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确定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术是否可以避免和治疗冠状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窃取综合征.方法 1985年-2004年40名被诊断患有冠心病伴锁骨下动脉阻塞病,其中在冠状动脉移植手术前被诊断的病人为组1(n=10),冠状-锁骨下动脉窃取综合征发生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被诊断的病人为组2(n=30).组1病人直接接受同侧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同侧乳内动脉被使用为至少冠状动脉旁路当中的一个管道.组2病人接受胸外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旁路术,20例经皮下穿刺血管成形和支架术,作为冠状-锁骨下动脉窃取综合征的治疗.结果所有病人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一名病人接受了经皮血管成形和支架术后,死于进行性的肾衰竭.随访共计为117病人年(平均3.1年/病人).组1血管旁路移植术后的开放率是100%(平均随访3.7年).组2经过经皮穿刺血管内成形和支架术或旁路移植术后(平均随访2.9年).结论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术可以避免冠状-锁骨下动脉窃取综合征,并对其提供有效的治疗,同时降低了手术风险.中期随访显示旁路管道具有良好的开放率.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神经外科手术中难以定位颌内动脉(IMA),因此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时很难取用该动脉作为供血动脉。美国California大学的Feng等报道了通过中颅窝暴露IMA简单而安全的方法。他们解剖了10个头颅标本,经翼点开颅后,分两步打开外侧三角。第一步:磨除前外侧三角颅骨到达棘孔,然后通过脑膜中动脉分离翼外肌,定位IMA近端;第二步,接着第一步向前磨出一骨槽,顺着近端找到IMA的主干。测量切除的颅骨、中颅窝到IMA的深度以及IMA暴露的长度。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CABG是重症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多支动脉或全动脉化旁路移植在冠状动脉外科兴起,但是除了左侧胸廓内动脉作为旁路移植黄金血管材料,第二支动脉桥血管的选择和使用仍存在很多挑战。本文将对临床常用的右侧胸廓内动脉,桡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和旋股外动脉降支应用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术。 方法:42例接受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5例,年龄28~73岁,平均(57.43±7.45)岁。体外循环下搭桥16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搭桥26例。人均旁路3.08支(1~5支),左乳内动脉(IMA)34例,双侧IMA 8例,左侧桡动脉(RA)33例,双侧RA 9例,胃网膜右动脉(GEA)1例。 结果:术后仅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2.4%),41例(97.6%)症状明显改善,康复出院。 结论:全动脉化搭桥手术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动脉旁路移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从2000年7月至2004年7月,应用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了82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96条下肢。主要方式为股动脉-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31条(32.3%),胭动脉-小腿动脉旁路移植22条(22.9%),髂动脉支架+股动脉-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12条(12.5%),股动脉-小腿动脉旁路移植10条(10.4%)。结果82例中,3例全麻手术病人(4条下肢)于术后死亡,病死率为3.7%;手术成功率为96.3%,总有效率为93.7%;救肢成功率为98.9%;足部创面愈合率37.3%。76例患者(96.2%)被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移植血管通畅率为92.2%;死亡率为3.9%;总有效率为87.6%;截肢率为4.5%,保肢率为95.5%。93.8%(30/32)下肢创面分别于出院2~10个月(平均6个月)后愈合。结论糖尿病下肢缺血行远端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以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从而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  相似文献   

6.
膝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膝下动脉闭塞球囊扩张成形术和动脉旁路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膝下动脉闭塞重症下肢缺血病例,全部资料都是前瞻性收集并录入数据库,并将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膝下动脉初次处理手段的不同分为2组:球囊扩张成形术(PTA)组、以膝下动脉为流出道行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bypass surgery,BPS)组,比较2组手术及随访结果。结果:PTA组54例(61条肢体),男性3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6岁;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由(0.43±0.27)增加至(0.86±0.21),随访期间一期通畅率63.8%,二期通畅率74.1%,救肢率88.3%。动脉旁路术组17例(17条肢体),男性1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7岁,ABI由(0.21±0.19)增加至(0.73±0.38),手术通畅率60%,救肢率87.5%。2组治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次于膝下动脉旁路手术,可以作为膝下动脉闭塞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87年底至1995年初,对25例31条动脉闭塞肢体施行动脉旁路术,经过平均19.4个月的随访,总有效率为77.4%,肢体存活率83.9%,疗效满意。我们认为,在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疾病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术前肢体动脉造影应包括全患肢;股深动脉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旁路术后短期内的动脉闭塞,要找原因及时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中寻求动脉材料作旁路移植,减少因大隐静脉桥(SVG)阻塞对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34例冠心病患者以乳内动脉(IMA)和桡动脉(RA)作为血管桥行CABG,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制备动脉桥,应用药物防止动脉痉挛。结果 取乳内动脉35根,桡动脉20根,大隐静脉11根,平均移植血管1.94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2.9%。结论 使用动脉材料行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长期通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应用MSCTA评估胸廓内动脉解剖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 MSCTA 技术对199例CABG术前患者的胸廓内动脉进行分析,测量左胸廓内动脉长度,观察其起源、走行、分支、变异情况。结果:199例胸廓内动脉主干及其终支均能清晰显现,其中45例发生起源变异,变异率为22.6%,不同性别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类型以甲状颈干共干多见,占42例(21.1%),另有1例(0.5%)起自肩胛上动脉,2例(1.0%)起自腋动脉。左胸廓内动脉平均长度(193.80±28.74)mm,不同性别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可以清晰显示胸廓内动脉的起源、主要分支及变异等解剖结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术.方法42例接受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5例,年龄28~73岁,平均(57.43±7.45)岁.体外循环下搭桥16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搭桥26例.人均旁路3.08支(1~5支),左乳内动脉(IMA)34例,双侧IMA 8例,左侧桡动脉(RA)33例,双侧RA 9例,胃网膜右动脉(GEA)1例. 结果术后仅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2.4%),41例(97.6%)症状明显改善,康复出院.结论全动脉化搭桥手术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下肢多平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是老年人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经典的动脉旁路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远端流出道不佳或伴有严重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老年病人,不适合行创伤较大的动脉旁路手术治疗,部分病人因而丧失治疗机会而被截肢,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巨大进步,腔内介入治疗与腔外手术相结合已成为新的研究发展方向。我院于2003年7月至2005年11月,应用术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高危重症老年人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现将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6年至 2 0 0 2年对 4 9例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病人行动脉重建术 ,解剖性旁路术 4 1例 ,解剖外旁路术 8例。结果 :术后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肢体溃疡愈合或截肢平面降低 ,有效率 87 8%。本组中有 6例病人术后 2~ 3个月行截肢术 ,其中 5例伴有糖尿病。结论 :应提高临床医师对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认识 ,早期诊断 ,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 ,多数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2根动脉桥血管全动脉化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在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1994年11月~2002年8月用2根动脉桥血管进行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术的17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正常≥70%)的冠脉多支病变临床病例进行研究。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3例;LVEF<30)例;2次手术14例,3次手术3例。82%的患者应用含有左侧乳内动脉的Y型桥(其中右乳内动脉40.8%,桡动脉33.5%,其他7.8%)。结果:左心功能不全组围术期死亡率2·2%,心肌梗死1.7%,脑血管意外0.6%,胸骨感染3.3%,呼吸衰竭7.8%,与左心功能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可以安全地用2根动脉桥血管进行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术。桡动脉长于右乳内动脉,即使左心功能不全(左室扩大)的情况下也足以完成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左腋下直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的疗效。方法全组均在全麻下经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切口感染,全部患者康复出院。结论该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符合美容要求,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血管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 (CABG)的历史可上溯到 1910年 ,Alixis Carrel设想可以通过降主动脉与左冠状动脉的旁路吻合来治疗心绞痛。自 1967年 Favaloro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隐静脉旁路移植术至今 ,CABG已成为成人心脏外科常见的手术 ,并且趋向于高龄、高发病率、低心功能、多支病变以及再手术 ,这就需要更好的心肌保护 ,更高的手术技术和多种旁路血管的选择。目前内乳动脉 (IMA)旁路左前降支 (L AD)显示了无可争辩的优越性 ,除此之外的多种血管仍在研究与尝试。本文旨在总结各种移植血管的临床效果 ,为手术选择提供有益的建议。1 隐静脉 (S…  相似文献   

16.
对于颅外-颅内动脉旁路术(EIAB)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从脑血流动力学角度阐述了EIAB的临床意义,着重介绍了其术前评价、手术方式和疗效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发布的《糖尿病足溃疡的外科血管重建与修复手术》中,系统总结了糖尿病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保足的手术方法和最新进展。笔者对包括至股总动脉的流入道病变、远端旁路手术、小腿动脉的旁路手术、孤立腘动脉节段的旁路手术、足部动脉旁路手术、动静脉瘘、静脉动脉化和游离组织移植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肠系膜下动脉系的解剖变异对直肠癌根治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左结肠动脉、结肠边缘动脉弓的解剖变异要求我们在处理肠系膜下动脉时,在彻底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至左结肠动脉根部的中央组淋巴结的同时,保留左结肠动脉主干,这样既达到了根治的目的,又有利于控制手术风险,促进手术后恢复,减少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对乙状结肠动脉、肠系膜下静脉的解剖变异的认识提示我们在术中时刻谨慎操作,防范意外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翼腭窝的解剖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翼腭窝区的解剖特点。方法成人尸头10具,沿正中线锯开,手术显微镜下于唇龈沟切开黏膜;凿除上颌窦前、后壁,分离上颌动脉翼腭部及其分支和上颌神经及其分支;从侧方切开颧弓,解剖颞下窝,在翼外肌长短头之间分离上颌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在翼腭窝后上内侧分离上颌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长度、外径,观察上颌动脉、腭降动脉及蝶腭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翼腭窝狭小,其内有上颌神经、翼管神经、蝶腭神经节以及上颌动脉等重要结构。结论翼腭窝是一狭窄裂隙,其内结构分为神经层和血管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弓下动脉和小脑弓下动脉,出现率分别为95%、80%、70%及5%。AICA在面神经根附近形成AICA袢,出现率为90%。AICA直径为0.56~1.87mm,平均(1.29±0.43)mm。AICA袢与内耳门关系密切,80%穿过面、蜗神经。结论熟悉AICA的显微解剖,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可避免损伤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