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汉中288例年龄30~60岁农民临界高血压患者随访12年。结果显示,转归确诊高血压者1.6%,仍维持临界高血压者27.2%,血压恢复正常者41.2%。临界高血压伴年龄偏大、高血压家族史、体重指数偏高或心率偏快者转归确诊高血压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2.
对海宁市城镇9个居民区临界高血压进行4年(1990~1993)随访,除部分失访和服降压药物者外计有423例(男性227例,女性196例,平均39.2岁),青壮年占总数77.8%;血压恢复正常为21,7%,仍在临界高血压范围之内为49.4%.转为确诊高血压24.5%。年龄初测血压水平、心率和体重指数是进展为确诊高血压的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临界高血压的作用。方法将156例临界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教育组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并每周进行随访指导、记录血压水平测血压1次/w;对照组每周测血压一次并记录。结果教育组血压显著下降,对照组血压略有上升,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健康教育达到了稳步降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临界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主成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城乡96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临界高血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临界高血压总标化患病率为22.08%,农村为24.4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进一步应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患病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示吸烟和体重与城乡老年人临界高血压呈正相关;性别和劳动强度因素的影响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预测40例临界高血压患者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观察尼群地平短期降压疗效。并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临界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高于正常人(P<0.05),尼群地平降压治疗能降低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P<0.05)。提示对这种高危人群早期给予小剂量尼群地平治疗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界高血压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与β阻断剂治疗变化方法 :采用 Ficoll- hyperque液分离淋巴细胞 ,1 2 5 Pindolol作为放射性配基进行受体结合分析 ,36例临界高血压患者血浆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测定与 30例正常人血浆β受体密度测定比较。结果 :临界高血压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高于正常血压组 ;β受体阻断剂 Atenolol干预后 ,可使临界高血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β受体密度下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临界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的关系。方法:对56例临界高血压患者及30例血压正常对照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冷加压试验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临界高血压患者24小时昼夜血压差值缩小,小于10%的百分率明显增加;冷加压试验后血压上升幅度及血浆中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并且与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特别是与夜间血压存在明显的正  相似文献   

8.
临界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无症状临界性高血压患者是否有冠状动脉功能异常。方法 :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研究 2 0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及 17例无症状临界性高血压患者 (临界性高血压组 )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CFR)。以潘生丁静脉注射后和静息时舒张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率 (D/R PDV)和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比率 (D/R PSV )作为CFR指标。结果 :1两组受检者静息时的 PDV无显著性差异〔(43± 10 ) m m/s∶ (46± 8) mm /s,P >0 .0 5〕;2静脉注射潘生丁后临界性高血压组的 D/R PDV、D/R PS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D/RPDV:2 .2 5± 0 .36∶ 2 .86± 0 .42 ,D/R PSV:2 .0 0± 0 .2 6∶ 2 .5 6± 0 .41,P<0 .0 5 )。结论 :无症状临界性高血压患者 CFR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界高血压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与β阻断剂治疗变化方法:采用Ficoll-hyperque液分离淋巴细胞,125Pindolol作为放射性配基进行受体结合分析,36例临界高血压患者血浆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测定与30例正常人血浆β受体密度测定比较.结果:临界高血压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高于正常血压组;β受体阻断剂Atenolol干预后,可使临界高血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下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临界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的关系. 方法:对56例临界高血压患者及30例血压正常对照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冷加压试验及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测定. 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临界高血压患者24小时昼夜血压差值缩小,小于10%的百分率明显增加;冷加压试验后血压上升幅度及血浆中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并且与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特别是与夜间血压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结论:部分临界高血压患者已有早期的肾脏损害,这可能与血压节律改变有关,特别是与夜间血压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临界性高血压对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应用无创动态血压及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方法对照研究92例临界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舒张功能与血压水平及血压节律的关系。结果:临界性高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18.5%,LVMI与对照组相比为107.2±13.5g比92.5±11.6g(P<0.01),LVMI与昼间收缩压及昼间收缩压负荷值相关性最显著(r分别为0.30及0.28,P<0.01),与24小时收缩压及收缩压夜间昼间比值亦有较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25及0.22,P<0.05),临界性高血压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受损。结论:临界性高血压已不同程度的存在左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收缩压水平及昼夜节律异常是左心室受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临界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临界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经超声检测48例无合并症的临界性高血压患者,与38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发现,临界性高血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病程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由此提示,临界性高血压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亦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孙莹 《山东医药》2003,43(5):56-5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活动量的减少,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增加。所以应从临界高血压抓起,我们对临清市健康街146例患临界高血压的居民,进行了社区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自我监护的健康知识和方法,以控制临界高血压的发展,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界高血压转归与细胞内Na+、K+及血浆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EDLS)的关系。方法:对汉中市心血管病防治区110例年龄30~60岁临界高血压患者及106例血压正常对照组随访11年,此期间测定了红细胞Na+、K+(火焰光度法)及血浆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地高辛免疫法)含量。结果:经11年随访,临界高血压转归为确诊高血压者占30.9%,而对照组仅占4.0%(P<0.01);临界高血压转归为确诊高血压者与其它各转归组比较,红细胞Na+、血浆内源性洋黄样物质含量显著偏高,而红细胞K+明显偏低(P<0.01或P<0.05);红细胞Na+、血浆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偏高者,以后演变为确诊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大(RR=1.96及3.07)。结论:临界高血压转归与细胞内Na+、K+及血浆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有关,Na+、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增高对临界高血压的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领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现对国际上关于高血压流行病学、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全面地论述。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JNC7强调 :高血压必须积极治疗。联合降压、保护靶器官为核心治疗 ,二者并重原则。在 6大类抗高血压药推荐强适应证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是唯一拥有全部 6个强适应证的首选药物 ;噻嗪类利尿剂强适应证为心力衰竭 (HF)、冠心病 (CHD)高危险、糖尿病 (DM )和预防脑卒中再发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用于HF、DM和慢性肾病患者 ;β 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β AA)用于HF、心肌梗死 (MI)后、CHD高危险、DM患者 ;钙通道阻滞剂 (CCB)用于CHD高危险、DM患者以及醛固酮拮抗剂拥有HF、MI后的高血压患者二个强适应证。近年主张合用他汀类药可显著降低MI和脑卒中率。  相似文献   

17.
隐匿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匿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高血压状态,现对其流行病学、病因、对靶器官的损害和预后方面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钾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德国生物化学家Bugne很早就指出钾具有拮抗钠的生物效应,直到新近一系列的研究才有更多证据提示钾摄入不足是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摄入高钾可明显的降低血压。本文分三个问题介绍近年来钾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与争论。这三个问题是:①食物钾与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②钾供给对血压的影响;③钾降低血压的机制。 (一)食物钾与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一些研究者指出,高血压与钾摄入或尿钠/钾比率存在着一定关系,血压与钾的排泄量呈反比,与尿中Na~ /K~ 比率呈正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比较正常血压(对照组)、白大衣性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WCHT)、临界高血压(bor-derline hypertension,BLH)者之间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变化情况[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肾病发病机制复杂,包括血管、肾小球、肾小管间质损伤等,并受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探究其发病机制对于高血压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意义重大。在治疗方面,高血压肾病出现了新兴的诊疗方法,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降压靶目标的确定上仍存在争议。因此,现就高血压肾病的定义、损伤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