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是一种提供活体心脏组织来进行各种检查的诊断技术,它已成为心脏移植术后不可缺少的评价方法。尽管EMB在成人及儿童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但它在一些特殊心脏疾病包括心肌炎、药物心脏毒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脏肿瘤和继发于系统疾病的心脏疾病诊断中仍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37例经静脉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EMB)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其在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病例中,对心肌炎的检出较高(66.7%),EMB的序列随访对指导心肌炎的治疗及探讨其自然病程有重要意义。分析表明心肌炎有可能发展为心肌病,但诊断原发性心肌病时,必须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心肌炎是由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肌组织的炎症反应。在心脏猝死的尸检中心肌炎检出率为12%,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心肌炎及评估病情程度显得尤其重要。心脏核磁共振对评估疑似心肌炎患者成为一种非侵袭性的基本诊断工具,具有多参数、多方位的成像特点,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高空间分辨率,不仅能显示心肌损伤部位、范围,而且能很好地显示心肌水肿程度及心功能情况,对心肌炎有着较大的潜在诊断价值,且对心肌炎的预后评价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们期望心内膜活检(EMB)能为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进一步分类和特异性治疗提供病理资料,这一主观愿望一直未能实现。EMB对心肌疾病病理机理、诊断和治疗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研究亚细胞和分子结构的新技术涌现和发展。一、方法虽然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EMB对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无指导价值,但EMB的临床应用却日益增多,1987年心肌炎治疗  相似文献   

5.
不同原因引起的心肌炎都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即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充血、坏死和纤维疤痕形成。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与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相比具有安全、解剖清晰、可重复、可定量等特点。CMR通过不同的序列-T2加权、钆早期增强显像、钆延迟增强显像,显示不同病理改变阶段心肌损害的程度与范围,还能检测心脏功能及形态结构。CMR还可用于心肌炎随访及预后评估。路易斯湖标准综合了心肌炎不同病理阶段的CMR改变及心室功能、心包积液,可指导心肌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是利用心肌活检钳经外周血管夹取心内膜心肌组织的技术,迄今在临床上应用已超过50年,并且相关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心内膜心肌活检及心肌病理学诊断已成为诊断心肌炎、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已进行了500余例心内膜心肌活检的操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其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标本处理及术后监测等,并提出了并发症的处理策略。由于心内膜心肌活检具有漏检可能,需要与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及心血管病理学等专业医师密切配合,以减少漏诊、误诊。建议全国心内科医师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此项检查,以提高我国心肌炎、心肌病精准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心肌炎的诊断目前基于组织病理学标准,定义为存在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坏死。然而炎性病变的局灶性分布导致活检取样困难,降低了病理诊断的敏感性。反之,炎症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即HLA上调)遍布整个心肌组织,可减少假阴性诊断。部分心肌炎患者可进展成慢性炎症性心脏病,临床上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特发性扩张型  相似文献   

8.
原位逆转录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的柯萨奇B3病毒R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柯萨奇B3病毒感染与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原学关系。方法 应用生物素标记的核苷酸直接掺入法 ,建立了原位逆转录PCR反应技术 ,检测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活检标本及正常心肌的尸检标本中的柯萨奇B3病毒。结果  16例病理学及临床诊断为心肌炎患者的心肌组织中 ,7例检测到柯萨奇B3病毒RNA ;14例病理学及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心肌组织中 ,5例检测到柯萨奇B3病毒RNA ;16例正常心肌标本中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部分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组织中存在柯萨奇B3病毒RNA ,提示柯萨奇B3病毒感染与部分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心内膜-心肌超微结构的观察对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涂良珍,汪公亮,王风秀,马伟,刘文杰,谢谣芸心肌炎的诊断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方法,目前国内外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是一种提供活体心肌病理学研究的较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对心肌病变的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与急性心肌炎的病原学关系。方法应用生物素标记的核苷酸直接掺入法,建立了直接法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分别对感染的HeLa细胞、病毒性心肌炎鼠心肌样本及临床心肌炎的心肌活检标本中的CVB3进行检测。结果病毒感染的HeLa细胞可见阳性信号,细胞呈蓝紫色,而未感染的HeLa细胞无阳性信号,细胞不着色。在CVB3感染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可检测到病毒RNA的存在。16例病理学及临床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心肌组织中,7例检测到CVB3 RNA,而16例正常心肌标本中均为阴性。结论CVB3感染与心肌炎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心肌炎和炎症性心肌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疾病,也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难点。多种炎症细胞在心肌损伤、修复和重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到炎症性心肌病的预后。但目前对于该类疾病的认识,特别是早期诊断、精准评估以及治疗管理尚不到位,尤其在心肌病理层面仍有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认识炎症性心肌病心肌组织损伤/修复机制,形成包括临床医师以及心肌病理学、心脏影像学和免疫学专家的心肌炎诊疗研究团队,建立诊断、治疗和随诊的完整系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对提升心肌炎和炎症性心肌病早期诊断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该文重点阐述了心肌炎和炎症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常见的病理学表现,以期引起心血管专科医师对该领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尽管心内膜活检(EMB)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存在争议,但由于某些心肌疾病通常不能经无创检查得出诊断,所以EMB仍有存在的必要.为明确目前EMB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AHA/ACC/ESC召集心肌病、心血管病理领域专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形成此科学声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病毒性心肌炎心内膜心肌活检组织中同时检测肠道病毒 (EVs)、腺病毒(ADV)、人巨细胞病毒 (HCMV)、单纯疱疹病毒I型 (HSV 1)以及E B病毒 (EBV)的存在。方法 利用PCR技术检测 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组织中多种病毒基因片段。结果  6例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心肌炎的标本中 ,3例肠道病毒RNA阳性 ,2例ADV阳性 ,其中 1例二者均阳性 ;2例病理学不支持心肌炎者中 ,1例EBV阳性。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可能与EVs、ADV、EBV、HCMV等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对65例临床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患者心内膜心肌的组织病理学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多数患者的心肌细胞肥大或大小不等,或肥大与萎缩共存,心肌纤维混浊肿胀、空泡变性或液化性肌溶解,肌原纤维变性或凝固性肌溶解,肌横纹不清或消失,脂褐素颗粒增多;心肌细胞核肥大或大小不等,出现畸核、矩形核或固缩核;心肌间质水肿,出血和纤维化,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白细胞浸润.诊断风湿性心肌炎3例(4.62%)、非特异性心肌炎20例(30.77%)、扩张型心肌病12例(18.46%)、可疑心肌炎9例(13.85%)、潜在性心肌病8例(12.31%)、正常或无特异性改变13例(2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柯萨奇病毒B3(CVB3)所致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心肌细胞损伤的变化,观察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VB3制备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心肌组织切片HE染色了解心肌损伤情况;电镜检测观察心肌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同时采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两种方法检测心肌炎小鼠不同时期心肌组织中Fas与FasL基因转录与蛋白的表达.结果光镜观察见对照组小鼠心肌组织无异常改变,实验组病鼠可见心肌细胞坏死和单核、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可见纤维化;电镜观察对照组心肌中未检出凋亡细胞,而病鼠心肌凋亡细胞检出率较高58.33%(7/12例),且细胞凋亡多存在于炎症病灶周围的心肌细胞及病灶处炎性浸润细胞;感染后第7~14天的病鼠心肌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心肌细胞的Fas mRNA及蛋白和主要表达于浸润淋巴细胞的FasL mRNA及蛋白均明显增强;FasL蛋白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9082,P<0.001).结论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中心肌损伤坏死与心肌细胞凋亡共存,通过Fas/FasL基因路径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而表现为急性心力衰竭和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炎与慢性扩张型心肌病难于鉴别。作为金标准的心内膜心肌活检虽有用,但属于侵入性诊断,不适合常规用于诊断儿童心肌炎。 心脏肌钙蛋白T(cTnT)是一种心肌收缩蛋白细丝。它是一种心脏特异的和高度敏感的心肌  相似文献   

17.
对25例病毒性心肌炎(VMC)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石蜡包埋标本,用原位多聚酶链反应(ISPCR)方法进行了巨细胞病毒(CMV)的原位检测,心肌细胞内阳性检出率为4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病毒基因与心肌病理学改变的关系尚不能确定。提示在心肌内CMV基因检测中,ISPCR是一种迅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与原位杂交方法相比,其阳性检出率虽略有提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经皮心内腹心肌活检(EMB)的广泛应用,发现许多临床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DCM)的患者,在病理表现为活动性淋巴细胞性心肌炎。不少研究证实,免疫机制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一部分病人中应用免疫抑制疗法,也收到了一些病理组织学和临床状况的改善,所以,确立两者的关系,具有治疗和预后上的意义。本文复习近期文献,讨论两者的病理机制及演变过程。一、心肌炎和DCM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怀疑病毒性心肌炎是DCM的重要病因。Kawai尸检44例DCM病人,其中8例有明确的组织学上的心肌炎;EMB证实DCM病人中有6~29%为淋巴细胞性心肌炎(部分报告高达54~64%)。有人发现,约有30%的DCM病人的柯萨奇B组(CB)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大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合并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究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对此类患者的诊断价值,并明确心肌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因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并行EMB检查的80例患者,按照活检结果的不同,分为心肌炎组及非心肌炎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差异,明确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心肌炎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28例(35.0%)经EMB证实为心肌炎。与非心肌炎组(n=52)相比,心肌炎组(n=28)急性病程(<1个月)的比例更高(13.5%vs. 35.7%,P=0.020),QRS波时限显著延长[(102.2±29.6)ms vs.(117.3±22.9)ms,P=0.022],异常Q波、室内传导阻滞、ST段异常及T波异常的比例均较高(P均<0.05)。此外,心肌炎组较非心肌炎组更易合并心力衰竭(71.4%vs. 15.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病程、合并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T波...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心肌炎为嗜心肌病毒感染所致心肌炎性病变,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靠病原学检查。心肌组织中各类病毒的检出率受取材部位、固定方法、标本数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常用病原学检测方法、嗜心肌病毒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有助于判断疾病进程,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