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处理上颌窦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上颌窦口需要保持长期通畅。因此,上颌窦的手术又是处理上颌窦口的手术,而钩突与上颌窦口关系密切,钩突的正确切除又影响到上颌窦口的识别与处理。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998~2005年,在本院确诊的81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59例,女22例,年龄15~57岁,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和鼻内镜检查,其中30例钩突外移,10例钩突尾端骨质较厚,不规则。2.手术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局麻+强化麻醉,用浸有2%的卡因20ml+1‰肾上腺素3ml的棉片,分别放置于中鼻道、嗅裂、蝶筛隐窝及鼻腔表面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钩突部分切除术治疗单纯性上颌窦炎的效果,积累选择手术适应症的经验.方法 对65例(70侧)单纯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钩突部分切除术治疗,评价疗效.结果 65例患者全部治愈,全部病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5d.结论 钩突部分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是治疗单纯性上颌窦炎理想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3.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晓红 《工企医刊》2010,23(1):34-35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良性的、多发单侧的、缓慢生长的新生物,来源于上颌窦,以细长颈茎蒂通过中鼻道的上颌窦口进入鼻腔,向后滑向同侧后鼻孔,并可突入鼻咽腔,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目前临床治疗多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多样,但其复发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63例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病患者.60例在内镜下经中鼻道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取出真菌团块,3例患者加用下鼻道造口上颌窦开窗取出病灶.术中均行生理盐水冲洗.结果 随访1~5年,63例术后症状消失,内窥镜下窦口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至今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高静 《中国校医》2010,24(12):945-945,947
功能性鼻窦镜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开创了鼻外科微创手术的新时代。其手术方法是采用各种不同角度的鼻窦镜,直视下行中鼻甲及钩突处理、上颌窦自然口扩大、筛窦开放、鼻窦囊肿摘除、鼻中隔矫正等手术,通过微小的创伤彻底清除病灶,改善和重建鼻窦通气、引流功能,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其特点具有照明清晰、全方位视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非侵袭性真菌上颌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统技术和摇门式两种钩突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分析2009年12月~2010年7月诊治的慢性鼻-鼻窦炎70例共128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传统钩突切除50侧,摇门式钩突切除78侧,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传统钩突切除术50侧中3侧出现眶部脂肪暴露,1侧鼻泪管损伤;摇门式钩突切除术78侧中有1例鼻泪管暴露开放,无眶部脂肪暴露。结论摇门式钩突切除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较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①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OMC)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OMC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②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鼻孔息肉的来源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35例患者经鼻内窥镜手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治愈29例(82.9%),好转6例(17.1%),手术均获成功。结论后鼻孔息肉以上颌窦来源为主,亦可来源于筛窦、钩突尾端、后囟门黏膜、蝶窦及后鼻孔周缘息变组织。根据鼻窦冠状CT,利用鼻内窥镜技术可探清息肉来源,经鼻内窥镜手术及规范的围手期治疗可获痊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颌窦囊肿摘除术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6例上颌窦囊肿采用鼻内镜下自然窦口扩大术和下鼻道开窗术摘除囊肿,观察术后效果及副损伤情况。结果36例患者全部在鼻内镜下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2月无一例复发,创伤小。结论鼻内镜下摘除上颌窦囊肿副损伤小,疗效确切。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的鼻病,常与过敏体质及鼻腔慢性炎症有关。它是由于鼻腔和鼻窦粘膜极度水肿受重力作用而逐渐下垂所形成的非真性肿瘤,可为单侧或双侧。常发生于鼻腔的筛窦区、中鼻甲的游离缘及上颌窦口等处。本文通过对46例鼻息肉手术方法,术中副损伤、术后复发等方面。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明秋 《工企医刊》2003,16(1):59-59
复发性鼻息肉患者因以往多次手术史导致鼻腔局部解剖标志不清,难以找到上颌窦自然开口,我们对15例复发性鼻息肉患者在鼻内窥镜下利用上颌窦穿刺冲洗定位上颌窦自然开口并扩大,均获成功。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5例均为复发性鼻息肉患者,年龄23岁~55岁,男性9例,女性6例,单侧者4例,双侧11例;2次以上手术史者8例,1次手术史者7例。术前均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显示患例上颌窦腔密度增高,鼻内窥镜检查均为中鼻道多发性息肉,局部有瘢痕组织增生,部分中鼻甲缺失,解剖标志不清。 2 方法术中据病变范围行前筛及后筛开放,将中道息肉摘除,在70°内窥镜下用上颌窦口吸引器探查上颌窦自然开口,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探讨对并发症的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2年9月来我院进行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647例中出现并发症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在所有结果中主要的并发症为眶纸板损伤、眶周皮下淤血、上颌窦口狭窄和术腔粘连。结论病变范围广、鼻窦解剖结构异常、手术造成的创伤、麻醉或术后处理不当、随访不及时等均可以造成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精细准确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及时随访可以有效的避免鼻内窥镜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6月—2013年6月间来我院进行内窥镜治疗鼻窦手术治疗的224例患者资料,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24例进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患者有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80%,主要并发症有眶纸板损伤、眶周皮下淤血、上颌窦口狭窄和术腔粘连。结论因鼻窦解剖结构异常、术后处理不当、手术造成创伤等而造成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有效的手术围术期处理,高超的手术操作及正确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避免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优越性已众所周知。但由于处理不当仍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在影响此术疗效的诸多因素中 ,忽视术后处理是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对 6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随诊 ,旨在对术后能否坚持鼻腔清理及是否对合并鼻息肉进行激光治疗 ,作疗效对比。1 资料与方法慢性鼻窦炎患者 60例 ,均有长期鼻塞、流脓涕、头痛症状 ;均行鼻腔检查、X线照片 ,多数作了CT扫描及上颌窦穿刺 ,确诊为慢性上颌窦炎和 /或慢性筛窦炎。 60例中男 4 0例 ,女 2 0例 ,年龄 2 0~ 65岁。 60岁患者全部行钩突切除术 ,部分切除了筛片 ,开放中鼻道 ,均有前筛窦…  相似文献   

16.
聂中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121-3122
目的研究鼻窦CT冠状位片钩突影像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选择87例(174侧)经鼻窦CT检查患者,分为慢性鼻窦炎组(n=42,84侧)和非鼻窦炎组(n=47,94侧),选择冠状位片观测钩突头端附着类型、钩突高度、钩突角度和筛漏斗宽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钩突上端附着部位有4种类型,87例(174侧)分为分叉型54侧(31.03%)、纸样板型42侧(24.14%)、颅底型31侧(17.82%)和中鼻甲型52侧(29.89%)。不同钩突上端附着类型其慢性鼻窦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08,P﹤0.01)。其中纸样板型和中鼻甲型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分叉型和颅底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窦炎组钩突高度、角度筛和漏斗宽度分别为(12.27±2.74)mm、(116.52±17.49)°和(6.68±3.03)mm,与非鼻窦炎组(8.85±2.80)mm、(139.06±11.93)°和(3.28±1.3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钩突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关系密切,鼻窦CT冠状位片钩突CT扫描可明确钩突解剖变异及其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不同开窗方式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疗效,以期为不同严重程度慢性上颌窦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60例确诊为单侧慢性上颌窦炎的患者,根据Lund-Mackay CT评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颌窦Lund-Mackay CT评分=1分的27例患者分为A组(13例)和B组(14例),上颌窦Lund-Mackay CT评分=2分的33例患者分为C组(17例)和D组(16例).开窗方式的选择:A组和C组将上颌窦口扩大为<1.0cm;B组将上颌窦口扩大为1.5~2.0 cm;D组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即将上颌窦口扩大为<1.0cm,同时行下鼻道开窗1.5~2.0cm.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比较各组主观症状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与鼻内镜下Lund-Kennedy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A、B、C、D四组术前SNOT-20评分分别为(8.73±2.63)、(8.69±2.41)、(10.22±1.79)、(10.81±1.84)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3.07±1.32)、(2.79±1.47)、(4.33±1.56)、(2.27±0.98)分,四组术后6个月SNOT-20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术前与术后6个月SNOT-2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术前SNOT-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鼻内镜下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术后Lund-Kennedy评分分别为(3.82±1.36)分和(2.57±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上颌窦炎病变较轻者(Lund-Mackay CT评分=1分),上颌窦口扩大为<1.0 cm即可.对于病变较严重者(Lund-Mackay CT评分=2分),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牙槽突裂的发生原因:在胚胎发育期由于球状突与上颌突融合障碍所致。多数学者认为牙槽突裂植骨手术应延迟到混合牙裂期(9~11岁),在尖牙萌出以前较为妥当。骨源多数采用髂骨。因为,髂骨有丰富的松质骨的骨源,其取骨方法较简便,自体移植,恢复快等特点,因此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应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范围,可行上颌窦柯-陆氏手术,经上颌窦筛窦切除术等。根据术前鼻窦CT检查,我科1999年-01~2003-06采用经上颌窦前壁开窗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25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上颌窦良性病变(maxillary sinus benign diseases,MSBD)主要包括炎性增生性病变和良性肿瘤病变,处理此类病变的外科手段通常有开放式手术和鼻内镜微创手术.经典的上颌窦开放式手术有Caldwell-Luc手术,曾是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的根治术式.此外,Denker术式、面中掀翻、改良上颌窦切除术等是针对上颌窦病灶范围广泛、需要切除范围较广的开放式手术.开放式手术视野宽广,利于病变切除,但手术创伤大,多要牺牲下鼻甲和鼻泪管,术后并发症明显.鼻内镜技术创建后,鼻内镜上颌窦手术基本取代了Caldwell-Luc手术,一些开放式手术同时也在鼻内镜辅助下处理某些上颌窦特殊病变[1-2].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日渐成熟,充分展现出高清视野、微创和保留鼻腔生理结构功能等优势.改良的鼻内镜上颌窦术式正逐步替代上述开放式手术,形成系列化、技术成熟的经鼻上颌窦手术入路.并已开始向翼腭窝、颞下窝等延伸,成为新的热点.我们通过文献复习,对鼻内镜下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