个月,冠状面Cobb's角平均残留24°,矫正率为61%;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0°,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5 cm,矫正率为56%,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 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0 cm.[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矫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优越的力学基础,因此能有效改善AIS畸形,但术中需始终关注躯体和脊柱的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自然病程的进一步认识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新的治疗方法、治疗技术不断出现,总体上可分为支具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目前AIS的治疗原则仍然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适时手术矫正,防止侧凸继续进展。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就目前AIS的治疗现状作一简要的回顾和展望。1支具治疗AIS的支具治疗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至今仍然是AIS标准的保守治疗方法。鉴于80年代有人怀疑支具治疗的效果,SRS进行了多中心的随机观测,比较了支具治疗、电刺激及对照组对侧凸矫正和控制的疗效,Nach…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一组青少年起病、不明病因的脊柱侧向弯曲大于10°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AI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全椎弓螺钉固定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AIS手术的矫正率。然而,AIS的治疗应以追求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为最终目的,手术的矫正率并非越高越好,因此,全面评价AIS术后疗效应成为AIS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全面的评价必须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的丰旨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05年11月,采用脊柱三维矫形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1~35岁。其中腰弯5例,Cobb角46~65°;长胸弯4例,Cobb角85~102°;胸腰弯3例,Cobb角96~108°。以疼痛为主要症状8例,以畸形为主要症状4例。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前常规摄X线片,均有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及椎体的旋转,矢状面上的胸腰椎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MRI检查均无明显的脊柱脊髓异常表现。结果12例术后均无神经损伤及并发症出现。5例腰弯患者Cobb角4~15°,平均纠正率84.7%;矢状面曲度25~40°;身高增长2~4cm。4例长胸弯患者Cobb角28~43°,平均纠正率60.8%;3例胸腰弯患者Cobb角25~34°,平均纠正率71.3%。长胸弯及胸腰弯患者矢状面上交界性后凸全部纠正至正常,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增长身高5.0~8.5cm,平均6.6cm。12例获随访7~31个月,均无断钉、断棒、脱钩、脱钉等现象及假关节形成,1年以上复查患者全部骨性融合,纠正丢失5%。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重建躯干平衡,效果满意,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及唤醒试验预防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与侧凸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阻止侧凸的进展,从而可防止患者肺功能障碍的进一步恶化,但不同的手术入路及策略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于术后肺功能较之术前是否获得足够改善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青少年常见的畸形之一,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几十年来,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技术已经从单一平面和单一节段的矫正发展到多平面和多节段的矫正,矫正效果也有明显提高.本文从手术人路及手术方法人手,综述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发展历程及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路矫形一直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标准术式。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外出现了很多前路矫形手术的报道,并产生了很多新的前路内固定器械和手术方法,使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治疗有了更多的手术方案选择,但目前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采用前路矫形还是后路矫形,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Cotrel和Dubousset于1984年创立了脊柱侧凸三维矫形理论,并发明了后路CD矫形技术。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通过对凹侧预弯棒的旋转,把原脊柱侧凸在额状面上的弯曲弧度部分转向矢状面,使在矫正额状面畸形的同时重建矢状面正常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前后椎管长度的改变与侧凸类型、矫形手段、严重程度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对象与方法:回顾各型脊柱侧凸(共32例)术前及术后X线片,以T_1~S_1椎体的质心连线代表椎管长度,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术后椎管获得延长的侧凸及手术类型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有:KingⅢ型(Cobb角>90°)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内固定;King Ⅱ型(Cobb角45~90°)后路矫形;KingⅢ型(Cobb角45~90°)后路矫形;KingⅣ型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后椎管缩短的侧凸及手术类型有:King Ⅰ型侧凸、KingⅤ型侧凸及胸腰椎双侧凸经后路矫形,胸腰段侧凸前路矫形。结论:并非所有类型的侧凸在矫形术中均可出现椎管的延长。而采用何种矫形方式可能是矫形后椎管是否发生延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邱勇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4):1559-1560
后路矫形一直是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的标准术式。随着对脊柱侧凸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矫形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前路手术通过矫形力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旋转的椎体,可获得更好的矫正冠状面畸形、重建平衡以及减少椎体水平面旋转,另外通过压缩椎体螺钉矫正侧凸畸形,可以有效恢复胸椎正常后凸,并通过缩短而不是延长脊柱而矫正侧凸,因此减少了因牵拉脊髓而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使得胸弯前路矫形在近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国外又涌现出很多前路矫形手术的报道,特别是胸腔镜微创矫形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后路选择性内固定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经后路选择性关键椎体内固定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经后路选择性关键椎体内固定矫形治疗的131例青少年AIS患者,术前均进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按影像学资料确定主侧凸顶椎、端椎、中立椎、稳定椎等关键椎体,并拟定关键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主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51.3°±12.9°矫正至术后的平均8.9°±4.5°。13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52个月,末次随访时主侧凸Cobb角平均丢失4.6°±1.2°,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未发现椎弓根螺钉及棒的断裂。结论经后路选择性关键椎体内固定矫形治疗青少年AIS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减少患者医疗费用,符合我国实际国情,但术前应做好适应证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三维矫形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相关融合区的选择问题。方法:2001年-2006年在我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78例。男27例,女51例,年龄10~18岁,平均15.6岁,其中LenkeI型38例,Lenke Ⅱ型6例,LenkeⅢ型11例.LenkeⅣ型1例,LenkeV型14例,LenkeVI型8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560,顶椎偏距平均5.9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8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5年,平均28个月,冠状面Cobb角平均残留230,矫正率为59%;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5^o,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7cm,矫正率为55%,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4cm。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能有效改善AIS畸形。根据畸形特点选择正确的融合区进行适度的矫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弧度(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认为Cobb角>10°),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凸或前凸的增加或减少的一种脊柱结构性三维畸形.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8例、Ⅰ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16例、MossMiami8例、CDH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ml,平均255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b型、Ⅰ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  相似文献   

20.
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疗效。方法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33例,男7例,女26例;年龄10~18岁,平均13.6岁。Lenke分型均为Ⅰ型,其中24例为ⅠA型,9例为ⅠB型。术前Cobb角:冠状面原发性胸弯平均57.4°(43°~68°),代偿性腰弯平均32.0°(20°~47°);27例存在胸椎后凸不足畸形,胸椎后凸平均6.3°(0°~18°)。手术方法为前路胸腔镜下切除椎间盘进行松解,应用CDHorizonEclipse矫形内固定,同时在椎间隙植骨。随访期间测量冠状面Cobb角及矢状面胸椎后凸成角,了解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矫正情况。结果固定节段包括T4~T12,平均7.4个。平均手术时间为3h4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08ml,平均住院时间4.4d。全部病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0.6个月。末次随访时原发性胸弯平均矫正60.2%,代偿性腰弯自然矫正平均50.3%,胸椎后凸平均矫正20.4°。1例出现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折断,2例出现胸壁麻木。结论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胸椎侧凸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达到与开胸前路矫形术同样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