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洁  周轶 《山东医药》2008,48(7):109-10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些患者中应用时,在特定病程中或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更加恶化.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后果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危机生命,增加病死率.因此,在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正确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直接并发症和死亡预兆.梗塞后1年内心脏性死亡危险,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正相关.因而,越是恶性心律失常,越需要积极治疗.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可预防血流动力学恶化和心脏猝死,延长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的主要问题是致心律失常作用和负性肌力作用.致心律失常作用多见于治疗早期,一般与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又具有潜在的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后者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文献报道几乎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促发致心律失常作用。1989年开始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眼用恩卡胺(encamide)或氟卡胺(flecainide)治疗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机制可能有自发心律失常的易化、潜在心律失常基质的显露与新的心律失常基质的产生等。可表现为快速性与缓慢性两大类心律失常。诊断时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自身变异的影响,也要结合所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是否并存致心律失常的易患因素以及对比用药前后心律失常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熟知药物特性、严格掌握适应证是预防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键。一旦确认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停药观察,并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5.
心衰患者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室上性的心律失常以房颤最为常见,室性心律失常则以频发室早、阵发性与非阵发性室速为多见,此类患者死亡率尤其是猝死率相对较高,因此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存活率,就要在积极治疗心衰的同时,还要合理正确地纠正心律失常。心衰并发心律失常首先要治疗基础疾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缺血性心肌病等,改善心功能,调节心脏的神经及内分泌(如β阻滞剂的应用,ACEI,ARB应用等),应同时纠正或消除其促发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方面,尽可能避免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因为它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较为明显,且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衰的预后不利;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负性肌力及致心律失常作用也不适合于心衰患者;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心衰并心律失常的最常用药物,胺碘酮及决奈达隆的负性肌力作用很小,可用于心衰合并房颤等多种心律失常。总之,心衰并心律失常病死率高,应积极防治,有效地抗心衰,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变,才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最有效的措施。胺碘酮是一种苯并呋喃衍生物,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在心肌组织中,包括附加传导束,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因而延长不应期。此外,它也是一种非竞争性的α和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它的钙拮抗作用和抗心肌缺血作用也是肯定的。是一种复合性抗心律失常药,兼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特性。目前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有资料证实,胺腆酮可使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降低38%。所以,我们认为,胺碘酮及决奈达隆是心衰并心律失常最好的选择。正像欧洲2008年心衰指南所指出的那样,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者在电复律以后,唯一指定的药物是胺碘酮。  相似文献   

6.
心衰患者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室上性的心律失常以房颤最为常见,室性心律失常则以频发室早、阵发性与非阵发性室速为多见,此类患者死亡率尤其是猝死率相对较高,因此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存活率,就要在积极治疗心衰的同时,还要合理正确地纠正心律失常。心衰并发心律失常首先要治疗基础疾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缺血性心肌病等,改善心功能,调节心脏的神经及内分泌(如β阻滞剂的应用,ACEI,ARB应用等),应同时纠正或消除其促发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方面,尽可能避免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因为它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较为明显,且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衰的预后不利;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负性肌力及致心律失常作用也不适合于心衰患者;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心衰并心律失常的最常用药物,胺碘酮及决奈达隆的负性肌力作用很小,可用于心衰合并房颤等多种心律失常。总之,心衰并心律失常病死率高,应积极防治,有效地抗心衰,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变,才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最有效的措施。胺碘酮是一种苯并呋喃衍生物,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在心肌组织中,包括附加传导束,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因而延长不应期。此外,它也是一种非竞争性的α和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它的钙拮抗作用和抗心肌缺血作用也是肯定的。是一种复合性抗心律失常药,兼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特性。目前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有资料证实,胺腆酮可使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降低38%。所以,我们认为,胺碘酮及决奈达隆是心衰并心律失常最好的选择。正像欧洲2008年心衰指南所指出的那样,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者在电复律以后,唯一指定的药物是胺碘酮。  相似文献   

7.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致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这些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疟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物)、抗组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抗肿瘤药物、胃肠道药物,以及非抗心律失常的心血管药物。他们通过对心脏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心肌离子和分子功能,从而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致心律失常发生。处理措施包括停药、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处理以及抗心律失常和辅助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致老年严重缓慢心律失常10例报告姜凤梅南京市玄武医院内科(210018)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消除或抑制异位节律,同时有可能抑制窦房结功能,引起传导阻滞或逸搏节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多见于老年人,常规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便可引起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徐楚材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恶化。如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加快,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由单形性...  相似文献   

10.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普遍重视。为了探讨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我们对 1 995~ 1 999年 1 1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 995~ 1 999年收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 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6~ 72(53.5± 1 6.9)岁 ,室性期前收缩 (PVD) 8例 [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 5例 ],VT 1例 ,心房颤动(AF) 2例。其中冠心病 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各 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例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中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不少见,本文对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发生率、发病机理及目前所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抗心律失常药发展迅速,许多新药不断问世,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也同时得到较大提高。但随着抗心律失常药广泛的临床应用,其在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也日渐突出。研究发现,许多抗心律失常药本身也具有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表现为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Torsade de Pointes(TdP)意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即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是一致命的心律失常,常于患者接受药物(尤其是抗心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药理同济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龚培力综述曾繁典审校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对控制心律失常症状和预防心律失常复发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现有抗心律失常药大多存在治疗指数(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的比值)较小的特点,不同患者因原患疾病及心律失常类型...  相似文献   

14.
许多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凡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糖甙、抗胆碱酯酶药、精神活性药等),实际上都有这种可能性,致使其治疗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5.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用治疗量抑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者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作用。自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结果公布后.AAD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被认为是AAD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受到广泛重视,现证实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型的AAD,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与检测方法和药物特性有关,采用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生理检查方法检出AAD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20%,  相似文献   

16.
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和脑啡肽酶的双重作用。临床研究证实在心力衰竭标准治疗的基础上,LCZ696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病死率20%,但其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尚有争议。因此,本文就LCZ696的抗心律失常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以QT间期离散度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对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方法 对346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测量治疗前后QTcd及动态心电图,并与102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治疗前与对照组间QTcd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好转组QTcd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效组QTcd无明显变化,致心律失常组QTcd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这是用药过程中应该十分警惕的。本文简介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表现、处理和预防。1 定义所谓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后患者原来的心律失常恶化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绝大部分抗心律失常药对窦房结功能和房室传导功能都有抑制作用,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这是根据药理作用可以预料的,不属致心律失常范畴。这里所说的原来的和新出现的心律失常都是指快速心律失常,比如早搏、室速、室上速等。由于患者用药前心律失常本身的频率、…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均可能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故妊娠期间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总结了近年对妊娠期间心律失常的治疗的一些新观点。1妊娠期间药代动力学变化妊娠期间,应根据药理学作用或测定的血药浓度经常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剂量。妊娠期...  相似文献   

20.
索他洛尔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他洛尔(Sotalol)于1960年合成.最初是作为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及心绞痛。嗣后发现该产品除β阻滞作用外,还具有很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故于1970年起分类Ⅱ类抗心律失常药(即延长动作电位时间药物),迄今应用于心律失常治疗已10余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