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Q—T及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评价Q-T_d、J-T_d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观察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Q-T_d、J-T_d的关系。结果显示Q-T_d、J-T_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99.47±20.13ms、97.89±21.75ms;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67.39±14.21ms、61.74±15.57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48.75±29.93ms、43.25±22.46ms。3组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Q-T_d(J-T_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认为Q-T_d(J-T_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梗死早期Q-T_d(J-T_d)值增大>60ms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T,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T_d、J-T_d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观察6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0例左束支传导阻滞并与30例正常QRS波群者作对照。结果显示:束支传导阻滞两组的Q-T_d、J-T_d值比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的Q-T_d、J-T_d值高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但两者Q-T_d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两者J-T_d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束支传导阻滞时J-T_d更能反映心肌复极情况,J-T_d值较高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组临床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Q—T离散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Q-T_d对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预测价值,观察18例冠心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和20例对照组的Q-T_d。结果显示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组Q_(Td)(104±28ms)明显大于对照组(61±19ms,P<0.01)。表明Q-T_d的增加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J—T离散度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_d、J-T_d动态变化,观察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7天、第14、21及28天心电图的Q-T_d和J-T_d。结果显示:Q-T_d、J-T_d以发病后第2天(65.18±34.08,59.24±32.18ms)及第3天(63.18±28.51;60.57±26.82ms)为最大。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第2—3天Q-T_d、J-T_d达峰值,可作为预测病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后Q—T及J—T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后Q-T及J-T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观察53例AMI后Q-T及J-T离散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急性心肌梗塞部位与Q-Td及J-Td无明显关系(P〉0.05)。(2)猝死组Q-Td及J-Td明显高于非猝死组(P〈0.05或P〈0.001)。(3)再发AMI病人Q-Td及J-Td明显高于首发病人(P〈0.01—0.001)。认为测量AMI时Q-Td及J-Td可用于预测猝死发生的危险性,而再发性AMI后Q-Td及J-Td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体表心电图测量到的Q-T间期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代表心肌的复极过程。各导联的QT差值被称为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4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5例正常人的QTd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QTd)及其心率校正值(QTcd)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自1990年Day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的临床实用价值后,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病例QTd及QTcd明显延长。但关于低血钾引起QTd及QTcd的改变与心律失常关系少有报道。本文旨在对低血钾患者补钾前后QTd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低血钾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卢平  鲍志莲 《心电学杂志》1996,15(4):207-208
为探讨低血钾时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测量37例低血钾患者补钾前后的Q-Td并与30例血钾正常者作对照。结果显示低血钾组Q-Td显著高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01),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大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1)。说明Q-Td是低血钾患者的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本文选择46例慢性冠心病患者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Q—T离散度与快速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Q-T离散度(Q-T_d)为心电图不同导联心室复极时间的差异.为进一步了解冠心病患者Q-T_d与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关系,我们对100例冠心病患者常规心电图Q-T_d及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快速型心律失常进行了分析对比.资料和方法观察对象为1997年1月~10月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诊断按1979年WHO冠心病标准.共100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43~77(60.3±6.4)岁.排除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二度以上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Q—Td与J—Td观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为探讨Q-T_d、J-T_d与冠脉病变程度间的关系,对53例患者(临床诊断冠心病25例)的Q-T_d、J-T_d与冠脉造影作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冠脉造影正常组与冠脉造影异常组相比Q-T_d与J-T_d均有显著差异。反映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J-T_d较Q-T_d更为精确。认为结合Q-T_d、J-T_d的观察,可以间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病变程度,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在临床中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治疗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的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胺碘酮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显效率为48.0%;而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显效率为80.0%;两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的高于对照组。100例冠心病衰竭患者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46例,随着左心室内径的逐渐增大,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则越高。结论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来说,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较高,应用胺碘酮对其进行治疗,具备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对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关系,采用脉冲多普勒测定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56例冠心病及20例健康人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同时描记并测量两组病人心电图有关指数。结果显示:(1)冠心病组病人E、A、A/E、Q-T_d、Q-T_(cd)、J-T_d、J-T_(cd)改变较对照组明显(P<0.01)。(2)冠心病组E、1/2DecT与Q-T_d、J-T_d、J-T_(cd)呈显著负相关(P<0.01)。(3)健康对照组病人E、A、A/E、1/2DecT与Q-T_d、Q-T_(cd)、J-T_(cd)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冠心病有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病人的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冠心病人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与心肌复极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胶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建档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双心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干预前后SDS和SAS评分。 结果两组干预后SDS及SAS分值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8.43%(40/51),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4.12%(4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双心护理模式对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干预,可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心室晚电位与心律失常事件之间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200例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左室功能、心室晚电位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及随访观察。结果 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心室晚电位与心律失常事件之间有非常密切关系。结论 冠心病患者进行左室功能及心室晚电位检测,对预测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现已明确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Q-T间期变异性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54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4hQ-T间期变异性。结果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4hQ-T间期变异性明显减低。结论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4h Q-T间期变异性较正常人明显减低,其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离散度(QTd)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的患者予以可达龙治疗8周,并比较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QT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均明显减少,有效率85.2%,QTd由(65.06±11.24)ms减至(33.9±16.2)ms(P<0.01=)。结论胺碘酮能有效减少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而且使患者QTd明显减少,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将100例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美托洛尔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使用参松养心胶囊,全部患者均连续用药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为患者实施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与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时点的QTc离散度(QTcd)、短阵室速次数、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两组患者QTcd值、短阵室速次数、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美托洛尔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电生理特性显著改善,动作电位延长,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美托洛尔,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后的长期预后.方法 2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71.56±10.38)岁.心功能不良16例.22例行血运重建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2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术后发生晕厥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22例,心室颤动(VF)发作5例.植入单腔ICD(VVI)15例,双腔ICD(DDDR)1例,三腔ICD(CRT-D)7例.随访时间平均为(33.37±25.39)个月.结果 (1)死亡2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各1例.(2)4例患者术后再次住院.原因:1例为心功能不良,3例为ICD多次放电住院.(3)13例(56.5%)发生持续性VT或VF事件.持续性VT发作434次,386次(98.6%)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成功.FVT发作25次,ATP治疗FVT总的成功率为84.0%.(4)ICD电风暴3例.(5)ICD误识别及误治疗2例.结论 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运重建后用ICD治疗,可防止由于心肌的慢性的瘢痕产生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